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2|回复: 0

吃山茶油的好处只有这一个,跟你想的不一样!

[复制链接]

759

主题

759

帖子

2314

积分

版主

威望
2314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22-3-2
最后登录
2024-4-30
在线时间
82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23-12-2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茶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烹饪油,其营养价值和橄榄油相媲美,故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吃山茶油的好处只有一个:太贵不得不少吃。

       那么,山茶油适不适合炒菜和煎炸?如何挑选和使用山茶油?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山茶油的独特魅力。

       什么是山茶油?

       有何营养特点?

       山茶油又称油茶籽油、茶籽油,其是油茶的成熟种子的油茶籽经过压榨、浸提等工艺制取而得,是我国特有且最为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

       1、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山茶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其中油酸含量高达80%左右。MUFA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从而有利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像地中海饮食中脂肪的供能比高达40%,但他们的血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远低于其它欧美国家,研究人员就将其归因为橄榄油富含的MUFA。

       而根据国标GB/T23347-2021和GB/T11765-2018显示,橄榄油和山茶油中,MUFA分别占到总脂肪酸的56.4%~87.6%、69.9%~88.9%。

       这么看来,两者的MUFA上限差不多,但是MUFA下限,山茶油比橄榄油高得多。下限是国标对产品的最低要求,市售橄榄油和山茶油的实际MUFA水平又如何呢?

       我分别搜了4款热卖的橄榄油和山茶油,发现MUFA含量最低的橄榄油,MUFA含量是68.5克/100克,其次是72克/100克,但是山茶油里MUFA含量最低的,也含有79.5克/100克MUFA,这么看来要补MUFA,山茶油比橄榄油更有优势。

       不过,目前我国居民脂肪酸摄入情况是不太缺油酸,所以倒也没有必要额外补充油酸。但是,像大家常用来炒菜煎炸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不仅是高温时更不稳定,促进炎症的 n-6 脂肪酸较多,虽然 n-3 脂肪酸是抗炎的,但是 n-3 系列的脂肪酸不耐热,因此富含它们的油比如亚麻籽油又不好用来加热,所以从食用油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建议烹调油中多用一些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比如山茶油。

       2、补充生物活性成分的能力强

       冷榨山茶油还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植物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等脂肪伴随物,并且不含人体难以消化吸收的山嵛酸、芥酸等成分,也不含黄曲霉毒素。

       其中,植物甾醇可以跟胆固醇竞争,减少其吸收入血,所以对心血管健康是有益处的;维生素E、角鲨烯、多酚、黄酮、原花青素的话,都可以抗氧化,因为过度氧化应激跟衰老、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所以摄入这些成分也有益于健康。

       冷榨山茶油可以炒菜和煎炸吗?

       冷榨山茶油既然它含有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大都又怕热,那它适合高温烹调(比如炒菜或煎炸)吗?

       先说答案:山茶油在加热时相对稳定,炒菜和油温180℃以下的煎炸都没有问题,但建议不要等到油冒烟时再下菜,也要尽量避免反复油炸。

       具体理由有以下 3点:

       1.山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高于咱们平时用来炒菜的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相比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更稳定的,高温时更不易被氧化成可以破坏人体DNA和细胞结构的氢过氧化物。

       2.植物油大概99%的成分都是脂肪,这也就意味着活性成分的量其实特别低,换句话说就是,咱们吃山茶油或橄榄油主要目的就是摄入对身体健康有益的MUFA,至于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能顺带着摄入一丢丢,算是加分项,再说了,各种深色的蔬果也能补大量的抗氧化成分,不一定非得指望着吃油来补。

       3.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高温加热会损失怕热的活性成分,是有些可惜,但是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件好事儿,这是因为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保护脂肪酸,让其在高温下不易被氧化。具体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研究。

       研究把不同精炼程度的三种油,分别2升加热到180℃,稳定30分钟以后就开炸,每批炸50克土豆条,炸4分钟出锅,然后间隔6分钟让油温恢复到180℃再开炸,就这样每小时炸了6批土豆条,4个小时清理一下锅里碎屑继续开炸,一天炸8小时,一共炸了28小时,过程中一滴新油也不加。

       结果显示,相比于精炼山茶油,用富含各种活性成分的山茶油毛油油炸土豆条时,油脂不仅不易被氧化,还不易发生水解、聚合反应,生成的有害健康的脂质氢过氧化物更少,更容易氧化酸败的游离脂肪酸也更少。另外油炸并没有把生物活性成分都破坏掉,油炸结束时山茶油毛油中的多酚和总甾醇,分别保留了17%、56%。

       低温冷榨山茶油是毛油经过过滤除去杂质得到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自然也能放心的用来炒菜、煎炸,想想地中海饮食中也会用特级初榨橄榄油煎炸烤,咱们就放心的用冷榨山茶油煎炸炒吧。

       如何挑选和食用山茶油?

