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9|回复: 0

硬笔书法的临贴与创作研究(二)

[复制链接]

47

主题

22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330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6-8-19
最后登录
2017-7-28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听众
8
收听
0
发表于 2006-9-9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体会笔力。注意贴中运笔的提按变化,尤其是起笔、收笔和转折等独特而具有力度的运用。

2、把握气度。临贴不可过于计较局部精细,要从大处着眼,稳稳抓住西瓜后,再慢慢

的去捡芝麻。

3、寻找规律。在每天的临贴中应该总结出所学范贴中的运笔和结字规律。

4、持之以恒。临习范贴要专心致志,选定范贴后就要一口气把它临下去,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A、临习与运用。

临贴是手段,创作为目的。

临贴是摘取,不是依附。

曾有书道朋友来信或当面这样问我:“为什么自己练多年的贴,可是写出来仍然是自己的味”,这种情况恐怕有不少的同道都遇到过,其实这就关系到如何“出贴”的问题了。

一本范帖,如果能临得形神酷似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不是书圣。我们同古人的修养、处境、功力、胸襟都相差甚远,如果能实实在在得到贴的十之七分,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临贴是非常痛苦的,以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别人的框架,但学书必须要经过这种痛苦的磨练。

说起临贴,我觉得有点像演员演戏一样,每一个角色,如同重新生活一次,但无论戏中怎样光彩照人,都要回到已有积累的自我。

临贴是为了得到我们需要的营养,但我们又像给孩子断奶一样,不能一味依赖母体。怎样去脱离呢?首先决定于你本身临贴的质量,若吸取营养不足的话,即使脱贴后,也会先天不足,也就是说背临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求我们离开字帖,仍能写出字帖上的韵味来,但这仍然不是目的,我们更要熟练运用这些字,这段时期要广泛地了解这本范贴及书家,感悟古人书写时的思想情感,结合自己本人的个性,逐步写出既有贴上的韵味,又有自己特点的字,随着功力、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把自己的追求体现得更充分,更激烈。

B、择贴与个性

刘熙载有文曰:“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也就是说北雄南秀,这是因为地域的差别,导致追求的迥异。这是一个大的轮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性格,所以选择范帖也要有所差别。现在有许多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范帖,却对学生本身性格有所忽视,不能“对号入座”。因此,尽管是极好的范本,可学习很多年,仍难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范本进行及时调整。

硬笔临贴与毛笔临贴有相同之处,都可以取法古贴入手。

如果是活泼、好动、开朗的人,可选择灵活、轻爽类的字贴,如杨凝式韭花贴、米芾蜀素贴等等。

如果是性格偏于内向、好静,可选择严谨沉静一类的字贴,与欧阳询书《梦尊贴》、褚遂良等人的范贴。

喜爱秀美俊逸书风,可选王羲之、董其昌、赵孟等人的字贴,但这类贴临习时注意勿流入甜俗一路。

崇尚雄浑恣肆书风,可选择严真卿、黄庭坚、王铎等人的范贴。

这不过是简单的分类,优秀的碑帖有千万种,随着自己艺术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范本。

二、从结构入手,尽快改变自己原来的字形。

目前,老师们教学生们习字都是从训练点画开始,点怎么写,横怎么写、哪里轻、哪里重,可谓是用心相当地良苦呀!到头来还是练成老模样,还是没长到其它地方去。练字前东倒西歪的老毛病还是没改多少。我从事书画教学数十年来,此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了。不过,一种以从事书画教学职业的责任感和初学者们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满腔热情,使我常常不能平静,总想和书道朋友们探讨这个问题的症结。

人们品评一个人美与否,习惯于先从她身材的匀称,五官的协调、和谐入手。像眼睛长到鼻子上,头重脚轻等“残忍”的怪象,无论如何和美都扯不到一起去。但如果稍加美容就会判若两人了。对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要写出漂亮的字来,首先就应该进行美容,也就是改掉自己以前的结字方法,训练对间架结构的把握能力,使自己的面目焕然一新。所以,我觉得练字首先要明白的是从大处入手——即从结构入手,而不是从训练一点一划开始,这才是学书捷径之所在。

结构的重要从舞蹈中也能得到一些启迪。我们欣赏霹雳舞时如醉如痴,心花怒放,实际上这闪烁的光芒不就是人体各部位伸展变化的和谐吗?字的结构在它宽松范围内也能生出多姿多态来,这种多姿多态在楷书中尽管表现得极其微妙,但从行书中就能一睹其风采了。还有的就是对以前所说的“运笔千古不易,结字自然有工”的新看法。我们从学习中发现这个事实:运笔是熟能生巧的事,而结字是灵性的东西,它与一个人的品格、气质、风度相关联,所谓“字如其人”之说,非熟能之乎也。

三、如何把临贴知识和平时书写联系起来,去写字贴上没有的字。

每个练书法的人,都要经过这样一次徘徊和折腾:临了一年半载的范贴,却死活不能把临贴知识和平时书写联系起来去书写范贴上没有的字。有的经过了一个折腾就能突破这个网,而有的却被折腾的心灰意冷。辛辛苦苦临了数月或数年的贴,为的就是换新一个面目,摆脱过去的“自我”,而现在有劲使不出,怎么不着急,怎么不苦恼呢?要想突破这个网,光凭蛮劲是不行的,应该寻找窍门,向书法的最高层次举步。

窍门是有的,需要的是自己动脑。把我的点滴感受介绍一下,让我们书道中人早日走出低谷,到书法艺术广阔之天空去遨游。

这种不能把临贴知识和平时书写结合起来的症结表现在结字和运笔上。许多人写字时离开范贴就带进自己以前的结字习惯和运笔习惯,这种毛病沉淀下来,就会有意或无意地露出自己的“原形”。于此,如果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必须彻底除掉“自我”,从零开始,平时书写时注意克服以前的结字习惯和运笔习惯。经历忍痛割“爱”后,自然会一天天向范贴靠近了。

其次,范帖中很具特色的点画必须掌握好。如在欧贴中,它的“横”写法和颜、柳都不尽相同,欧“横”劲健,有横扫千军之势,而颜起笔、收笔处较突出,相对温润些,柳的“横”起止斩钉截铁,骨力丰富。点画一般在字中都是很重要的,起主要的平衡作用,从中能露出你是哪宗哪派来的,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写的字,一见就知是哪派的,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如果能善于把范帖中有代表性的点画运用到平时的书写中,坚持训练,乃是成功的希望之光。

然后就是结构,临贴的同时,平时必须多写一些与字帖上类似的字,依照字帖上的字去安排与它相类似的字之结构,尽量“装”出哪个样子来。象欧阳询的字,看似长方形,结构稳重,法度森严,平中寓险,中宫紧密,略向右扩展。领会特征之后,带着这种意识到平时书写中,写出的字就是新的样子了。

仿临的练习,于无意之中触类旁通,这种潜移默化,一定能获得成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