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1|回复: 0

海洋爱情故事丨“老婆”变成了“老公”?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910

帖子

2852

积分

版主

威望
2852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22-3-2
最后登录
2024-12-26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23-6-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科学边角料

       审核:张伟 山东大学 海洋生物副教授

       前一集,我们提到的偕老同穴中的俪虾,还有重口味的鮟鱇鱼,虽然各有各的婚姻风格,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雄鱼就是雄鱼,雌鱼就是雌鱼”。呃,你可能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嘛。确实,在人类的世界里,说这句话好像毫无意义,但放在鱼类的世界里,这句话就不一般了。

       【金黄龙头鱼:闺蜜变配偶】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蓝色星球2》相信你一定会对里面这样一个情节印象深刻。

       有一只头顶突出、身体强壮的雄性金黄突额隆头鱼(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似乎掌握着绝对的权利,控制着一群“后宫”们。

       但在后宫之中,一只10岁的雌性隆头鱼悄然躲进了自己的巢穴,进行“闭关”。经历了几个月的变化,它的脑门更加突出,身体变得更加巨大,体内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成为了一条雄性隆头鱼。

       这只刚刚成为雄性的隆头鱼,比原来的雄性首领更加强壮。它向原首领发起了挑战,经过一番激战,原首领落败,新变成雄性的隆头鱼,获得了统治权,原来的“姐妹”们,成为了它的配偶。

       这种性别转变外加权利斗争的大戏,在隆头鱼的世界里,再平常不过了。

       【鱼类的世界,雌雄同体】

       金黄突额隆头鱼能够进行这样的一场性别转变,是因为,它们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

       雌雄同体就是说一个生物体内,有雄性和雌性两套生殖系统。这样的生物、既可以是雄性、也可以是雌性,或者在某些情形下是雄性、在某些情形下是雌性。

       放眼生物界,雌雄同体其实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比如我们海洋爱情故事系列第一集里提到的阿氏偕老同穴,这种玻璃大楼一样的海绵,就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还有小区花坛里的蚯蚓,它们也是雌雄同体的生物。

       在鱼类当中,至少有500种鱼是雌雄同体的[1],金黄突额隆头鱼就是其中之一。

       金黄突额隆头鱼的情况是顺序性雌雄同体中的雌性先熟。也就是说,它们的性别先是雌性,在达到某个条件下,比如雄性首领突然死亡了,或者雌性长到一定的年龄、体型了,性别就会发生转变。

       除了金黄突额隆头鱼,其他种类的隆头鱼、以及许多种类的鹦嘴鱼,都属于这种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

       那有没有雄性先熟,之后会变成雌性的鱼呢?当然有,这就要说到我们的第二对主角了,小丑鱼。

       尼莫的爸爸变成了妈妈?

       小丑鱼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一部动画片说起。在《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爸爸把孩子尼莫弄丢了,踏上了寻找尼莫的旅程。

       但假如这件事真的发生在自然界中,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早上,小丑鱼发现孩子尼莫不见了,于是爸爸离开了海葵家园去寻找尼莫,找着找着,爸爸就变成了妈妈。。。。。。

       这是因为,小丑鱼是一种典型的雄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类。

       小丑鱼以族群的形式生活在海葵里,利用海葵有毒的触手保护自己(小丑鱼对这种毒液免疫)。小丑鱼在出生之后,都会先成为雄性,只有族群中最大的那只雄鱼会变成雌性,成为鱼群的领袖。

       因为海葵里的生存空间有限,有些小丑鱼(比如下图中的克拉克小丑鱼)族群中只有最大的雄性和雌性是“繁殖鱼”,只有它们能产生精子和卵子。其他的雄性小丑鱼都是不参与繁殖的“非繁殖鱼”[2]。

