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0|回复: 3

[转帖]你会带孩子去“高考神话”小镇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8559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18
注册时间
2005-11-24
最后登录
2011-7-12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07-8-1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西小镇50人考上北大清华 创“高考神话”
百灵网 www.beelink.com2007-08-06 15:21:00
临川一中大门上方挂起了条幅,庆祝再一次创造

临川一中大门上方挂起了条幅,庆祝再一次创造“高考奇迹”

  江西临川两所中学 今年50人考上北大清华 占该省总数三分之一

  不凡成绩可追溯到1979年 江西小镇创“高考神话”近30年

  高升学率原因被传三种解析 当地教育界人士反驳“穷能出成绩”说法称与文化传承、尊师重教等有关

  历史上曾经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的江西临川如今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当地的两所中学的成绩被媒体称为创造了“高考神话”:在今年的高考中,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分别有38名、12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这几乎占了这两所大学在江西省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

  小镇的“高考神话”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一考成名”。

  在地理位置上,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同处于江西临川的上顿渡镇。

  对于小镇“高考奇迹”的原因,各方有着不同的解析,其中包括““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说法,但当地教育界人士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小镇中学

  北大清华考取50人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一个距离省城南昌市有110多公里路程的小镇,在今年夏天,和高考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历史上,临川区(原为临川县)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如今,这个地区的成绩被更多人称为创造了“高考神话”。

  7月28日,法晚记者抵达了江西省临川区上顿渡镇,在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镇,甚至找不出一家星级宾馆。“我们的特产是大学生!”蹬三轮车的车夫说,镇上几条街道两旁许多商店和餐馆的名字都以“才乡”“书香”之类词语命名。

  在地理位置上,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同处于江西临川的上顿渡镇。

  在临川一中的大门上方,醒目的条幅上写着:“热烈祝贺我校2007年高考38人录取清华、北大,3人录取香港、新加坡院校。”而刚进学校校门,迎面而来的是近两米高的宣传板,上面写满了考上大学学生的名字。

  事实上,学校不仅仅在本校宣传,同样以广告的形式把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名字登在了《抚州日报》、《江西日报》上,甚至连每个人的照片也登上了。“一个学校38人上清华、北大,恐怕只有北京个别中学能破这个纪录了!”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感叹说。

  同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也有12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整个江西省今年考取清华和北大的大约有160人,我们两所学校几乎占了三份之一的份额。”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说。

  根据抚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这两所中学今年参加高考的7731名考生中,考分上重点线人数超过了1700人,本科上线的人数超过了4000人。

  “一考成名”

  两班学生全被录取

  在过去的几年中,小镇的两所中学同样有不凡的成绩。在2006年、2005年、2004年,临川一中分别有24人、14人、12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06年高考中,临川二中有6人进入江西省文理科前十名。

  小镇的“高考神话”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一考成名”。“那一年,我们两个班的考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可谓一考成名!”临川二中行政办主任熊海水回忆。

  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虽然不敢肯定临川二中那一年高考生全部上大学的说法,但他表示,那年二中的“高考奇迹”是所谓“临川教育现象”的开始,这个奇迹一直广为流传。

  在临川当地流传着诸如“大学生之家”和“大学生之村”的说法。比如,临川河东乡农民武进兴有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而临川罗针乡朱家村全村总人口24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生40名。

  超常数量的“少年大学生”也让当地人为之骄傲。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2名学生中就有5名来自临川一中。

  送子复读

  到处找关系写批条

  这个偏僻小镇的“高考神话”给高考落榜生或者不如意者带来了极大诱惑。

  尽管江西省的高招工作尚未结束,但是在临川一中,7月初仅仅三天时间来报名复读的学生就突破了1000人。“这个开局令我们也很意外,计划是招复读生1500人左右,但近一个月,前来报名的人还是源源不断!”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

  同样的局面也出现在临川二中。“今年高考成绩低于420分的我们基本上不要,一中对复读生也是限分的,400分以下要到我们这两所学校复读基本上不可能。”临川二中行政办主任熊海水说。

  7月31日,记者在临川一中的招待室看到,从各地赶来的家长挤在一起,手里拿着各路领导批字的纸条,等待着学校领导的出现。

  来自江西吉安遂川的一位姓刘的家长开车5个小时后赶到了这个小镇,为了能让孩子到临川一中复读,他通过关系找到抚州市一位副市长帮忙给学校领导打招呼。

  许多高分考生为了来年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目标,同样更愿意来到这个“考名校大户”的偏僻小镇复读。“今年高考上了二本线的复读生我们是不收学费的。”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

