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1|回复: 0

[散文] 《跬步集》之注重实效提升档次》

[复制链接]

26

主题

33

帖子

147

积分

注册会员

威望
14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2-9-3
最后登录
2015-8-10
在线时间
1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2-9-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 重 实 效,提 升 档 次
          ——关于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因其培训成本低,又能解决工学盾而受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的普遍重视,但是也不容否认,校本培训存在着继续教育起点低,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应该切实做到:树立一个观念(即树立观代教育观念);注重两种实效(即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实效和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效);把握三性原则(即把握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落实四项措施(即指导员落实、制度落实、考核落实和经费落实)。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有可能不流于形式,而提升到新的档次—上去。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我们传统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学生应考而教。在教学中,只能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成为单向灌输。实践证明,传统的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了。社会的发展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要求赋予了教育以新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教师素质以新的内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现代教育观念应视为教育实践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在校本培训中必须树立观代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   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虽然无形,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校本培训只有渗透了现代教育观念,才可能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朝着培养现在合格的和未来也合格的教师的方向发展。在校本培训中,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联系    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使教育观念有较大的飞跃,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并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现代教育观念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笔者以为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侧重在观代教育功能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和现代教育方法观方面下功夫。
  二、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实效和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实效。
      校本培训应该注重两种实效: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实效;二是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效。前一实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目标。开展校本培训,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后一实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开展校本培训,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克服形成困难的障碍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班级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能教师进修院校比较注重前一“实效”,而中小学校则可能比较注重后一“实效”。其实两个“实效”相辅相成,恰好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中小学校应该在校本培训总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自身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实际,制定出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注重实效,正确处理好两个“实效”之间的关系,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如果忽略了前一 “实效”,校本培训的质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证;如果忽略了后一“实效”,校本培训则不可能顺利开展。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实效,应当抓好    教师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效,应当抓好教师六项常规能力的培训,即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的能力、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和测评教学效果的能力,并且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把握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规范性原 则。
   1.把握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的原则是就校本培训的内容而言,虽然它的内涵和外延与系统性、规范性有交叉之处,但为了阐述方便,仍把它单独列为一个原则。
不容否认,教学常规是否落实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基本条件,因此,抓常规落实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只从常规落实的好坏去评价一位教师的素质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劳动本质的一面是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在教育中具体要求是必须以改革者、研究者的身份从事教育工作。在校本培训中,抓常规固    然重要,但教科研则更有非同凡响的意义。笔者以为,在重视常规的同时,要理直气壮地把教科研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教科研并非高深莫测。所谓常规,不也是前人教研的成果吗?当前开展的教学技能培训不也是教科研活动吗?更何况教科研课题有大有小,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完全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掌握规律,    发现问题,在实践积累中升华经验,取得教科研成果。有许多教师并非没有教科研能力,只是缺乏教科研意识。有不少乡村教师苦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素质,对于教科研不敢问津,甚至以为那只是教育专家的事情。应当要求教师们树立强烈的教科研意识,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参与教科研,在教学实践中提炼问题并研究解决。要对乡村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培训,使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攀登教科研高峰。以往的教育太注重共性,而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应该都是个性化的。要鼓励教师张扬个性,着力培育具有创造性特色的个性。要大力营造教科研氛围,使教师最大限度发挥出创造性特色个性的潜能。校本培训的意义就在于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使其联想和追求有更坚实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人的最大宝藏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智慧之源”。因此,笔者建议以研究学生学法为切入点,推动校本培训在较高起点上向前发展。
2. 把握系统性原则
校本培训模式,为学校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谋求在素质教育领域中通过改革实践,形成自己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建设起一支综合素质高又富有创造个性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校本培训一般以五年为一周期。学校应结合这一周期制定比较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五年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学校建设富有个性特色,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对每一位教师而言,学校应为其制订符合教师个人特点的长远发展计划,也以五年为一阶段,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培训方案。尤其对新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多花心思,多下力气,使之更快地成长,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3.把握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主要是指组织管理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各级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建立以及校本培训指导员人选的落实;各级校本培训指导文件的下发;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订;各种校本培训档案资料的收集、积累;特别是教师进修院校参与校本培训的管理。教师进修院校指导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对校本培训计划的评审,开展对辅导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实施过程的检查和指导,组织对校本培训成果的考核与评估,这不仅使校本培训的管理更加规范,也必将使校本培训的质量产生新的飞跃。同时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进修院校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四、落实四项措施
1.指导员落实
校长是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指导员是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员要有职有权,要切实把校本培训落到实处。具体说就是要制订校本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培训活动,负责检查督促教师参培,负责考核工作,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方法。因此指导员人选非常重要。要    选择那些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对师训工作热心,    同时具备一定教科研素养的人员担任指导员。一般可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   
2.制度落实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包括考勤、奖励等方面。制度一经制定,必须坚决执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校本培训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
3.考核落实
校本培训的考核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开展校本培训的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校本培训的工作规律,特别是校本培训的考核工作。要把考核落到实处。要通过考核,进一步调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校本培训健康发展。要不断分析经验和教训,要对校本培训的考核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探索,大胆改革,使之更切合校本培训的实际。  
4.经费落实   
校本培训虽然能较好地解决培训经费问题,但并不是说校本培训不需要经费投入。学校要尽可能安排一定经费,解决好教师培训所必需的教材课本及相关资料。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图书室建设,保证校本培训的有关图书资料及时到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考虑开通远距离教育,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
国家振兴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振兴的基础是教师。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校本培训,提高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注重实效,捉升校本培训的档次,为培养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的、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2001年10月
