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0|回复: 4

[转帖]对联知识撮要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446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633 点
金币
5151
注册时间
2006-5-13
最后登录
2023-12-21
在线时间
165 小时
听众
11
收听
4
发表于 2008-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
  
  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传承国学,湖海留吟。

205

主题

0

帖子

5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5151 点
金币
4020
注册时间
2005-11-5
最后登录
2025-3-2
在线时间
222 小时
听众
7
收听
0
发表于 2008-1-8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em01]
新诚摄影 :数码照相(信誉第一/质量第一) 数码冲印:全县价格最底(爱普生原装墨水/立等可取/色彩更持久) 婚纱出租(意想不到的惊喜价格) 婚纱摄影(经典时尚系列) 金线岭会员更优惠 地址:高县中学运动场边上 qq:1450066903 手机:18990910072 联系人:严为强

51

主题

336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093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22-8-1
在线时间
123 小时
听众
7
收听
0
发表于 2008-1-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您可是写对联的高手!

哪天我也学写哈,请您指点迷津!

不知您还愿不愿意再教我这个笨学生!

7

主题

107

帖子

6万

积分

贵宾

威望
349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06-9-27
最后登录
2013-1-23
在线时间
81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08-1-1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过天马老师,真是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又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83

主题

1350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814 点
金币
1300
注册时间
2006-11-25
最后登录
2018-3-5
在线时间
371 小时
听众
9
收听
1
发表于 2008-1-1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天马老师!你引导我们学习了对联知识,相信爱好对联的朋友会一读再读,认真领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