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27|回复: 0

【原创.文史】南广河畔,那块神秘的“水哉石”

[复制链接]

622

主题

1560

帖子

21万

积分

管理员

威望
8654 点
金币
2120
注册时间
2005-1-25
最后登录
2024-10-31
在线时间
1368 小时
听众
14
收听
1
发表于 2023-2-2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余年前,一个网友在宜宾高县的金线岭论坛上发布一张图片,图片中一方巨石上刻有“水哉水哉”四个大字,看题跋应该是170多年前的遗迹,但是发帖的网友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不知道具体位置,成为一个遗憾。帖子只有图片,没有说明,标题是《马家沟河边的“水哉”石刻》,具体这块石头在哪里?为什么在那么荒僻的地方有这么一块文绉绉的石刻?这块“水哉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在南广河畔一个朋友家闲耍时,无意间说起这事,朋友说这块石头他知道,当地人称“水哉石”,就在附近不远处的河边上。惊喜中的我们立即让朋友带路去寻找。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这块石头叫“水灾石”,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大家都认为,南广河涨水时会造成两岸庄稼损害,因此这块石头立在河边具有镇压灾害的作用,就像一些地方经常发生事故,村民就立一个阿弥陀佛石,驱邪避险一样。
    当我们沿着野草丛生的河边小道走到南广河笆篓口附近的河边时,发现一方巨石隐藏在荒草丛中,拨开野草,终于看到这块“水哉石”时,我们不禁相视一笑,原来村民们把“水哉”误读成“水灾”。当时一个朋友还把“水哉石”的发现写成新闻,在很多媒体报道过。时间渐渐过去,记忆也渐渐淡忘。
    十多年后的一天,我们在一次关于当地文物古迹的讨论中,突然想起这块“水哉石”,于是几个朋友相约一起去考证。但是由于时间较久,记忆模糊,认为是位于河边,反复查找没有找到。
    几天后一个网友提供线索,说这块“水哉石”是在笆篓口下去一点,距离河面有二十多米高。于是我们再次出发去寻找。
    从庆符镇阎村(白岩)处龙塘村便桥过河后向右,沿一条掩映在竹林和松树中的青石小道向河的上方而行,这条小路已经很久没有人走了,野藤荒草枯枝缠绕,大约十五分钟左右,路边出现一方巨石,沿山势斜卧,长约近二十米,高约三米,巨石靠路边一侧,从河的上游方向看过来,巨石正中从上至下镌刻有“水哉水哉”四个楷书大字,每个字径约35cm,题款是“道光庚戌仲夏”,落款为“渝东李荫王题”。
    这就是那块神秘的“水哉石”。俯瞰下方二十米左右就是南广河水,由于来复水电站在二十多年前蓄水形成的回水,水面宽阔平静,但是当年这里是险滩峡谷,河水湍急,以前的河面距水哉石应该至少有三十米左右的高度。“水哉石”附近的树木以前应该被砍伐过,如今只有一些野草和废弃的茶树掩映,由于这段时间还是初春,草木还没有繁茂,所以水哉石很醒目,我们当年来寻找时是夏天,“水哉石”几乎被野草覆盖。
    “水哉石”旁边是一条青石铺就的小道,宽约三四尺,看得出来是当年贾村往庆符的主要赶场大道,青石上似乎还映照出当年络绎不绝的背夫、马帮、旅人的背影。
    “水哉石”临路一侧下方有约一米高的悬空,悬空处有一块石碑,石碑上方紧靠水哉石,宽约六十公分,地面高度约八九十公分,厚约五公分,顶部一角被毁。我们前次来时竟然没有发现这块石碑,估计应该是被野草覆盖的缘故。石碑风化非常严重,只剩下几个残存的字迹,经过辨认,石碑顶部尚有“碑记”二字可辩,碑文中可以看出“黄、何、胡、田”等字。分析这块碑记应该记载的是水哉石的来历,但是很遗憾,石碑无法提供更多的线索给我们,需要等待专业的文考部门来考证。
    反复观察“水哉石”落款时,我们对作者究竟是李荫王还是李荫三产生疑问?远观像李荫三,近看像李荫王。通过对石刻的凿刻笔划深浅和整块石头的风化情况仔细辨认,我们认为“李荫王”的“王”字中竖着那一笔,应该是石头风化形成,作者应该是李荫三,而不是李荫王。
    那么李荫三是谁?为什么在这里留下这幅摩崖石刻?“水哉水哉”是什么意思?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们查询了当地清光绪《庆符县志》和清同治《高县志》没有查询到李荫三(或李荫王)这个人,通过网络百度等搜索方式也没有找到这个人。渝东地区位于今重庆万州、云阳、开州、丰都、奉节一带。分析这个叫李荫三的人应该是清代道光年间渝东地区的一个文人。
    李荫三为什么在南广河畔留下这方摩崖石刻?
    据《水经注》所载,南广河源于南广县汾关山(今杨龙湾梁子)。在汉武设南广县之前,这条河名“符黑水”,“黑水”应该是形容南广河两岸的植被丰富,映入水中,远观河水呈现黛色。这条河自云南发源入川,流经兴文、珙县、筠连,绕过庆符县城,折向西流,在笆篓口这里时,再次折弯向来复而去,过来复又折向北流,在南广镇汇入长江。
    汉武时期在南广河流域设立南广县,河因县名,后称南广河。秦开五尺,沿南广河一路向南,最初的目的就是军事作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无论是三国诸葛平定南中,还是唐代征抚南诏,以及明代剿灭僰人、清代追剿太平天国残部,南广河都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南广河不仅承担着军事职能,更多的是承担着商贸往来的作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水路通道之一,作为沟通昭通(乌蒙)和宜宾(叙府)之间主要交通要道的南广河,自唐宋以来水路运输商贸繁荣,明清时期尤其繁荣,在历史上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说法。南丝绸之路除水路外还有陆路,那就是著名的“五尺道”。有水的地方就有城镇,古代的陆路交通很多都是沿河流两侧的山谷上开凿出来的,这是古人对交通线路的最原始的判断,也是最佳的选择。“水哉石”旁的这条古老的青石小道,是从南广河下游通往庆符县城的主要陆路通道,庆符县城作为“五尺道”的必经之地,这条青石小道很大可能是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五尺道”一段。