       1、选择一级山茶油

       这是因为国标GB/T11765-2018规定,一级山茶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价都较低,这样的油更稳定。

       2、优先选冷榨的,而非热榨或浸出的

       这是因为冷榨时不蒸或炒油茶籽,而是直接压榨,压榨的温度也不会超过60℃,而热榨时需要先蒸或炒油茶籽,温度高达100℃以上,部分炒制的温度还会达到250℃以上,然后压榨时部分螺杆压榨的榨膛温度可以高达200℃,这会严重损失生物活性成分;另外冷榨山茶油无需精炼,只需要过滤就能达到食用品质,而热榨和浸出的山茶油,都得经过精炼(有些步骤是高温的)才行,这又会进一步损失生物活性成分,比如研究就发现毛油脱臭温度达到210℃时,角鲨烯损失率高达53.7%,如图:

       另外少了这些活性成分的保护,不仅烹调时油的稳定性更差(前面炸土豆的研究说了),在储存中油脂的稳定性也更低,研究显示相比于冷榨山茶油,精炼山茶油储存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升高更显著,这两指标越高,油越容易氧化酸败。

       3、选小包装的

       三口之家最好买1升以内的,六口之家最好买2.5升以内的,这是因为包装开封后,就会加速脂肪酸的氧化酸败。

       最后强调3点

       1.控制食用量。再健康的油,1克也会产生9千卡的能量,吃多了一样胖人,所以建议和其它油换着吃,每天所有的油,每人吃到25~30克的量就行了。

       2.不要等到油冒烟再下菜。相比精炼的山茶油,冷榨的山茶油烟点确实低一些,所以得手麻溜点儿,油没冒烟时就下菜,这是因为油烟里含有多种可能致癌的成分。

       3.少煎炸,避免反复油炸。油炸的话,最好像研究中那样控制油温(比如用温度计,发现油温高就调低火),别像路边摊炸油条一样,总能看到一股儿黑烟;另外不管怎样油炸多少都会产生有害健康的成分比如3,4-苯并芘、丙烯酰胺这些致癌物,油炸后食品能量也会飙升,所以还是尽量少煎炸,而且要避免反复油炸,油炸过的油建议用来拌凉菜或者包饺子/包子。

       总体来说,山茶油的营养成分很优秀,具有既稳定又对心血管友好的特点,但是它的价格也相对较贵,因而不少朋友在吃的时候会有点不舍得放太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茶油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减油,因此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前提下,它倒也是烹饪油中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我们推荐大家吃山茶油的真正理由。

       参考文献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科学出版社,2023:153
       [3]HuangCH.[StressMedicineandHumanHealth].SichuanDaXueXueBaoYiXueBan.2021Jan;52(1):1-4.Chinese.doi:10.12182/20210160501.PMID:33474880MCIDMC10408951.
       [4]谭传波,田华,周刚平,等.鲜榨山茶油与特级初榨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J].中国油脂,2019(1):3.
       [5]谭传波,赖琼玮,杨耀学,等.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8,43(8):3.
       [6]谭传波,田华,赖琼玮等.不同工艺山茶油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J].中国油脂,2018,43(12):41-44+49.
       [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106
       [8]阐建全.食品化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75
       [9]侯天宇,谢礼文,梁永霞等.不同精炼程度山茶油油炸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J/OL].中国粮油学报,1-14[2023-12-15]
       [10]陈乐奕,贺小红,戴涛涛等.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伴随物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06):221-227.
       [11]曾晶,王卫飞,陈莹等.不同工艺山茶油在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J].中国油脂,2023,48(11):8-13+24.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谷传玲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秘书长、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平台科普内容仅限用于科普公益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下架处理。来源:[url=]科普中国[/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