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时任中央“三讲”教育巡视组长的殷法唐(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到高县检查“三讲”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殷老在听取了县委的工作汇报后,说他这是第二次到高县了。笔者有幸亲耳聆听殷老讲述了半个世纪前,他率18军52师155团从宜宾出发,在宜宾、乐山等地追歼宋希濂残部的故事。 12月9日,第18军作为二野5兵团的二梯队,在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的率领下,时任155团团长兼政委的阴法唐率领全团将士从镇雄、珙县分两路向宜宾疾进,率先于12月10日抵达宜宾以东的李庄、南广一线江边。守城国民党第72军军长郭汝槐在我军的威势下通电起义,宜宾和平解放。然后,18军以一部兵力接管宜宾,主力则迅速渡过长江,沿岷江北上,追歼国民党逃兵。 12日,第18军52师得悉: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于6天前率残部由宜宾以西渡岷江向西逃窜。当天,52师便将这一重要情报向军和野战军司令部作了汇报。 邓小平接到电报,对刘伯承、张际春和李达说: “鱼儿露头了,这回真要破宋希濂的脑壳了!” 刘伯承恢谐地回答道:“莫着急,慢馒熬,给他来一个火到鱼头烂!” 李达迅速查看了地图,简洁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建议:“看样子,宋希濂残部可能会北上与胡宗南部会合,实施蒋介石部署的所渭‘川西大会战’计划,也可能逃往西昌。就目前部队的态势而言,距离宋希濂部最近的,应该是52师。” 刘伯承随即下达命令:“给张国华发报,命令52师立即转入追击部署,一定要穷追不舍,坚决消灭宋希濂残部!” 接到刘邓首长的特急电报后,张国华、谭冠三立即作出决定:在贯彻刘邓首长关于截断胡宗南、宋希濂两集团经西昌、会理逃往云南退路总意图的前提下,
迅速组织力量追歼宋希濂残部。 12日黄昏,时任18军第52师155团团长兼政委的阴法唐衔命西进,踏上了追歼宋希濂余部的征途。在155团身后,是协同作战的各友邻部队,一个捕捉敌酋的巨大罗网正在张开。 相距100余公里之外,求生的本能,催促着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带领着他的那些残兵败将不顾一切地向西狂逃。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管一切,不顾一切,快点走,走到较安全的地方去,避免被共军包围歼灭。前进的目标:第一步,西昌;第二步,滇缅边境的腾冲一带。前进的路线,尽量避免走大市镇,借以缩小目标,要选择一些偏道,绕到峨眉以西地区后,再沿乐山到西昌公路到西昌。然后,再从西昌退往云面西部的腾冲、瑞丽一带”。 这就是国民党川东防线被突破后宋希濂的行动方案。 为了减小目标,宋希濂决定将剩下的人马分为3个纵队,由宋希濂、顾葆裕、丁树生分头率领。并规定:为了保密,自行动之日起,各纵队的无线电台一律停止与重庆和其它部队的联系;各纵队到达宿营地后,每晚用无线电暗语向宋希濂报告。 宋希濂决定逃避解放军围歼的同时,亦决定与蒋介石断绝关系:当年8月,程潜、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起义之初,作为同乡兼同窗,陈明仁电约宋希濂一起行动。宋希濂拒绝了,但没有向蒋介石报告。对于此事蒋介石怀有疑心,他不仅在重庆当面询问宋希濂,而且还布置陈克非暗中监视宋希濂的举动。恰巧,陈克非向重庆密报宋希濂动向的电话,又被宋部的人给监听了。宋希濂对蒋介石的做法亦十分憎恶。 从此,国民党政府的“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一头扎进了川东南的崇山峻岭,没有了音讯。 宋希濂侥幸跳出二野第3兵团的合围圈后,便关闭了电台,切断了与蒋介石的一切联系,抛弃汽车等一切重装备,穿上草鞋,不顾一切地沿小路向西潜逃。 12月6日上午,宋希濂残部到达距宜宾20公里的牛喜场。宋希濂派人与驻守宜宾的郭汝瑰联系,要求进城,遭到对方的拒绝,只好就地宿营。 在牛喜场,宋希濂将与其一道西逃的第122军军长丁树生、第124军军长顾葆裕、绥署副参谋长罗开甲和军政干部学校代理教育长孔方等高级将领召集起来,就下一步的去向问题再次作了研究。经过一番议论,认为当前的形势万分危急,此时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18兵团经宝鸡南下,逼进洛阳、汉中,并侍机突破剑门天险;二野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指挥的16、18军和第10军,已由黔西北迂回川南泸州、宜宾一带,截断了四川境内国民党军南逃之退路;陈锡联的二野3兵团解放了重庆。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看出来,解放军已在川西平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合围圈,任何企图负隅顽抗的力量都将被歼灭。 由于充分意识到了被解放军合围的危险,宋希濂最终还是认定:第一步到西昌;第二步到滇缅边境的腾冲、芒市一带,取道入缅。沿大渡河谷西去,一路穷山恶水,地势十分险峻。宋希濂特命部队休整两天,筹备粮食。 谁知,在宜宾附近的牛喜场,宋希濂部连一天也未能休整,便进入了被解放军歼灭的最后日子。 6日夜晚,熟睡中的宋希濂被其堂弟、警卫团副团长宋展翔叫醒。 宋展翔报告:驻守宜宾的郭汝瑰部秘密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乘夜向牛喜场开来,行动非常可疑。 一听到这个消息,一股寒气浸透了宋希濂心脾。直觉告诉他:郭汝槐此举一定是奉了蒋介石的密令,乘自己不备前来围剿这些变节分子。 于是,宋希濂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走为上计,便命令部队即刻出发。 7日凌晨,宋希濂率残部冒着滂沱大雨离开了牛喜场。 一路上暴雨如注,急于逃命的国民党官兵们,迎着令人战栗的寒冷气流,在泥泞的山间小路艰难地行走着。 8个小时后,这支狼狈逃窜的队伍才走出40多公里,来到了一个叫高场的村子。到达高场后,溃军们筋疲力竭,宋希濂只好下令休息。 12月8日下午,绥署的副参谋长罗开甲紧张惊惶地向宋希濂报告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宜宾郭汝槐部叛变,已经派出人员前去欢迎共军,共军即可到达宜宾。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报,使宋希濂感到了末日的来临。 他颓丧地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副参谋长说:“共军到宜宾后,很快便会侦察到我们的行踪。一旦被他们盯上,我们就完了! 宋希濂命令罗开甲,将残部分为几路,化大为小,分别逃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