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场文风塔
僰人悬棺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fficeffice" />
罗场镇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艺术远近闻名。有青砖四合院的翰笙故居,“湖广填川”八省移民所建的会馆宗祠,有象征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堂”,有古僰人悬棺,有历尽沧桑的“文风塔”……,每一个地方,每一处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1、阳翰笙故居。座落在罗场镇南华街(与镇中心校相邻),始建于嘉庆年间。2001年按原貌进行修复,并陈列了翰笙的生平事迹,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ffice:smarttags" />800米老街。位于现在的二街、三街,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所建有2000余米,因年代久远,有的居民房已重建,现存有800余米。“幽幽老街三百载,古朴民风传世代,人才辈出扬万里,新城环绕风韵在”,历经二百余年的老街,走在宁静而整齐的街面上依稀能感受到古老的味道。
3、文风塔。位于永兴村罗场组(罗场中学对门的山包上)。始建于乾隆年间,传说中是高县县官所修建。白塔坡古楼保存比较完整,但塔上每层轮角吊钟已被拆除,基脚塔身稍损。2003年对此进行了一次维修,基本恢复原貌。
4、禹王宫。位于三街,属家庙,“湖广填川”时的湖广人所修建的会馆,用于祭祀、开会等。现有正殿三间及右侧天井一个,但不是原有木制苏楼。前门原有戏楼,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高约两米,毁于除四旧时期。与之同时代修建的还有南华宫,是广东人所建会馆,现已拆除。
5、土主庙。位于红旗村,原敬老院所在地。修建时有三层大殿及居住房屋若干间,由于文革时损毁了部分房屋及佛像,现仅存有两殿,几尊佛像为近年来所塑。
6、天主教堂。位于三街,建于30年代中期,现保存有部分原貌。具老人们说,当年教堂修女为附近贫穷的居民孩子传授文化课,并提供午餐。部分房屋毁于文革时期,后分予居民居住。
7、碧玉走廊。原名德安州岩棺,位于现罗场大桥西面桥头右侧100米,1974年就被县革委会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现有岩棺十余处,石刻多处,据载是明朝洪武年间所葬。
8、藤席堡(现马店村村子头),现有古井一口。据四川省志高州史记载,藤席堡建于晋朝时期,因当时人烟稀少,而且蜀南是蛮夷之地,所以建立10里一村、30里一堡,高州境内有郭家堡、三岔堡、藤席堡,便于军事所需,传递信息、情报之用。
还有部分被损坏的古建筑及古寺庙:文昌宫、万寿宫、白马寺、字固包罗场周围寺庙有阳司庙(现小学坝上)、张家祠(现粮站)三殿、迴龙寺(红旗柏香湾地内)、石柱庙(新集小学);龙形寺(新田小学)、观音寺(马店水库边)、川主庙(马店村大洞子)等20余个均为较大型庙宇。
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经多方查实,清朝以后的名人有如下:
1、清朝时期有水东窝何姓,出有翰林院学士,皇帝赐有辕门天官府;箱子厂严姓,有贡院、严贡爷;
2、光绪年间有斑竹湾马武秀才(付世科外祖父,解放前去逝);
3、大盛号周武举(周旭书曾祖父);
4、马安山袁武秀才(袁新俊祖父,60年代去逝);
5、马店村黄升安秀才(解放前去逝)等。
1912年罗场禹王宫开办新学堂后新生人物:
1、文坛巨匠阳翰笙;
2、铁窗诗人何雪松,重庆渣子洞烈士,系水东窝何氏;
3、曾天全(原国大代表)人称曾旅长;
4、朱应瑞(中统特务)现定居马来西来;
5、何秉权(伪县长),解放时被镇压;
6、严志远(伪县长),阳翰笙启蒙老师。
罗场后期人才继承先辈传统,遍及全国各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6 22:29: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