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回复: 0

水果搭配海鲜竟变成砒霜?原来我们被骗了这么久,食用时一定要小心这4点!

[复制链接]

932

主题

932

帖子

2926

积分

版主

威望
2926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22-3-2
最后登录
2025-7-25
在线时间
105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25-7-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天,各种瓜果纷纷上市,鱼、虾、蟹、贝类等海鲜也备受欢迎。但“新鲜水果千万不能和海鲜一起吃,会生成剧毒的砒霜!”的说法还是层出不穷,从最初的柿子+螃蟹,到柠檬+虾、杨梅+虾蟹等,万变不离水果+海鲜的组合。

       此言一出,两者都爱吃的人肯定感到担心。而且,确实有人在同时吃了水果和海鲜之后感到不适,甚至需要就医,仿佛无形中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到底是不是真的?

       海鲜为啥能变砒霜?

       看到砒霜,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各种“宫斗剧”里花样百出的毒药。活蹦乱跳的海产品里居然会有和它一样的成分?

       原来,鱼、虾、蟹、贝类等海鲜受到生长环境和生理机制的影响,会将海水中的污染物质和溶解的矿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富集在体内,其中就包括砷元素。

       图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那么,海鲜还能吃吗?对此倒不用过于担心。砷元素的毒性大小是随着化合物的形态不同而变化的,有机砷的毒性远小于无机砷。无机砷里的五氧化二砷和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都有毒性。而海鲜中的砷,既有无机砷,也有有机砷。海洋动物能够通过自身代谢,将高毒性的无机砷转化为低毒性的砷甜菜碱、砷糖等有机砷。有机砷被哺乳动物食用后,基本上会随尿液排出体外。生成“砒霜”风险的无机砷在海鲜里含量很低,其中三价砷的含量更低。

       所以,假如要摄入能造成致命风险的无机砷的含量—70毫克,不算砷元素被身体排出、不吸收的情况,按照我国标准甲壳纲海鲜类无机砷含量上限为0.5毫克/千克计算,需要一口气吃下140千克的虾(这还是可食用部分的量,实际生重的量还要更高)。即使要达到最小中毒剂量(5毫克),至少也得吃10千克虾,这自然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单独的维生素C并不能直接和五氧化二砷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不过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维生素C有助于增加巯基化合物的还原性,使五氧化二砷生成三氧化二砷,只是依靠水果摄入的维生素C也达不到发生反应的剂量。

       不过,因为砷的生物半衰周期较长,如果有海产品长期生活在污染水域,那么它们体内砷含量远高于正常值。假如有人坚持每天吃5千克来自污染海域的海鲜,体内残留的砷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危险值。但这种情况属于极小概率事件。

       吃海鲜和水果

       还需要小心这些

       这么看,是不是可以敞开来吃海鲜和水果了?建议还是要小心,如果食用不慎,还是有可能“中招”。

       海鲜虽然美味,却很容易潜藏细菌、病毒、寄生虫,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烹饪海鲜时,常常为了追求口感鲜嫩而没有彻底做熟,甚至还不乏生吃的做法,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活跃的细菌会催化它们变质,线虫也可能会寄生到消化道内。

       而且,海鲜的蛋白质含量较高,长期存放会出现氨基酸降解,生成组胺类毒素;海产品自身含有的亚硝胺类物质也会随着放置时间增加呈几何倍数增长。

       因此,不建议吃隔夜放置的海鲜,也最好不要吃“生腌”做法的海鲜。如果吃了海鲜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需要尽快就医。

       另外,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下,每年4-6月,海中有时会发生“赤潮”,即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大爆发。蛤蜊、贻贝等贝类食用这些藻类后,体内会累积麻痹性贝类毒素,它不会因为加热而分解,食用后会造成全身麻痹、头疼恶心、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并且尚无特效解毒方法。在赤潮发生时,需要留意官方提示,避免购买在暴发地捕捞的贝类。

       还有人对海鲜成分里的蛋白质过敏,吃海鲜后出现不适。

       不过有些人吃海鲜和水果后发生过敏症状,也可能是水果导致的。在大家心目里,水果似乎很难和过敏联系起来,其实,水果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质成分也会成为致敏原。桃、苹果、甜瓜、芒果、菠萝、荔枝等常见水果都可能导致过敏。

       如果在吃了水果后,嘴唇、口腔、咽喉等部位出现发痒、烧灼感或刺痛感,甚至身体部位出现荨麻疹、胸闷气喘,就表示有可能过敏。可以去医院检查过敏原,将水果削皮、煮熟食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过敏反应。

       所以,尽管“海鲜+水果=砒霜”属于谣言,现实里吃这两种食物也要适量食用、安全食用,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证健康。





平台科普内容仅限用于科普公益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下架处理。
来源:[url=]科普中国[/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