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5|回复: 3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7

帖子

50

积分

注册会员

威望
50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6-18
最后登录
2013-7-3
在线时间
2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3-6-2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次,我到北京某区少年宫参加一个大型的活动,大概有两千多孩子。
  两点半开会,队鼓齐鸣,彩旗飘飘,很热闹。到了三点钟,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向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老爷爷默哀三分钟!”因为当日下午三点钟是向孙敬修爷爷遗体告别的时间,孙爷爷担任过该区校外辅导员,所以插入了悼念仪式。
  底下所有孩子开始默哀,但默哀时间不到一分钟,队伍中开始有孩子笑起来了。这边笑,那边也笑,大家就笑成一片。主持人在上面有点不自然了:默哀,笑多不严肃多不尊重啊!
  但底下的笑声仍没有止住。主持人忍无可忍:“同学们,孙敬修爷爷给我们讲了一辈子的故事。现在他离开我们了,我们有的学生居然还笑,一点没有同情心!”
  这句话说得很厉害,孩子不敢笑了,憋着,不过一会儿又憋不住了,又笑起来了。默哀三分钟搞得会场真是有点不伦不类。活动终于完了,主持人对我说:“哎呀!孙老师您看看,现在的孩子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说:“恕我直言,这不是孩子没有同情心,是你们今天这个安排有问题。如果要让孩子由快乐的心情转到肃穆的、悲伤的心情,你们需要给他提供一个条件。你两点半搞得那么热闹,三点钟就默哀。孩子们的心情转换不过来,没给他们这个转换条件,他们笑是正常的,不笑才不正常呢!”
  教育是一门科学,特别要讲究它的方式、方法。你要是注意到这个规律性,摸着了规律,教育就特别有效。为什么学校组织扫墓活动,效果一般比较好?因为他们准备得很充分,先讲烈士的故事,又扎花圈,又带白花,然后排队向陵园走去或者开车去。这时孩子已经酝酿得很充分,结果孩子一到烈士陵园,一说到烈士一说到默哀,一讲他们的英雄故事,好多孩子就流泪,你哭了我也哭了,很受教育。为什么?这就是一个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说你掌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你前面给他一个铺垫,让他在一种肃穆的气氛里细细地去想烈士的英勇无畏,他们壮烈牺牲,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就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个特定环境中去。
  为什么孩子会在默哀时发笑?因为教育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这就是教育的失败。而更不应该的是,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武断地认为孩子存在这个缺点,那个缺点。因为孩子的心态是容易快乐的,当他们面对严肃而又不了解的某些场面时就容易发笑,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好办法。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个中国的小女孩,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在德国工作,她就跟着爸爸妈妈到德国去了,在德国的一所小学上学。没想到这个班里有一个德国的男孩,突然有一天在班上宣布说:他爱上中国这个小女孩了。
  这一天小女孩生病了,没来上课,德国的这个小男孩很难过,上着课就哭了。放学他回到家里以后,他妈妈看到他不开心的样子,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很难受,我很想这个中国的小女孩,我爱她,而且我还要和她结婚。”
  这位妈妈听了以后呢,不但没有恼怒,她反而笑了:“是吗?你喜欢上一个中国的小女孩,很好啊,你要和她结婚,也很好啊。可是你知道吗?如果要结婚的话你得买房子啊,你得买汽车啊,德国人结婚这些肯定都要有的。可你现在能挣钱吗?不挣钱的话,你能买吗?”
  “我不能买。”儿子轻轻地回答。
  “所以啊,你要想将来能娶她,你得好好学习,等你有了很多本领了,能够挣很多钱了,你才可以向她求婚。”妈妈耐心地对孩子说。
  小男孩一听有道理:“对呀,现在真是什么也没有,我要好好学习呀。”小男孩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平静了,又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我觉得德国这个妈妈真是懂儿子的心,很了解孩子的特点。她站在儿子的角度上,用儿子能理解的道理说服了他。最成功的一点是妈妈没有指责儿子早恋不好,因为她懂得儿子的爱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必须用儿童的方式解决儿童的问题。
  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爱模仿。就比如在幼儿园里有一些幼儿出现拥抱、亲热的举动,许多老师与父母十分担心:这可怎么办呀?其实,它是一种外在的模仿。由于情感的张扬和媒体的发达,幼儿从电视或生活中看到很多成人的亲热举动后,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模仿。这是一种儿童模仿学,具有游戏的性质,不具有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说我们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一种缺点,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这也就是在儿童的教育当中,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许多父母教育孩子很下工夫,却也很苦恼。