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3|回复: 3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二)[姚文长]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5511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1396 点
金币
190
注册时间
2011-1-3
最后登录
2024-3-29
在线时间
589 小时
听众
19
收听
10
发表于 2016-9-3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二)
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合自学)
时间:一九八二年四月九至二十四日(82年春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钱安琪、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代文学
一、概况:
秦朝统治时间短,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共14年时间。在短短的十四年里,秦王朝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焚书坑儒,使秦的文化趋于停滞。
秦统一之前,秦国文学有《诗经》中的《秦风》、《尚书》里的《秦誓》、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秦统一之后,秦国文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论督责》两篇散文和石刻名文;另有失传的《杂赋》和《仙诗》等。据《文心雕龙》说:“秦时不文,颇有杂赋。”“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二、例文
谏逐客书   李斯
(一)作者: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作家。他是楚国人,荀子的学生。入秦后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相。
(二)背景:
韩国有个人叫郑国,来秦国做奸细。秦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将一切非秦的人驱逐出境。李斯虽为相,也在驱赶之列。他在离开秦王朝时交了这封谏书给秦王。秦王看后很感动,马上叫人追回李斯,撤除了逐客令,复李斯之官。可见这封书在当时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讲解、翻译:(略)
(四)中心:
这篇文章先引述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并未负秦,接着用一系列比喻说明重声色器物而轻人的错误,最后提出“不却众庶”,才能明德直谏。
(五)特点:
李斯这篇文章受楚辞影响,使散文向骈文方向发展,是汉赋和南北朝骈文的开始。
1、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2、广引比喻,语言形象生动而有文彩。
3、重视排比铺张。
第二章  汉代文学
一、概况:
汉分西汉和东汉。
西汉之初,正是战乱之后,不少文人积极针对现实,向统治者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因而政治论文发展成就高。以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和《陈政事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和《劝农守边疏》为代表。
武帝时,采用朱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完成了思想统一。为了“润色鸿业”,产生了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赋;为了总结古代历史文化,司马迁的《史记》也应运而生。
西汉后期,以桓宽的《盐铁论》成就最大,它是盐铁会议的记录。
东汉散文的最高成就是《汉书》,文人五言诗也逐渐发展而成熟。
二、例文一:
项羽本纪  司马迁
(一)项羽形象:
这篇文章很长,他出色地描写了项羽的形象。我们着重从五个方面来讲:
1、少年时代,出生贵族而家破人亡,对秦王朝有深切的仇恨。才气过人而孤傲自恃、不甘人下,强悍直爽而隐藏野心。
2、初起之时,杀会稽守头,击杀数十百人,表现勇猛。
3、钜鹿之战,杀守义,勇冠诸侯。文中三个“莫敢”、“无不”,把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4、鸿门宴,表现项羽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品格。
5、陔下之围,突出他英勇善战、宁死不屈的性格;与虞姬悲歌,表现他缠绵悱恻之情。
(二)项羽失败的原因:
1、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2、怀念故乡。
3、烧杀残暴。
4、不能用人,不能论功行赏。
5、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气量小;不能委曲求全,骄傲自恃。
三、例文二: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一)内容:
1、回答任安不能“推贤进士”。
2、述说得祸的根源。
3、表示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决心。
(二)特点:
1、叙事、议论、抒情交织在一起。
2、语言上有排比、铺陈、摹拟、描绘。
3、引用的历史典故多,使文章典雅。
4、全文贯穿沉痛、悲愤之情,具有逸气纵横,雄深雅健的风格。