(原载《师苑》2002年第一期)
课堂提问技能探微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所谓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维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提问题的设计;一是实施提问的技巧。前者指提问的内容,后者指提问的形式。一切技能都是习得的,课堂提问技能当然也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
提问既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总是把所教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又划分为若干层次或片段来进行教学。这些要点、层次和片断正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而提问则象文章的线索一样,把这些基本要素有组织地排列、组合起来。一个要素的教学完成后,又过渡到另一个要素的教学,这样不断地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疑到解疑。疑问解决了,学生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然后再在新的认识基础上,从有疑到解疑……,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学生的认识也就不断得以提高。当学生对所学还不甚了解时,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而借助于教师的提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解疑的欲望,因此,从一角度说,提问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
  要成功地运用提问技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非常必要的。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重要表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试想,面对一个态度粗暴、简单生硬的教师,学生怎么敢于大胆回答所提问题?其实,只要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那么,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传达这种深情。在提问过程中,教师态度要诚恳,要细心观察学生反应,慎重处理学生应答。对学生的应答,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学生应答的激情,努力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个性特点,给予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公正、热情,是学生积极参与,使学习活动深入下去的重要保证。只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协调、互相尊重、平等研讨,那么课堂提问就能顺利进行。
  即然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那么对所提问题的设计就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时一定要反复思考,精心设计,那种临到课堂教学时才信手拈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大致有:
    1、所提问题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既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组织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能力,教师都必须想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就是所提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结合高县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看,由于各个环节作用的不同,那么问题的设计也就相应的不同。前提测评环节,问题的设计要起到诊测(有时也有补救)的作用;认定目标的环节,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完成目标的教学。
2、所提问题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选准“突破口”。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的思路来设计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所谓“突破口”,则指那些对理解课文来说是关键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它可以是课文中的一景、一物、一情;也可以是一两个关键的词或句子;或者是一个疑难的问题。这类问题选择恰当,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思想意义、写作特点、以及更深层次的内容。
3、所提问题要有层次,要适当降低难度。
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所提的问题就要有层次,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太容易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沉闷、失控。一般来说,所提的问题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要使学生象摘挑子一样,跳一跳即可摘到。这并不是有意降低教材的要求。当一次提问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时,必然会使学生大大增强信心。而第二次的提问,虽仍较简单,但较第一次的提问难度应有所加深,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的,这样循环反复,螺旋上升,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应就会有所提高。
在运用提问技能时,教师应当充分准备。所谓“充分准备”,不仅是说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应十分精心,对提问前作哪些准备,所提问题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提问中需作哪些解说、提示,都应该心中有数,而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也要有充分估计,并且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是否与其见解一致呢?只有把情况弄清楚,才知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是恰当的。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可以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最初反应、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决定选择相应的行动(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应、回答作出一番思考,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教师实施相应的行动(主要是提示、追问等)。学生第二反应、回答→教师评价、确认、归纳总结。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作出最初的反应、回答之后,教师面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回答,采取什么样的相应行动:
1、   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应怎么处理?
现实状况中,教师一般的作法是马上提问另外一个学生。这种作法不太妥当。第一个学生的反应、回答,往往对提问的氛围有所影响,应尽量诱导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所提问题是否难度太大。如果是,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减缓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直至达到预想的难度,或者是改变语言角度,变换提问方式。这样处理后,学生一般是能够回答出来的。
2、   教师提问后,学生虽能回答,但与预想的答案有距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让其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提示、追问,把问题向广度和深度引导,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教师喜欢学生直接回答出结论,这是不全面的,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结论是怎样由过程推导而来的。只有理解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结论。
3、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确认这一学生的回答后,即把提问过程结束。然而,教师要营造一个研讨问题的氛围,就应该让其他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发表意见。即使仅仅是重复相同的意见。这样,一方面能扩大信息反馈面,也包含着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检测;另一方面,学生的意见中,有时也不乏独到的真知灼见。
   常见的另一种处理办法,教师询问其他学生:“同意不同意他的意见?”学生齐声回答:“同意”。提问即算结束。这样不太妥当。教师也应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即使没有新的补充。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其他的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也能得到训练。
4、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完全是错误的,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般不宜简单生硬地否定。教师要迅速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采用提示、追问等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如果不能成功,那么最好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其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回答错误学生的应答积极性,并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5、   教师提问后,学生一声不吭,没有任何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不宜生气,应迅速分析其中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教师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反应、回答之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相对复杂的。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对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的充分考验。同时,也要灵活地处理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或者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也应允许多样化,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是一齐回答。
在对提问过程的评价、确认及归纳总结环节上,也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有的教师总喜欢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似乎这样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其实大不可必。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确认、总结。这样不仅会加快教学进度,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怪问题。教师一定要慎重。由于这类问题往往是教师事先没有准备的,因而切忌想当然地给予回答。这样既可能闹笑话,又可能以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终身(因为知识往往先入为主)。通常的处理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教师自己对这类问题的了解程度,同时提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参考意见。
提问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说来,提问的语言要明白、生动、礼貌。明白:是指所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清楚。生动:是指提问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过多的术语往往会影响提问的顺利进行。礼貌:是指要运用文明用语“请”、“谢谢”等。它既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它包含着对教材、教法以及各种教学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其中课堂提问技能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认真探索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论和实践,对提高课堂提问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原载《教学与教研》一九九六年第十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