因为批评孩子很多,孩子还是改不过来。譬如,孩子总犯错误,父母批评时,孩子信誓旦旦:再也不犯错误了!可没过两天,又犯错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他的特点,他怎么能改的过来呢?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要有眼力去发现孩子的特点。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要有眼力去发现孩子的特点。作家张恨水小的时候特爱读小说、写小说,但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为此他的父亲很生气,还多次教训过他。幸亏是《小说月报》的主编和北京《新闻报》的副刊主编给张恨水提供了机遇,才使他一举成名。所以,建议父母们多学做伯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可爱之处。并利用他的优点引导他,把他所有优秀的品质发挥出来,帮助他完成人生的自我超越。
  当孩子只要做出一点努力,我们就要给予及时的、具体的鼓励。有的父母虽然知道孩子们有什么特点,但其内心却不把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当成“特点”或“优点”,而当成“缺点”。当您不能承认、接受孩子的特点时,孩子就无法从您那里得到鼓励、赞赏和帮助,相反还很有可能被压制、批评、挖苦。其实,一点点鼓励与赞赏,就可能成为孩子的星星之火,孩子就可能从1到2,从2到3,慢慢地孩子身上的优点就会多起来,这就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方法。
别让贫穷成为孩子的耻辱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一岁半的时候,英、法、德、日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与侵略军浴血奋战时,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
  父亲死后,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老舍排行最小,上面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官府发给老舍家的只有每月一两五钱银子。靠这点钱,一个寡妇人家是难以度日的,老舍的母亲只有起早贪黑地为别人洗衣、缝衣,挣点钱维持生活。
  老舍懂事以后,经常帮母亲和姐姐干活,担水、看火,凡是能干的都认真干。为了锻炼儿子,母亲总是放手让他干。母子相依为命,不怕艰难困苦,养成了老舍勤劳、善良、待人诚恳的美德。老舍7岁时,母亲更加节衣缩食,攒钱送他去上学。体谅母亲的老舍,珍惜上学的好机会,刻苦学习。他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能背诵许多诗词和文章,作文成绩很好。
  老舍从来不讲吃穿。大姐给他做了一双新布袜子,老舍放在那里舍不得穿,脚上穿的仍然是那双旧的带补丁的袜子。家里经常断炊,老舍宁肯饿着肚子去上学,也不吭声,免得增加母亲的忧愁。
  发奋读书,成绩优异的老舍在小学毕业之后,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第三中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老舍上了半年中学,又考取北京师范学校。这样,衣、食费用就不用家庭负担了。
  5年之后,老舍毕业了,刚满19岁就当上了小学校长。母亲看到儿子工作了,挣钱了,日子有盼头了,高兴得热泪盈眶。
  母亲的辛劳和希望得到了回报,老舍当了大学教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仅在建国后就写了大约300万字的作品。
  老舍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次他谈到母亲的时候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贫穷并没有把老舍打垮,反而在贫困中他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启迪,母亲那朴实、坚韧的性格,使他得到了精神的营养,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他走向了成功。
  有一位青岛女孩叫甘琦,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收入也很少,生活比较困难。但甘琦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她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英语特色学校。有一位外国的老师非常喜欢她,就跟她说:你想不想到英国去留学?我可以做你的担保人。
  甘琦想,这真是个好机会,不妨试一试。回家后她跟妈妈商量,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闺女,你想出国留学是件好事,但是咱们家没有钱,拿不出钱来供你到国外读书。你要去,只能靠你自己,靠奖学金。甘琦对妈妈说,好!我一定会努力的!
  结果经过联系、考试,甘琦如愿考取英国一所学校,而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英国这所学校的校长后来知道了甘琦的家境,就把她找来了,说,甘琦,我知道你非常的辛苦,现在咱们学校有一份工作,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这份工作。你干了之后,你上学的所有的费用就都解决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非常愿意。您说吧,什么工作?
  校长说,刷厕所,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愿意接受!我保证把这份工作做好!从此甘琦就一边上学一边打扫厕所。