四、例文三:
苏武传  班固
(一)中心: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通过有选择的事实,热情地歌颂了苏武坚持民族气节和不为威协利诱所屈服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卫律、张胜、李陵等人的投降变节也进行了批评。
1、苏武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用文中苏武的话来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得为父死,无所恨。”而班固具有正统的忠君思想,所以他要歌颂他。
2、班固是怎样写苏武的?
⑴写苏武不屈节辱命,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缑王作乱,牵连
苏武,武两度欲死。
⑵写苏武威武不屈的气概。剑斩虞常,张胜速降,武则岿然不动。
⑶写苏武不受利诱,不慕富贵,不计较个人利害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卫律劝降,武面斥卫律;李陵劝降,武严辞拒绝。
⑷写苏武坚持志向,不忘故国的高尚情操。武遭受劳苦折磨,卧起操节,节旄尽脱,十九年不离身。
⑸写苏武返汉后忠于王朝。武遭斩子、免官,毫无愠色。
⑹写苏武终成忠君名臣。号称祭酒,画像麒麟阁上。
(二)特点:
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比、衬托。另外语言比较简洁,运用白描手法。
五、例文四:
刺世嫉邪赋  赵壹
(一)意义:
汉赋大都是写景状物的、歌功颂德的大赋,铺陈夸张、堆砌辞藻。而这篇赋不同,他抨击了社会黑暗,是抒情小赋的开导,对魏晋南北朝的小赋有很大的影响。
(二)特点:
1、处处以邪夫与直士为对比,以他们的不同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特别是对邪夫的刻画,入木三分,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憎恶。
2、后面两首五言诗比较成熟,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六、例文五:
战城南
(一)中心:
此诗为西汉民歌,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诅咒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二)特点:
1、构思谨密。
2、对战场气氛描写细腻,全篇感情深沉。
七、例文六:
陌上桑
(一)中心:
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和智慧,暴露出了太守的丑恶和愚蠢。
(二)特点:
表现手法新奇。(间接描写)
八、例文七:
行行重行行
(一)中心:
写一个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
(二)特点:
语言朴素自然,层次转折,循回反复,情意缠绵悱恻。
鲁迅说:“寓神情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
胡应鳞说:“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
九、例文八:
携手上河梁
(一)苏李诗为什么是假?
1、从五言诗的发展来看,李陵、苏武时不可能有这样成熟的作品。
2、从分别赠答的形式来看,始于建安时期,李陵、苏武时无。
3、从《史记·李陵苏武传》的《李陵歌》看,带有楚辞风味,与苏李的五言相差太远。
4、从诗的内容看,与苏武、李陵的史实不相吻合。
(二)中心:
写送别朋友的情景。全诗写了送别、依恋和勉励三个内容。
(三)特点:
质朴无华,含义蕴藉,感情缠绵温厚。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魏国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会的年号。其实当时是曹操挟天子发令诸候,专权执政。
建安时期,包括刘协在位24年、曹丕在位7年、曹睿在位13年,共44年时间。建安时期的文学叫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以三曹为中心、七子为羽翼。
下面先讲三曹,再讲七子中的王粲:
一、曹操:
1、介绍:
曹操诗现存23首,可以分为两类:
⑴摸拟乐府:这类诗形式是杂言,以游仙为内容,价值不大。
⑵用乐府古题歌咏时事:这类诗写得好,“甚有悲凉之句”,鲁迅说:“清峻”、“通脱”。
2、例文:
蒿里行
⑴讲解、翻译:(略)
⑵特点: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钟惺评价:“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②形象鲜明,感情苍凉。
短歌行
⑴讲解、翻译:(略)
⑵特点:
①感情复杂,回旋起伏。开始低沉;后面昂扬,但有悲凉之气。
《文心雕龙》说他:“气韵沉厷。”
②引用《诗经》诗句而不露痕迹。
《诗经》之后,四言诗写得好的是曹操,以后是阮籍、稽康。
二、曹丕:
1、介绍:
曹操诗据说有一百多首,存下的有四十多首,除残缺的外,只有三十首。题材不广,但善于抒情。
2、例文:
燕歌行
⑴讲解、翻译:(略)
⑵特点:
①既写景,又抒情。
②委婉曲折,缠绵细致。
③是最早的七言诗,句句押韵。(柏梁诗)
三、曹植:
1、介绍: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曹操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由于生活舒适,曹操赏识、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一个时期,抑郁不得志。写有九十多首诗,都是五言,一半是乐府。其特色如《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彩华茂,情兼哀怨,体被文质。”黄侃又说:曹植的诗“文采缤纷而不离歌谣之质。”