  在临川一中复读、今年高考以659分考取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吉翔说,去年在江西师大附中参加高考考了611分,但离清华大学录取线还是差了20分。

  决定复读后,家人领着他从南昌市坐车到临川一中考察,冲着学校考名牌大学多的优势,母亲领他到上顿渡镇的临川一中复读。

  “如果是本省的考生,就可以直接在这里报考!有限的资源情况我们当然更希望能考高分的学生来。”临川二中行政办主任熊海水表示。

  当地甚至有两所学校花钱买高分复读生的传闻。对此,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说,早就有这个说法,甚至有人举报到了教育部,但经过调查,这些谣言都是查无实据的。

  今年,临川一中对于该校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给予每人1万元的奖励。

  “临川现象”

  社会流传三种解析

  在当地,并没有多少人能对“临川教育现象”形成原因给出合理的解析。

  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当地缺乏资源、经济较为落后激发了“家长苦教,孩子苦读,老师苦教”的现状,高考取得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湖北黄冈和临川教育都很出名,而两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也颇为类似。

  上顿渡镇政府办公室乐主任介绍,当地的城镇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在江西省来说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

  “不读书出去呆在临川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这是当地居民的观点。临川当地几乎找不出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

  另外一种解释是,到临川学习要比在其他学校学习紧张多了,大量的练习和考试将学生培养成了“考试高手”,这是临川“高考奇迹”最关键的原因,也是一种“应试教育”。

  更为神秘的解释是“风水说”。当地信风水的人士称,临川“上顿渡”,当地有赣江,崇仁江、抚河流向临川,在临川的北面汇合后入长江,入鄱阳湖,另外临川西北方等方向有环形山挡住西北风,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说法,好的风水让临川人才辈出。

  当地认为

  尊师重教创造神话

  对于“应试教育”“搞题海战术”导致高考成绩超常的说法,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都进行了反驳。

  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说,今年临川一中有3名学生被香港和新加坡院校录取,事实上,这几所大学的录取不一定是要考试成绩最好的,而是要综合测评最好的。

  “哪个学生能打题海战术打到香港去?!”他说,包括临川一中在内的抚州一些学校在计算机、奥林匹克等各类竞赛中拿了大量的奖,也出了一些体育尖子及艺术人才,这些也充分说明是素质教育的结果。

  顾胜和还否认“穷是临川高考成绩超常”的原因,“比临川穷的地方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临川高考出成绩?”他分析说,临川高考超常的成绩和历史文化传承、政府民众支持教育、教师敬业等因素分不开。

    党委书记顾胜和虽然不敢肯定临川二中那一年高考生全部上大学的说法,但他表示,那年二中的“高考奇迹”是所谓“临川教育现象”的开始,这个奇迹一直广为流传。

  在临川当地流传着诸如“大学生之家”和“大学生之村”的说法。比如,临川河东乡农民武进兴有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而临川罗针乡朱家村全村总人口24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生40名。

  超常数量的“少年大学生”也让当地人为之骄傲。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2名学生中就有5名来自临川一中。 

0

主题

0

帖子

8559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18
注册时间
2005-11-24
最后登录
2011-7-12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川现象”拷问教育真谛


 2006年11月24日
 

  有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求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今天的临川,何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少年?又是什么制造出教育界的“临川现象”?

  临川,江西中部的一块弹丸之地,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有百万人口。临川中学,一所办学历史不到25年的县城中学到底为什么能吸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那些现代化大都市的学子前来就读呢?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中学生对临川趋之若鹜,不为别的,只为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高考高升学率和名牌大学录取人数是临川教育的金字招牌。

  据介绍,1995年,抚州一中(原临川中学)有15名学生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占当年录取额的十分之一;仅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自1982年以来就为全国的大学少年班输送了200多名学生;临川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39人,去年高考,该区参考学子7006人,录取5394人,其中本科生3000人,全国重点大学880人。2006年,临川区各高中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47人,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人们慕名而去,看中的就是高考升学率的这块招牌。

