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苗族传统文化“花山节”,真正走近,是今年的大年初二。
本来是应邀参加筠连县巡司镇罗家沟“沙林苗族花山节”。因为在活动现场,遇上前来参加活动的,团林乡党委书记兼乡长,一个之前我认识的朋友。听说参加完这里的活动,他还要赶着回他们乡,参加“原生态的花山节”。原生态花山节?我有些茫然。他解释,就是由民间组织,群众自发参与的一种活动;是苗族同胞交流思想,增进团结的时机,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大好时光。听他这么一说,很是好奇,有种特别想去的冲动。在朋友的邀请下,踏上了去苗乡的路。
一路上,朋友给我们介绍:“团林乡,是筠连的一个苗族乡,距县城几十公里,那里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我的这个朋友,实实在在的帅哥,高高的个子,一张俊朗的脸,说话总带着笑,一看就是那种很亲民的领导。司机大李说:“每年的花山节,不管乡长有多忙多累,总是要回苗乡走走、看看,和那里的乡民共度节日”。不由的,我对朋友投去敬佩的眼神。是啊,大年初二,想着我们城市中的很多领导,这时应该是和家人团聚,要不就是在酒桌或麻将桌上打发光阴。而我的朋友,这时想到的,却是他的乡民。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行驶,窗外是一片片诱人的绿,这个春天,给人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此行,我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喜欢苗族的风情。总觉得,对苗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是的,从第一次参加苗学会在梦龙山庄举办的篝火晚会,然后加入筠连苗学会,再后成为三苗网会员,这种情节,就一直延伸。
车子到了一个很高的山坡,我们看见路边停了很多摩托车。到了,就这个村小。朋友说:跳花山,也是踩青,踩在高高的山坡上,祈祷来年好收成;很早以前跳花山,群众找得都是一些平坦的山顶;如今跳花山,越来越方便了,找一所山上的学校就行。我们找了一块空地,把车停好。走进操场,只看见操场上有很多人,他们一个个身着节日的盛装,在悠悠芦笙中,翩翩起舞。那种悠然自得,那种平静祥和,不由我不激动,迅速拿出相机,留下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村支书和村长过来了,简单的介绍后,支书拿出一壶酒和盛酒的土碗,给我们每一个人敬上。这种独特的敬酒方式我是第一次感受,没有桌椅板凳,没有菜肴,我们就站在操场边。我惊奇,感动这种淳朴的乡情。感动的同时,我看着支书递过来的半碗酒。不是很了解苗族的礼节,但我想,出于礼貌,这酒怎么也的喝,悄悄问了身边的朋友,征的主人同意,喝了半碗的一半。
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阵噼噼啪啪的,很有节奏的脚步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从几间教室传来的。教室里面的,全是些青壮年小伙,他们的舞步是那么的轻快,热烈。从他们的舞步中,我感受到了积极向上;感受到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比起几间教室的舞步来,操场上明显要舒缓的多,这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手牵手,围成一个个圆圈,在几个芦笙手伴奏下,缓缓舞步。山风,徐徐吹来,阳光下,一只只彩蝶飞舞。苗家儿女,尽情的享受阳光和自然。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者,却舞的那么美丽。不知不觉,被他们的情绪感染,我和朋友,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直到下午3点,朋友叫吃午饭时,才想起自己早上从市里出来,到这时还颗粒未沾,实在是有饿的感觉。村支书把我们带到山腰的一处农家,这让我颇感意外。想象中的午饭:“应该是去街上的餐厅,或者农家乐,桌上都是些很现代的菜肴,然后负责接待的人,潇洒的给来人每人一包中华烟。”不能怪我太现实;要怪只能怪我见惯了某些领导的下乡作风。
我们到的,是村支书家。一垄垄碧绿的菜畦,把屋前屋后装扮的格外美丽。山腰下,是条小峡谷,对面是重重高山,山上还有皑皑白雪,置身这样的环境,心境也随之清亮。走进院子,这是一座独立的瓦房,几间木质结构,朴实清幽。
支书把我们引到一间有火炉的小屋。我们围着火炉,心里暖暖的。其实,暖暖的不只因火炉带来的温度,还有主人的热情。我们座在一张竹制的有些陈旧的沙发上,一边聊天,一边打量这间苗家小屋。小屋中间的火炉,是主人用煤灰搭建,用来取暖的。(因为这里地处高山,气温比较低,这样的火炉,基本上每家都有)火炉旁边,有两块松动的木板,不细看还不怎么能看出,我有些好奇,木板下面是什么?问了主人,才知道是用来存煤灰的地坑。 墙上,订了好些钉子,挂着一些主人平常的生活用品;还有我的手提包,也被进门时,热情的主人接过,挂在了墙上。屋梁上,还挂着一块块熏黄的腊肉,让人垂涎欲滴。随着一阵肉香飘来,女主人做好了饭菜。
一大桌,全是地道的农家菜,心里倍感亲切。顾不得女性矜持,大口大口吃着美味的菜。那些个肥而不腻的猪肉,清香可口的蔬菜,自己也数不清吃了多少,现在想起还吞口水。酒,当然是苗家接待客人的必须。醇香的米酒,在好客主人的感染下,也不知道喝了多少,直喝的脚步踉跄,脸颊绯红。
朋友似乎有些醉意。不过,脸上还是乐呵呵的笑容,只是,脸上的红云,使本来就亲和的脸,越加的亲和。这个耿直的苗族汉子,他不像我认识的某些领导:“你干了,我随意。”他硬是一杯一杯的干着,一点都不假打,用他那颗真诚的心,融入到这方乡民。
踩着傍晚的夜色,我们回到车上,原以为就这样可以回城了。没想,车子在下山的一个拐弯处又停了下来。才知道,朋友还要去村官——小杨家看看。小杨,这个说话有些腼腆的小伙,从下午就一直陪着我们。在和朋友聊天中,得知小杨的父亲,在外出打工的一次事故中去世,小杨用父亲的赔偿经上完了大学,然后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村官。这是一个很勤奋的年轻人。
下了车,经过一个斜坡,过完几条田埂,随着一排凹凸的石阶,我们来到了小杨家。小杨读初中的妹妹,这个可爱的姑娘,穿着一身漂亮的苗服,在门口迎接我们。小杨妈妈早已准备好一大桌菜。桌上的酒,还是那么醇香;饭菜,还是那么可口;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望着这个简陋的家,望着眼前的杨妈妈,这个伟大的母亲,没有因为丈夫的离去而悲哀,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的重担,为儿女撑起一片天空。我感动的想流泪。这时的我,尽管肚子很饱,还是努力使自己吃更多的饭菜,以此表达对主人的的尊敬和谢意。我的朋友——这个苗乡父母官,他正敬着杨妈妈的酒。我知道,此时的他,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他的到来,就足以温暖整个苗家。
离开了,有些不舍。打开车窗,望着夜幕下的苗乡,此时的苗乡,已经入睡,睡的那么宁静自然,安详美丽。我们谁也没说话,只听见身后,偶尔传来的,朋友的鼾声。
5月25日晚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6 13:26: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