2、例文:
送应氏
⑴介绍:
《送应氏》。诗二首,不算曹植最好的诗,它虽然反映了当时的事实,但意兴浅。
送应氏,洛阳不是送别之地,也不是目的地,而是必经之地。因此,有人认为是用洛阳比朔方,有人认为是用洛阳比汝阳,都是不对的。
⑵讲解、翻译:(略)
洛神赋
⑴关于《洛神赋》的说法:
①李善《文选》叫《感甄赋》,认为是有感于甄后而作。但以后文选无此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说:与史实不合,情义上也讲不通。
②有人据《序》,说是读《神女赋》有感,模仿而作。
③有人认为是有所寄托而作,表示他现曹丕的关系,神女比自己。如潘德舆《谈艺录》说:“纯是爱君恋阙之词。”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妥当。
⑵中心:
本文以伏妃的神话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幻想,着力刻画洛神的美丽形象,表露出对洛神的爱慕;但人、神道殊,不能如愿以偿的遗恨,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政治失意,而又眷恋朝廷、希望感动文帝的复杂心情。
⑶特点:
①通过幻想情景,神话故事来写人神恋爱的悲剧,来寄托自己思想感情。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传奇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风格新奇,词彩华茂,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字不艰涩而清新。大赋转为抒情小赋,到建安曹植,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四、王粲:
1、介绍: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中心,七子为羽翼。七子中又以王粲为代表。
曹植说:王粲“长于辞赋”。
《文心雕龙》说:王粲“文多兼美,为七子之冠。”
王粲前期的诗赋悲凉清调,以《七哀诗》、《登楼赋》为代表;后期地位优越,曾修改《乐府》为《魏乐府》,但价值不大,如《愈儿舞歌》、《太庙颂》等,基本回到《诗经》时代,文辞艰深,内容空洞,以歌功诵德为主要内容。
2、例文:
七哀诗
⑴介绍:
王粲的这首诗,被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它是以写战乱为题材的。
⑵讲解、翻译:(略)
⑶建安文学的特点:
①反映当时的战乱现实。
②带有民歌情调。
③有悲凉慷慨的风格。
④有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
登楼赋
⑴背景:
王粲因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十二年不被重用,有所寄托而作。
⑵中心:
此赋表现了作者去国怀乡的忧思,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渴望和平统一、施展抱负的思想。
⑶特点:
①写景与抒情结合。
②情调上既有悽怆悲恻的感情,也有昂扬振奋的进取思想。写城楼之美,抒发怀乡之情;写黄昏,表悲伤之感。
第二节  正始文学
魏国文学包括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是指魏齐王曹芳正始年15年间的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主要成就是五言诗。在他现存的85首诗中,五言82首。是建安之后,全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的诗,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手法,多比兴、象征和暗示,隐约曲折地表现他忧时愤世的思想感情。隐晦难懂是他诗的显著特点。
嵇康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的四言诗也有一定的特色。
第二章  晋国文学
第一节  西晋文学
一、概况:
西晋时,太康(司马炎的年号)年间出现了表面的繁荣,文学也有所发展。这时的文学叫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主要是模拟歌颂升平,讲究排偶对仗,重于辞藻。所以《文心雕龙》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但在这时,同上述文风抗衡的是左思,他是西晋的代表作家。
左思的生平不大详,只知左思的妹妹叫左棻(fēn),她因才名,选进皇宫。有诗开头说她“生蓬户之侧陋”,由此知左思也出生微贱。相传左思貌丑、口吃,不善于交游。
左思花了十年,写了著名的《三都赋》。写出之后,人们争相传抄,使得“洛阳纸贵”。这是汉朝大赋的余波。
左思有成就的还是诗,其中《咏史》八首是代表作。《文心雕龙》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诗品》说,“文典以怨”是“左思风力”。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
二、例文:
咏史  左思
(一)内容及中心:
左思《咏史》八首,涉及历史人物十几个。有些是自己学习的楷模,有些是怀才不遇的志士。左思写这些历史,是为了抒怀。所以《咏史》既是历史,也是现实。
《咏史》八首,写了作者从开始想建功立业,到后来放弃做官的转变过程,说明当时豪门贵族与出生寒微的官吏之间,门阀斗争十分尖锐。
左思开始对功名是看得很重的,如第一首和第三首。但现实的结果,宦途不通,才对现实有所认识,如第二首。后才有放弃仕宦之途的打算,如第五首和第六首;这些都是消极反抗的表示。最后才坚定了放弃仕途的决心,如第八首。
这八首诗各自为篇,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它的是中心是反对豪门势族的压抑,抒发自己愤懑不平。
