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1-8-23 19:31 编辑
桫椤海里听蝉声 源上泉 从流米寺去桫椤海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 秋天刚刚迈进了我的季节里。川南红岩山渐入秋意的景致,苍绿之间映出几许红黄的情趣。四处峰峦叠翠,老树枯藤。空气清新得令人陶醉。 车在桫椤海入口小广场停了下来。扑入眼帘的,就是几株距今三亿多年前走过来的高大而卓越的桫椤树。它的姿态很美,悠长而细密的枝叶婆娑地伸展着,随晚风轻摇,摇得很有“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的意境。 桫椤又名树蕨,孑遗植物代表,亦是典型的白垩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物种,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上1.5亿年。红岩山的30平方公里林地里都生长有桫椤树,成片集中的就有3平方公里、10万余株的这“海”了,十分罕见。我们一行沿着林中石阶欣然地游进海里······ 林中很静。两旁的林木郁郁葱葱,以主人的身份欢迎我们。无论坡头或沟间,都生长着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桫椤树,与松柏,楠木和谐相处,把树“海”打扮得多姿多彩。 正行走间,眼前凸现两棵高大的桫椤树,那树冠缠绵相联,相依相拥。哦,这就是红岩山著名的景观——桫椤门。相传嫦娥家曾住这山里,直到那日她携玉兔飞奔月宫之时,回首家乡掩 映在绿水青山之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从头上拔下两只簪子抛了下来。谁知簪子落地便变成两棵大桫椤,伫立在山径两旁,枝叶却相连为一冠,成其门了。传说很有情趣,使人浮想联翩。再行,那门有两道,进得前门,走入后门。桫椤一山一沟,方显出林海的深遂。 越行,林中越静;越走,“海”中越幽。忽然,有一声拉长了的、韵味十足的“知——了——”声打破这宁静,从不远处传来。蝉呜!婉转而幽越,清亮而恬然。仿佛忽然间,唐代诗人李百药的歌声扑面而来:“清新自饱露,凉夕向秋澄,未向华寇侧,先惊翳叶中。”这蝉啼得如此喧响,叫得如此“秋澄”,仿佛它也是从大唐而来,随历史的涛声而来!把岁月的韵律也鲜活地舞动起来?! “知——了,知——了!”此时的林中,由这声呜秋的呤唱,活生生地把秋色也染濡上了静寂而空灵的诗情。“本以高难绝,徒劳恨费声。”李商隐的《蝉》就栖在桫椤树上吗?如若不是,为何这“知了”声竟让人听来如此高洁?! 听得入神,正循声寻觅而去,想一睹这蝉的真容。忽然,对面“竹岭新雨后,田园夕阳时。山雀栖常早,秋花飞来迟”的“海望田园”林中,几声蝉啼悠然响起,清脆而绵长。比先前那蝉叫得更响亮更有节奏,仿佛把整个桫椤海的“水”也拂动起来,如水似波地荡漾在林中······我的心中一阵惊喜:“蝉噪林逾静”的寥廓景致也随即而至。我刹那间猛然意识到王籍这位绝唱高手,为何要如此美妙地写出“噪”与“静”的辩证关系——一点儿声音的“呤”就唱出世界的“幽”来!妙不可言。 蝉声继续在唱,唱得林中一片清幽,唱得“海”中一片夕照,唱得心中顿生禅意。啊,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洗濯了我急躁的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自然的美的事物暗示着美的意义”,说得如此精辟,如此准确,如此令人乐不思蜀······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我知道自然与人是如此息息相关。不,应该说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人类的血脉,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而蝉声正弹奏着和谐的乐章。 那一晚,我一直沐浴在蝉声之中,把歌临风。 (本篇散文获中国散文学会2011年全国散文论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