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情的相会,便有了最深的珍视与祝福>
--------写给四川散文学会老师
在博大的时空中,因不可思议的因缘,志趣相投的文学朋友走到了一起,将美与爱付托、相赠、相珍惜,不能不说是人生一种幸福。
---题记
万事皆有因缘,譬如我们的相会、相知、相惜,皆因文学。
没想到由县政协组织的6月20日四川散文学会赴高县的采风,短暂四天的接触交流,散文学会的老师们对高县这帮文学群体对文学的痴迷与热情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有了四川散文学会高县创作基地的创建、七月初首批会员的入会、9月8日四川散文学会理论部高县文友联谊会。
蓉城回来已是些时日了,不敢轻易提笔,一是缘由内心的感动因自己的浅薄总觉笔力不足,二是缘由所谓此行受益匪浅,就应写出好文才是,至少要有长进。这种心理压力其实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爱好写作,还是把压力变动力吧。老师们的所讲,全凭与会者各自的悟性去领悟去吸收去慢慢消化。我所收获的不仅是他们传授怎样的创作,而是文学的本身对人生对生命的启迪与意义,更重要的是与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心灵交汇的空间,一个友谊的桥梁,一个长久学习的平台。
联谊会的场景历历在目。那些亲切的面容和激情飞扬的语言,在今夜月静如水的夜晚,抽动内心的柔软,心灵的湖面清风荡漾。所有的言词、眼神、微笑鲜活起来,从记忆的宝盒里徐徐出场。不写不行。
蓉城的初秋,该是气候宜人。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闹中取静的成都图书馆二楼显得格外安静、典雅,这给一群文友的相会营造了一种心情愉悦、情由心生的氛围。交流的语境变得畅所欲言。
围桌茶话的方式显然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分明是一次高层讲座,而您们却以"四川散文学会高县文友联谊会"的横幅让我们倍感亲切。但我们心里清楚,您们是满载生命体验,洞察世事沧桑,博学、睿智,才华横溢的大家,我们须以学生的姿势端坐,洗耳聆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然而您们说以文学的名义相聚,这就是一次文友的联谊。我们有些诚惶诚恐,始终以老师仰望。
悄然望去,十几张慈祥的面容上有着一种文人独具的大气、淡定、优雅气质,尽管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从面貌上看不出实际的年龄,至少小上十岁。我才明白多数爱好文学的人,皆因有一颗浪漫、温柔、淡泊、博大,热爱生活的心怀,所以诗心不老,永远年轻。
那些抑扬顿挫,精美隽永的语言,精辟独到的言辞,潺潺以流水注入我们的心田,滋润着心灵渴望的禾苗。您们将真知,毫无保留馈赠我们。你们讲授的不单是文学创作技法,更多温婉的话语是启迪着我们的心智,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提升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和人生品味,让我们收获真知与感动。
何映森副会长、余启瑜老师、袁瑞珍老师,李治修老师、恬恬晓荷老师……您的声情并茂,您的掷地有声,您的至纯至美,您的博学多知,您的引经据典,以挥手的姿势扬起飞翔的意识和思想的高度,引领我们踏入神奇美妙的文学殿堂,发出"爱上文学无可奈何,视文学为一生的情人,甘愿承受痛苦与孤独,或痛或乐……"的感喟,我们听得如此如醉。
我们足以相信相会的精彩不在于几次动容的眼泪,而是因文学碰撞出的心灵火花,一群文学热爱者对生命永远的歌吟。
你们视我们为朋友,亲自斟水递果,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这么一次深情的相会,我们读到了您们超凡脱俗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以及深邃眼神里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将外貌与内心和谐统一。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出知性老人迷人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胸有诗书气自华",是文化和生活的沉淀,我们惊叹而仰慕。这种修养、学识达到的气质和境界,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一生来逐步具备,不断成长。
在无数次感动中,我们融入了思索:生命的真实不在于领悟生命的深浅,不在于选择快乐的方式。登山,打牌、OK……,每个人寻找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无可厚非,并非文学才使人生高尚。而文学作为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本身就是对心灵的冒险。清醒与高尚、痛苦与困顿、孤独与彷徨,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享受痛苦。借以文字,将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况味,从灵魂的深处喷发出来。一个行尸走肉的躯体,假如没有思想,那只是时空纯粹的过客。生命过程中,表层的欢愉永远没有触及灵魂更深刻。因此,个体生命的意义有了孰重孰轻之分。只有"重",一个人的生命才能活得更有尊严和价值。正如周国平说"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饱满的灵魂".
" 对于文学爱好者的人生,生存永远是第一,文学是第二;文学必须要赋予人文终极关怀;文学的最终追求是问鼎哲学……”至今我仍然沉湎于李治修等老师精彩话语中。原来,读到一本好书和给高尚的人一次会晤,都是多么愉快幸福的一件事。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野山菌火锅城欢送晚宴上,举杯、相拥,我们动情而毫不掩饰的说出"余老师,我爱您,李老师,我爱您,老师们,我爱您们……",那是发自内心的敬意。"幸福猪"、莲儿,余老师、袁老师眼里闪动着泪花。所有的言行没有丝毫的做作。
于是,高县文友、四川散文学会老师之间,有了穿越时空的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往返对话的交流,有了彼此遥远的一份牵挂和祝福,一份对文学、友谊的珍视。
2010年9月18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0 0:10: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