       一旦族群中的雌性领袖死亡了,剩下鱼群中的最大的雄性会变成雌性,取代原来的首领。

       所以,动画片里的尼莫妈妈不见了,它的爸爸作为繁殖鱼,应该是最大的雄性,它就会变成一条雌鱼。

       除了小丑鱼,还有很多鱼类也都是雄性先熟的,比如澳大利亚尖吻鲈 ( Lates calcarifer )、金头鲷 ( Sparus aurata ) 和黑棘鲷 ( Acanthopagrus schlegeli )等等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科学家推测,有一种可能是,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一旦长到一定尺寸,成为某种性别是有优势的[3]。

       比如对于像小丑鱼这样的鱼来说,大的雌性比小雌性更能生育,所以在体型比较小的时候作为雄性传播精子,在体型长大之后孕育卵子更有效率。

       【安能辨我是雌雄】

       无论是金黄突额隆头鱼,还是小丑鱼,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雌变雄或者由雄变雌之后,就不能再变回去了。

       其实在雌雄同体中还有一类,它们可以在雌性和雄性之间来回变化。

       比方说,珊瑚虾虎鱼中的一些种类,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珊瑚礁的缝隙里面,很少外出行动。这样“宅”的鱼寻找伴侣的机会不多,所以能够来回变换性别对它们的繁殖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只要两条鱼相遇,它们就能配成一对。

       还有蓝带虾虎鱼,它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性别。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一条鱼属于从属地位,表现出从属于别的鱼的行为,那它就会变成雌性。假如它表现出主导性,或者不打算服从于其他的鱼,那就会成为雄性[4]。

       【性别太容易变化,也有缺点?】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但放眼动物界,还有其他决定性别的方法。比方说,很多种类的鱼,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

       科学家发现,对温度决定性别的鱼类来说,全球变暖可能会给它们带来大麻烦,水温的微弱变化,就可能会引起雌雄比例的严重变化。水温上升1到2摄氏度,就可能让雄性:雌性的比例从原来的1:1变化成3:1,这样的变化可能危害这些鱼类的繁衍[5]。

       除了温度,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还有水体酸度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鱼类的性别。它们会影响鱼类胚胎中芳香化酶的活性,芳香化酶对于鱼类的性别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就发现,城市废水中极其微量的雌性激素(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会对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这些雌性激素会让一些雄鱼变成“双性鱼”,这可能会让这个鱼群彻底崩溃[6]。

       其实,人们对于化学污染物对海洋中鱼类性别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我们的行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鱼类性别比例,会不会造成某些鱼类的灭绝,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就如普渡大学的Professor Maria Sepulveda所说的,很少有人研究并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问题[7].人类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已经给一些鱼群带来了灭顶之灾。

       虽然,在人类看来,鱼类这种改变性别追寻爱情的现象有些奇怪。但这也是海洋爱情的一部分。希望,人类海洋中这种特殊的浪漫,不要因为人类的污染而消失。

       参考文献:
       [1] Pandian, TJ. Genetic Sex Differentiation in Fish. Boca Raton, FL: Science Publishers. 2012.
       [2] Buston, P. M. Territory inheritance in clownfish.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04, 271: s252–s254.
       [3] Avise JC, Mank J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ermaphroditism in fishes. Sex Dev. 2009;3(2-3):152-63. doi: 10.1159/000223079. Epub 2009 Aug 10. PMID: 19684459.
       [4] Rodgers EW, Early RL, Grober MA (2007). "Social status determines sexual phenotype in the bi-directional sex changing bluebanded goby Lythrypnus dalli". J Fish Biol. 70 (6): 1660–1668.
       [5] Ospina-Alvarez N, Piferrer F.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fish revisited: prevalence, a single sex ratio response pattern, and 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PLoS One. 2008 Jul 30;3(7):e283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2837. PMID: 18665231; PMCID: PMC2481392.
       [6] Kidd KA, Blanchfield PJ, Mills KH, Palace VP, Evans RE, Lazorchak JM, Flick RW. Collapse of a fish population after exposure to a synthetic estroge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May 22;104(21):8897-901. doi: 10.1073/pnas.0609568104. Epub 2007 May 21. PMID: 17517636; PMCID: PMC1874224.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




平台科普内容仅限用于科普公益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下架处理。


来源:[url=]科普中国[/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