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以为,记忆力的衰退是一场不可逆的生理宿命,与年龄增长、神经退化密不可分。但你是否想过,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情绪,比如一句赞美带来的幸福感,竟可能在无声中保护着你的大脑?
2025年,一项覆盖逾万名50岁以上参与者、历时16年的大型研究发表在《老龄与心理健康》(Aging & Mental Health)上,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据,心理幸福感越高的人,未来的记忆表现越好。这意味着,活得开心可能会使记忆力变好。
幸福感越高,记忆力越强?16年的科学追踪说“是”
要验证幸福与记忆之间是否真的有关联,并非易事。毕竟,我们的情绪千变万化,而记忆也受遗传、健康、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为此,英国研究团队借助英格兰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这一国家级数据库,展开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长期追踪。
这项研究纳入了12099名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英国成年人,剔除了基线阶段存在痴呆症状的个体。研究团队在长达16年的随访中,每两年评估一次受试者的心理幸福感与记忆表现。幸福感的测量基于国际公认的CASP-19量表,涵盖控制感、自主性、自我实现与生活乐趣四大维度,记忆力则通过词语即时回忆和延迟回忆的经典任务来量化。
结果发现,在所有时间点上,幸福感得分越高的人,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表现越好。无论是刚听完词语立即回忆,还是几分钟后再回忆,两者都受益于先前的高幸福感评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在统计上仍然成立,即便控制了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抑郁症状等干扰因素后仍然稳固。
而反过来看呢?是否记忆力更好的人也会因此更加幸福?研究团队本希望在分析中看到双向的影响,然而数据告诉我们,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记忆力会显著影响之后的幸福感。

用于分析记忆与总体幸福感评分之间的双向关联的模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虽然这种影响的统计效应量不大(标准化β值约为0.04至0.07),但由于这种关系是持续16年、跨越多个波次测量、多种分析模型中都一致出现,研究人员认为它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因此极具公共健康意义,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
为什么好心情能护住你的记忆?
这项研究并未直接探明幸福感影响记忆的生物开关到底在哪里,但研究人员提出了多个合理的科学假设,帮助我们理解好心情如何滋养大脑。
首先,从生理机制来看,心理幸福感可能通过调节压力反应系统,间接保护大脑。长期压力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升高皮质醇水平,而高皮质醇被证明会损害海马体,这是大脑中处理记忆的重要结构。而幸福感高的人往往压力更低、睡眠更好,这些都可能降低神经系统的损耗,延缓记忆力的衰退。
其次,从行为路径来看,幸福感往往伴随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感到积极的人更可能坚持锻炼、维持社交、控制饮食和避免烟酒等高风险行为,而这些都与更好的认知功能高度相关。换句话说,幸福不仅让你想做事,还促使你做对事。
幸福感通常伴随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认知弹性。这种积极心态可能增强个体对认知退化的抵御能力,从而形成某种心理免疫力。
提高保护记忆和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当然,除了研究机制,我们更关心的是:普通人可以怎么做?基于已有研究,科学家已经总结出五种实用的策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从而可能间接保护记忆力:
写日记:每天记录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小事,有助于增强积极情绪。
善意待人: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帮助行为,比如给陌生人让座,都会同时提升施予者和接受者的幸福感。
维系亲密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是心理健康最强有力的支撑之一。
活在当下: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培养正念意识,减少焦虑和分心。
找到“心流”状态:沉浸于一项让你忘我专注的活动,比如弹琴、种花或下棋,不仅让时间飞逝,还能提升大脑活力。


简单的方式就能提高老年人幸福感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是建立在大量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行为干预方法。它们的背后,是对“幸福不仅关乎当下感受,更关乎未来健康”的全新理解。
总结
这项历时16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幸福感越高,未来的记忆表现越好,而且这种联系并不是因为我们记得更多所以更开心,而是因为我们更幸福,才记得更牢。这为我们应对认知老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背多少单词、吃多少保健品,而是认真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也是在照顾大脑的未来。
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心理健康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理解,也为未来应对认知障碍提供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John, Amber, et al. "Wellbeing and memory function: testing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 (ELSA)." Aging & Mental Health (2025): 1-7.
作者丨刘健熙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超 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