  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的“四苦”精神在临川有着广泛的市场,制造了临川高考升学率的神话。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学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学生的苦读与老师的苦教成正比,临川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课外,不少老师家里都寄宿着外地学生,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临川的高考升学率就是这样被“死揪”出来的。

  可以说,正是应试教育催生了临川这朵教育“奇葩”。“临川现象”只不过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县城中学”的另一个版本而已!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挂着“临川”之名的中学已经扩张到了十几所,蜂拥而至的外地学生同时带动着临川教育市场化,几乎所有的生意都和教育有关。教育的繁荣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教育的舞台仿佛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戏。

  面对着“临川现象”,笔者不禁纳闷:难道升学就是教育的全部和教育的哲学吗?教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会不会背离教育的宗旨越来越远,从而使教育日益功利化技术化市场化?是否会加剧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从而扩大教育的失衡和不公平?

[em05]

0

主题

0

帖子

8559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18
注册时间
2005-11-24
最后登录
2011-7-12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谁制造出教育界的临川现象 
 
2006-11-16

  今年9月开学,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求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达1万多人。在临川,任何别的事都可以引发争论,唯独对教育没有争论。政府重教、老师爱教、学生乐学―――这就是临川的“教育哲学”。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有什么好争论的,高考不就是要靠分数说话吗?只要能考出好成绩,管他用什么方法教都行。”

  临川,江西中部的一块弹丸之地,也是一个当今中国文化人肃然起敬的“才子之乡”,同时因为一种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中学生对这里趋之若鹜,不为别的,只为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今天的临川,又何以吸引来全国的上万名少年?又是什么制造出教育界的“临川现象”?

  “我的未来不是梦……”

  走在临川上顿渡镇大街上,你会发现,除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外,街上更多的是外地学生。

  11月13日晚上10时许,记者在临川一中看到,教学楼内仍然灯火通明。下晚自习的学生开始陆续走出了校园,褪尽了白天商业浮华的街道上,只剩下来来往往的学生。

  离校园不远的街边,几个夜食摊已经围上了许多背着书包的青少年。在一张桌前,三男一女正在小摊前吃汤粉,一位男生戴着耳机轻声哼唱着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有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求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据介绍,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2名学生中就有5名来自临川一中。从此临川有了“才子之乡”和“少年大学生摇篮”的美誉。

  1995年,抚州一中又有15名学生考中科大少年班,占当年录取额的十分之一。粗略统计,仅抚州市的三所省级重点中学抚州一中(原临川中学,现临川市并入抚州市成为该市一个区)、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自1982年以来就为全国的大学少年班输送了200多名学生,大学生总数多达几万人。

  临川区教育局一位官员介绍,临川区有百万人口,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39人。去年高考,该区参考学子7006人,录取5394人,其中本科生3000人,全国重点大学880人。2006年,临川区各高中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47人,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临川一中就达24名之多。

  抚州地区的高考录取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当地也出现了像临川区河东乡农民武进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武进兴有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还有临川区罗针乡朱家村的“大学生之村”―――全村总人口240人,考上大专以上学生40名。兄弟同出国,姐妹共留学,一家5儿女出了“三博两硕”,这类现象在抚州屡见不鲜。

  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学生在全国和全省的数、理、化三科大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153人次,国家教委前副主任柳斌因此称此为“临川现象”。'

  应试教育催生“奇葩”

  可以说,正是应试教育催生了临川这朵奇葩。在临川,任何别的事都可以引发争论,唯独对教育没有争论。政府重教、老师爱教、学生乐学,这就是临川的“教育哲学”。

  一位学生的家长这样说:“有什么好争论的,高考不就是要靠分数说话吗?只要能考出好成绩,管他用什么方法教都行。”

  有评论说,临川是在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优势,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那么,一所办学历史不到25年的县城中学到底为什么能吸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那些现代化大都市的学子前来就读呢?