(二)特点:
1、用许多历史事实来作比喻。即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张玉谷的《古诗赏析》说:“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正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或止述己意,而与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与己意默寓。”
2、情调高亢,气势充沛,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建安风骨精神。
3、讲对偶,重辞藻,在五言诗发展史中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巩固了五言诗。
(三)不足:
没有一首直接反映人民生活或社会重大事实的诗。
第二节  东晋文学
一、概况:
西晋怀帝司马炽在永嘉年间被刘聪所俘后,晋人仍用永嘉年号,故有人称永嘉至东晋末这一时期的文学叫永嘉文学,即东晋文学。
东晋文学,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直到晋末,陶渊明的诗歌出现,才给当时的文坛带来生气。
陶渊明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少年到41岁辞去彭县令,后一阶段从41岁归田到63岁去世。就是后一阶段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41-44岁为第一时期,即退隐初期。此时比较悠闲舒适,
44-56岁为第二时期。此时因家境贫困,参加了劳动,对人民有敦厚的感情。
56-63岁为第三时期。此时东晋灭亡,写了不少“金刚怒目”式的诗。
现存陶渊明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陶渊明的主要成就是诗,他的诗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咏史事、时事。这部分比例少,但说明他不忘现实。
第二部分:田园诗。这部分比例大,其成就出色的原因是作者参加了劳动,其特点是平淡自然。
二、例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一)关于“辞”:
辞是文体的一种,它是从楚辞演化而来的。楚辞叫诗骚,又叫屈原赋。因此,诗、辞、赋实为一体。它们的特点是既有文采,又有韵。有人认为是诗的一种,钽我们认为是赋的一类。
(二)中心:
本篇文章通过弃官的原因、归家的愉悦、隐居的乐趣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厌恶世裕,不愿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特点:
不假雕饰,有平淡自然的风格,意境清新,情景交融。
(四)陶渊明归田的原因:
《归去来全辞》说:“妹丧而归”。
《陶渊明传》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说:“其祖陶侃官显,不愿屈居后代”。
《与俨子等疏》说:“性刚才忤,自量为己必为俗患,僶(mǐn)俛”(miǎn)辞世。
《感士不遇赋》说:“密網裁而渔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免,乃逃禄而归耕。”
由上可见,陶渊明归田,并非纯属清高,而是避世全身。
(五)影响:
1、陶渊明处在当时的社会,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贫,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有人说,读了他的诗,“驰競之情遗,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有利于风教。但他逃避实现,有消极影响。
2、陶渊明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平淡自然的田园诗钵。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质而实绮。”“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六)局限:
陶渊明没有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隐居后的前期,有点美化农村,只见幸福安宁,不见凋蔽痛苦。即便后期,也只是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没有摆脱道家思想。
第三章  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南朝文学
一、概况:
南朝社会比较稳定,上层统治者日益腐朽荒淫,空虚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继续泛滥,玄言诗充斥诗坛。到了宋齐时代,山水诗兴起,“永明体”的新诗出现,诗风才开始转变。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也是新体诗的优秀作家。
由于统治者追求声色、追求文学形式美而大力提倡,因而南朝的骈文、骈赋发展盛行。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鲍照的《芜城赋》是其代表。
此外,南朝的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西洲曲》是其代表。
二、例文:
登池上楼  谢灵运
(一)内容:
1、写官场失意的感伤。
2、描写春天景色。
3、触景生情,表现自己隐居的思想。
(二)特点:
恰当地运用比喻,描写细致,语言清新,对仗工整,音节和谐。
但由于过分雕琢,有句无篇。有晦涩之感,不大自然,没有陶
