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雨 于 2011-12-2 11:20 编辑
时下,写诗的多如牛毛,能够写几句分行文字的都自称“诗人”;出现“诗人”比读者多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而互联网的兴盛,无疑又对这种反常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便打开网络,那些分行的文字都会扑面而来。——这是诗歌的泛滥还是诗质的退化?是诗歌的推广还是诗意的传播?
谁也说不清楚。
诗是有气质的!只有气质独特的分行文字才能引起共鸣。
诗的气质分好多种。忧郁的,隽永的,委婉的,酣畅的……林林总总。但就个人的认识而言,诗歌的气质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大气磅礴,中流击水,小家碧玉。
大气磅礴的诗,陡现的是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浑之美,情感的波涛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读后让人畅怀淋漓,心旷神怡。而小家碧玉的诗,则是着墨简洁的山水画,如涓涓溪水,涔涔流淌……“天街小雨润无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委婉平实中透出大家风范。
还有一种,当如中流击水,看似平静的河面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总是在人满怀兴致地畅游时,猝不及防地将你吞噬、湮没,没有半点挣扎的余地,这种气质的诗杀伤力也最强。夜读“红楼新梦诗舞”活动中茗烟的诗歌《即幻》,当属这种类型。 茗烟的这首诗,以预设场景(即幻)的方式切入,从一开始就把人的思绪引入想象的空间: 预设一场花事。用桃木剑
招风、引蝶,挑拨春天的雨水 短短两句话,看似波澜不惊,娓娓道来,但“挑拨”这两个字眼,就已经预示着情绪的暗流开始涌动。紧接着,诗歌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 掌中紧扣的那枚青翠
将秋冬的寒凉,逼入更深一层的土壤
小溪倒流,时光倒流
燕子惊飞的侧影,又重新栖身江南 这几句,好似倒叙的手法,自刹那间进行了一次高速的时空转换;让我们的视觉感官随着诗人的笔触飞腾挪移,眼前幻化出的是“暗香、夕照、温润、桃红……”茗烟的这首诗,初读起来,觉得语言和情绪把握得相当克制、内敛;但越往下读,就越来越给人一种逼仄的心灵感应。尤其个中几个关键词语的运用,如“挑拨”、“ 拯待”等,加速了诗歌节奏的紧迫感和向心力。整首诗歌,语言干净洗练,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以节俭的笔墨较好地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梦幻旅行。 个人以为,这首诗歌的不足之处,在于情绪的表达冷峻色彩偏于浓厚;个别用语如“努力”等,弱化了诗歌的整体意境。 附原文: 即幻文/【红】茗烟
预设一场花事。用桃木剑
招风、引蝶,挑拨春天的雨水
掌中紧扣的那枚青翠
将秋冬的寒凉,逼入更深一层的土壤
小溪倒流,时光倒流
燕子惊飞的侧影,又重新栖身江南
急促的风声,努力的移动草木
指尖浮出暗香,还原着你的山水,你的温润
而此时,我该在岸上等黄昏
等黄昏近些,再近些
我就指给你看,说春风张开的羽翼下
有一大片,拯待我们收割的桃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