  以临川二中为例,管理严、校风好是社会公认的。不少外省市的家长正是冲着学校严格的管理和优良的校风学风,送子女来这里读书的。

  这里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达省颁一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近9万册。但对家长而言,他们更看中的是学校的管理环境。学校有“学生自律自纠委员会”,他们希望同学们能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立,也希望营造出“苦学、守纪、求实、争先”的优良学风。

  在临川,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和“二二制”教育方法:即初中读两年,高中读两年,4年时间将6年的课程全部学完。然后高二就让学生参加高考,过分数线后,参加少年班的面试。如果没被录取,就再读一个高三,然后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

  这是临川学子对付应试教育的“土办法”,也是许许多多农家子弟为改变祖辈靠天吃饭的命运所做的唯一选择。

  在临川,学生的苦读与老师的苦教是成正比的。临川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课外,不少老师家里都寄宿着外地学生,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

  当然,临川中学老师的收入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江西,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区委区政府破旧不堪,最新最好的楼都建在学校”。

  当地领导干部中也有一句关于“抓教育”的顺口溜至今仍在延续:“一届接着一届干,上届做给下届看。”

  产业化诱使教育商业化

  如果说,几年前临川的教育还只是在重视教育人方面创出了自己的品牌,那么随着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蛋糕的诱人,临川人开始了自己的大胆尝试。

  一位临川的干部就反问记者:“谁说只有大学才能赚钱?临川的中学最赚钱!”

  这显然不是在“吹牛”。几年前,临川一中的学生仅为5000人左右,且以当地的学生为主。到了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3所名校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目前,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大和教育的产业化,挂着“临川”之名的中学已经发展到了十几所。

  蜂拥而至的外地学生同时带动着临川当地的教育商业化,伴随着“留学”和“陪读”热的兴盛,也使得当地饮食、住宿、交通和教辅等行业一路蹿红。一位靠出租房屋谋生的妇女笑着说:“在临川,几乎所有的生意都和教育有关,只要搭得上教育一定发财。”

  临川区所在地上顿渡镇有一家房地产商就打起了“学府”的招牌,他们认为最吸引人的广告就是:“与临川一中零距离”。

  售楼部的一位小姐说,楼盘一期190多套已基本卖光,每平方米1800元,二期的350多套也将在近日破土动工。这位小姐还透露,买房的基本是外地的客户,其中不少人是冲着临川一中的金字招牌来的。据当地人介绍,临川一中这几年火得不得了,100多亩的校园里每年要新增一两千名外来学生,目前学生总数已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而学校的学生宿舍住宿能力仅有1000多人,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的家里,每月交纳500~1000元不等的费用,由房东提供食宿并且代做洗衣服等简单家务。

  据临川一知情人介绍,“留学”大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种是“学习尖子”,这批人在哪个学校都是佼佼者,但还是慕临川之名而来,希望自己走得更高更远;另一批人是通过各种关系而来,这批人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的确也来头不小。

  临川的一位干部向记者透露,每年的暑假或新学期前,是临川人最忙也是最怕的时候,各地来找门路、找关系的人络绎不绝,电话条子满天飞,临川人为了不辱“才子之乡”的名声,不得不确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录取分数线,没到该录取分数线,“就是天王老子批条也没用,就是再有钱也不稀罕。”

  尽管控制很严格,这位干部也不得不承认,存在着极少数“开后门”的现象。

  据了解,在临川读书的中学生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要考个重点线也是八九不离十。

  一家小饭店的主人就对记者说:“现在临川比过去要好读多了,过去有钱都难读,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读。”

  一位多年从教现已退休的老师则认为,正是蜂拥而至的外地学生,促成了临川教育的繁荣,给临川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临川的知名度。

  他打了个比方,临川教育像是个花园,各个学校像是花朵,所有学生都是蜜蜂,在采蜜的同时也为花园留下了养分。如果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等生源,临川的教育也只能是近亲繁殖,名声不会有这么大,这么远。

  这位老师说,临川要的就是这种全面的竞争和碰撞,外地学生候鸟般飞过来学习,候鸟般飞回去考试,飞走的都是精英,留下的也都是强者,远播的是临川的名声。

  不可否认,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教育的舞台唱响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戏。

  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外乡来的中学生,加上一个陪读的家长,一年要花1.5万至2万元,临川现有上万名外来的“留学生”,这笔巨大的收入无疑成为该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也正因为如此,当地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担心,一旦盲目扩张,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抢师资、抢生源,“最终将危及临川的教育事业。”(记者 赵翔)


  原载《工人日报》转自新华网(J-03)

12

主题

55

帖子

7718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34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7-5-4
最后登录
2016-1-17
在线时间
9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07-8-1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岭上松在2007-8-10 1:06:59的发言:

假如把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们集中到一个班级学习,那这个班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北大、清华升学率哈!!!

[em07][em07][em07]

[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