渊明的诗自然真挚。缺乏动人之感。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作家,他的诗虽无社会内容,但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其意义:首先是扩大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其次是打破了玄言诗的沉闷;再次是练字练句,对提高诗歌的表现技巧有益。
芜城赋  鲍照
(一)关于作者:
鲍照的主要成就是诗。《诗品》说他“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其著名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他能熟练地运用五言、七言,对七言有所革新。
除诗之外,赋也写得好。《芜城赋》是其代表之作。
(二)背景:
《芜城赋》是登广陵城有感而作。广陵先为吴王濞的都城,后竟陵王刘延被封于此。刘延到后,大修宫室,大招才力之士。因此,大明三年被人弹劾。刘延以广陵为据,反。经七十多天而战败。鲍照在此事后两三年到广陵,有感而作。
(三)中心:
赋的发展是从大赋到抒情小赋,再到骈文赋。鲍照的《芜城赋》是骈文体的抒情小赋的名著。
这篇赋,作者通过对广陵形胜和昔日繁华景象与当前衰败气象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今昔兴亡之感:一方面对统治阶级“图修世以休命”、“万祀而一君”的思想寄予讽刺和不满,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惋惜之情;同时表现出鲍照受压抑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悲凉低沉的感情。
(四)特点:
1、运用了突出的对比。以广陵的繁华与荒芜对比。
写广陵繁华有三个方面:
⑴地势形胜。
⑵民物昌盛。
⑶基扁固护。
写繁华是为了反衬荒芜。
写广陵荒芜也有三个方面:
⑴到处是飞禽走兽。
⑵荒草盖路。
⑶歌舞楼台美人同归于尽。
2、形象生动、具体,还运用了夸张。如“车挂轊(wèi)”,“格高五嶽”等。
3、语言清丽,笔力雄健,风格闳肆,情调苍凉。
4、以芜城歌结尾,寄有悠远的愁思。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一)解题:
“北山”即钟山。“移文”是官符文书的一种:以自己的意见晓喻对方,或申讨、斥责对方。
孔稚珪是骈文的代表作家,《北山移文》是他的代表作。它是一篇传播很广的、脍炙人口的散文。
(二)中心:
全篇假设钟山山灵的口吻,揭出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得到征召时则志变神动、得意非凡的假隐士的虚伪面目。
(三)这篇文章的讽刺对象:
1、有人说:周子是指周顒,字彦伦。
2、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游戏文章而已,无所指。
3、我们认为:
⑴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史传,不必拘泥于历史,不必在周子上做文章。
⑵从这篇文章流传很广来看,与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关。
⑶当时隐士出现。确有其人。
(四)特点:
这篇文章,在写人写景方面都形象鲜明、生动突出,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其特点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
如:第一段真假隐士对比,以后入山与出山对比。
2、构思新奇。
假山神作移文,把山灵草木赋予人的性格,嬉笑怒骂,尽情嘲讽。最后作结有力量。
3、属对精工、文词华美、声调和谐、字句参差。
有人评价说:“字必奇,句必巧,真可谓精绝之甚,为唐文所祖。”说其语言形式达到了高峰。
西洲曲  乐府民歌
(一)产生时代: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有人把它提为“古辞”,清代说农牧区是“晋辞”,有人又说它是梁武帝时代的作品。现经人研究,《西洲曲》中文人所作,不会晚于梁代;但是推测,不能肯定。
(二)特点:
用自然景色来衬托主人翁的思念的感情,真挚细腻,音调婉转。运用了双关、连珠等修辞。
第二节  北朝文学(略)
一、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看书)
二、杨衒之和他的《洛阳伽南记》:(看书)

斗室斋 沙河驿丁 姚文长

0

主题

1553

帖子

1553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1553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5-2-12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9-3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0

主题

3052

帖子

3052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052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9-3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位支持

0

主题

3117

帖子

3117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11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9-30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凑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