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技能探微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所谓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维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提问题的设计;一是实施提问的技巧。前者指提问的内容,后者指提问的形式。一切技能都是习得的,课堂提问技能当然也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
提问既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总是把所教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又划分为若干层次或片段来进行教学。这些要点、层次和片断正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而提问则象文章的线索一样,把这些基本要素有组织地排列、组合起来。一个要素的教学完成后,又过渡到另一个要素的教学,这样不断地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疑到解疑。疑问解决了,学生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然后再在新的认识基础上,从有疑到解疑……,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学生的认识也就不断得以提高。当学生对所学还不甚了解时,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而借助于教师的提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解疑的欲望,因此,从一角度说,提问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
要成功地运用提问技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非常必要的。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重要表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试想,面对一个态度粗暴、简单生硬的教师,学生怎么敢于大胆回答所提问题?其实,只要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那么,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传达这种深情。在提问过程中,教师态度要诚恳,要细心观察学生反应,慎重处理学生应答。对学生的应答,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学生应答的激情,努力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个性特点,给予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公正、热情,是学生积极参与,使学习活动深入下去的重要保证。只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协调、互相尊重、平等研讨,那么课堂提问就能顺利进行。
即然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那么对所提问题的设计就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时一定要反复思考,精心设计,那种临到课堂教学时才信手拈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大致有:
1、所提问题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既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组织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能力,教师都必须想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就是所提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结合高县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看,由于各个环节作用的不同,那么问题的设计也就相应的不同。前提测评环节,问题的设计要起到诊测(有时也有补救)的作用;认定目标的环节,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完成目标的教学。
2、所提问题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选准“突破口”。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的思路来设计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所谓“突破口”,则指那些对理解课文来说是关键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它可以是课文中的一景、一物、一情;也可以是一两个关键的词或句子;或者是一个疑难的问题。这类问题选择恰当,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思想意义、写作特点、以及更深层次的内容。
3、所提问题要有层次,要适当降低难度。
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所提的问题就要有层次,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太容易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沉闷、失控。一般来说,所提的问题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要使学生象摘挑子一样,跳一跳即可摘到。这并不是有意降低教材的要求。当一次提问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时,必然会使学生大大增强信心。而第二次的提问,虽仍较简单,但较第一次的提问难度应有所加深,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的,这样循环反复,螺旋上升,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应就会有所提高。
在运用提问技能时,教师应当充分准备。所谓“充分准备”,不仅是说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应十分精心,对提问前作哪些准备,所提问题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提问中需作哪些解说、提示,都应该心中有数,而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也要有充分估计,并且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是否与其见解一致呢?只有把情况弄清楚,才知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是恰当的。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可以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最初反应、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决定选择相应的行动(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应、回答作出一番思考,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教师实施相应的行动(主要是提示、追问等)。学生第二反应、回答→教师评价、确认、归纳总结。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作出最初的反应、回答之后,教师面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回答,采取什么样的相应行动:
1、 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应怎么处理?
现实状况中,教师一般的作法是马上提问另外一个学生。这种作法不太妥当。第一个学生的反应、回答,往往对提问的氛围有所影响,应尽量诱导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所提问题是否难度太大。如果是,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减缓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直至达到预想的难度,或者是改变语言角度,变换提问方式。这样处理后,学生一般是能够回答出来的。
2、 教师提问后,学生虽能回答,但与预想的答案有距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让其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提示、追问,把问题向广度和深度引导,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教师喜欢学生直接回答出结论,这是不全面的,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结论是怎样由过程推导而来的。只有理解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结论。
3、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确认这一学生的回答后,即把提问过程结束。然而,教师要营造一个研讨问题的氛围,就应该让其他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发表意见。即使仅仅是重复相同的意见。这样,一方面能扩大信息反馈面,也包含着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检测;另一方面,学生的意见中,有时也不乏独到的真知灼见。
常见的另一种处理办法,教师询问其他学生:“同意不同意他的意见?”学生齐声回答:“同意”。提问即算结束。这样不太妥当。教师也应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即使没有新的补充。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其他的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也能得到训练。
4、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完全是错误的,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般不宜简单生硬地否定。教师要迅速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采用提示、追问等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如果不能成功,那么最好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其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回答错误学生的应答积极性,并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5、 教师提问后,学生一声不吭,没有任何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不宜生气,应迅速分析其中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教师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反应、回答之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相对复杂的。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对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的充分考验。同时,也要灵活地处理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或者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也应允许多样化,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是一齐回答。
在对提问过程的评价、确认及归纳总结环节上,也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有的教师总喜欢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似乎这样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其实大不可必。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确认、总结。这样不仅会加快教学进度,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怪问题。教师一定要慎重。由于这类问题往往是教师事先没有准备的,因而切忌想当然地给予回答。这样既可能闹笑话,又可能以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终身(因为知识往往先入为主)。通常的处理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教师自己对这类问题的了解程度,同时提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参考意见。
提问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说来,提问的语言要明白、生动、礼貌。明白:是指所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清楚。生动:是指提问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过多的术语往往会影响提问的顺利进行。礼貌:是指要运用文明用语“请”、“谢谢”等。它既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它包含着对教材、教法以及各种教学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其中课堂提问技能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认真探索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论和实践,对提高课堂提问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原载《教学与教研》一九九六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