    那时的南广河,作为沟通四川和云贵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七八月份时,河上往来运输船只众多。“水哉石”的题款是“道光庚戌仲夏”,即1850年夏天七八月份,时值盛夏,“水哉石”下方的南广河,正位于笆篓口河水折流处峡谷中,两岸森林茂密,河水丰沛湍急,从谷底流过。
    可以大胆推测,作为文人的李荫三应该是从叙府前往云贵一带,也许是从陆路沿这条青石小道而来在这里歇脚,俯瞰谷底的南广河水发出的感慨;也许是乘船路过这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河水,挥毫而就写下这幅“水哉水哉”。但李荫三当时只是有感而发写下自己的感慨,还是应谁的邀请而写?为什么李荫三写下这幅“水哉水哉”后还要请人镌刻在石上?我们不得而知。不妨从其题字的内容分析。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水哉水哉”是什么意思?
    “水哉水哉”出自《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翻译为白话文,意思是: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孟子借答弟子提问,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声名不副,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当地关于“水哉石”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行至泗水,见到春潮急涌,忘乎所以击掌不断,大呼“水哉水哉”。中国古人自古喜好水也,常常以水作比,“上善若水”“智者乐水”“逝者如斯乎”“弱水三千”......也可能李荫三乘船溯流而上时,经数个险滩、峡谷,到达这里时,由于高山峡谷,两岸茂密的翠竹森林,风景极美,于是挥毫写下“水哉水哉”,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李荫三为什么在南广河畔留下这方摩崖石刻?
    通过反复观察“水哉石”和周边地形地貌,我们分析认为李荫三是通过陆路途径这里时,在这块巨石上写下“水哉水哉”四字,从而留下这方“水哉石”,而不是通过水路时面对南广河风景发出的感慨。李荫三也不仅仅是单纯地赞美南广河景色,因为作为一个乘船路过南广河的旅人,当年李荫三即使面对绝美的景色发出感慨,但也不至于特意雇请石匠将其感慨镌刻在河边巨石上。
    如果“水哉水哉”四字是李荫三在船上书写,应该是书写在宣纸上,然后再雇请人刻在岸上的石头上。而水哉石的落款很明显字的大小不一,“渝东李荫三题”从上到下,一个字比一个字小一号,应该是作者直接在石头上书写,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分析李荫三应该是途径这里时,在这里歇脚,俯瞰这滔滔江水昼夜不舍时,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触景生情,借孟子之句,寄托自己的某种人生际遇感慨,于是在这方巨石上写下自己的感慨。
    再次观察“水哉石”下方的石碑时,看着那些残存的字迹,突然联想到当地村民把“水哉”误为“水灾”的笑话,我认为,这或许不是笑话。由于南广河上夏天水势很大,河上有很多险滩急流,每当涨水时常常船毁人亡,当年船工和纤夫的艰辛可见一斑。也许李荫三写下“水哉水哉”的感慨后就走了,但是当地村民由于文化不高,认为“水哉”即“水灾”,是反映南广河水灾情况的,为祈求平安,船工或当地村民于是集资雇请石匠,将李荫三的题字镌刻在石上流传下来,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水哉石”,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美好祈愿。
    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大。但是究竟是什么具体的原因,也许如这南广河水“逝者如斯乎”,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通过询问附近村民,得知在“水哉石”上游四五百米的河边,还有一块大石,上面也有石刻,村民们常常将小船的缆绳栓在石上;再往上一公里左右的河中,也有一块叫“鸡冠石”的大石,村民们在河里游泳时经常在“鸡冠石”上休息。如今这些石刻都已经随着水库的回水沉入水底。
    由此逆流而上经过庆符,还有“石门题刻”、“罗场岩画”、“凌云关”、“南广河岩墓群”等诸多人文痕迹。这些痕迹似乎都在印证着,作为南丝绸之路黄金水道的南广河,在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兴盛,也是南广河在西南地区交通、文化、经济发展中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的最好明证。
    站在“水哉石”旁,细雨微朦,我仿佛看见青石小道的远处,渐渐走来一个身穿青色长衫的落魄文人,背上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行囊,手里还抱着一把油纸伞,脸上藏不住的羁旅疲惫,在这块巨石旁时停下稍事憩息后,站起来细看两岸青山,俯瞰江水滔滔,回头看见这块巨石,若有所思,走到石前,挥毫写下“水哉水哉”四字。

承接歌曲写作,配器。专业录音,音乐编辑等业务。手机:15983101231,QQ:2866409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