  大家想想看,很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去留学,都是从家里拿了很多钱。英国当地也有很多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很有钱的。这样的孩子很少在外打工,更别说在学校里打扫厕所,所以甘琦这么做,他们有的人很瞧不起她。但甘琦认为,自己靠劳动上学是干净的,是值得骄傲的,她继续奋斗最后考上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学府呀!所以连英国人也非常敬佩她,BBC还做了一期她的专题,她的照片还登上了杂志的封面。所以从甘琦的经历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古人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穷并没有错,错的是在穷苦中认命、放弃奋斗,甚至自暴自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十分困惑,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就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听起来这样的父母很崇高,想一想其实很愚蠢,孩子的前程以及能够换来这前程的教育,是用钱买不到的。看看老舍的家庭,看看甘琦的家庭,他们绝对比大多数家庭贫穷,但他们一样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要知道,现代教育的确需要金钱,但光有金钱堆不出一个现代的教育。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遭遇某些困难时,如何面对孩子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隐瞒家中的实际情况。当我们的生活面对一些困难,如突然父母下岗家庭生活难以保障时,怎么面对孩子?有的父母非常担心,由于害怕家庭生活困难会导致孩子自卑,所以他们宁肯自己吃得更差一些,不买衣服也要给孩子去吃好的、穿好的。甚至担心孩子自尊心受不了,不让孩子知道经济困难等家中真实的情况。其实,父母应该从小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孩子入学起,就让其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使他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义务,教会他要为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孩子只知道一个劲地索取,就会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
  让孩子发表意见。家庭中的大事讨论时,应让孩子参加并发表意见,这样能增强孩子的“重要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譬如家庭中召开民主会议时,不要因为孩子小看法幼稚就剥夺了他的发言权。
  教孩子“人穷志不穷”。许多父母因为害怕自己曾经遭受穷苦便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因此单方面地死撑着,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其实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在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不得不为个人前途艰苦奋斗时,成长得更好更强,正如俗语所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要忘记,穷且益坚是培养孩子拥有良好品质的关键。
在给父母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些父母对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感到困惑,从内心里讲,他们特别想配合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但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许多父母来咨询如何帮助孩子听写,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给孩子出各种算术题目。听来听去,我感到这些父母是在机械地与老师保持一致,他们大多以为父母配合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家里帮助孩子做各种学习上的事情。
  实际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相互的联系,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变成教室。
  有一对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学教授、博士,妻子是一个高校的副教授。他们两个人都来自农村,都是靠各自的奋斗留在了城市。因此,他们自己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但在他们眼里,儿子可是不太争气,学习成绩总也不能拔尖。于是,夫妻俩总是忧心忡忡。
  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忆苦思甜”,甚至动用自己的智慧为孩子补课。于是,家变成了课堂,无论孩子放学回来,还是周六周日,夫妻俩几乎是轮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他们还给孩子买了各种练习册,对孩子搞题海战术。孩子的老师也总是给他们任务,要他们在家里多配合学校,多给孩子吃吃小灶。
  可是,软的硬的都试过以后,他们发现孩子还是原地不动,在班里成绩仍然中不溜,作业不硬逼着是不会按时完成的,考试前一问就说会,可是考试后的分数总是不高。夫妻俩说多了,儿子还在振振有词:“现在不是减负吗?你们这样做是加重我的学习负担!”弄得夫妻俩一时无计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夫妻俩改变了看法。
  那次,孩子学校里举办联欢会,班上的同学都要求表演节目,儿子也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狗叫。令夫妻俩吃惊的是,儿子的狗叫还真的非常像!简直惟妙惟肖!和儿子一直生活了这么多年,怎么从来不知道儿子还有这个绝活?
  晚上回家问儿子,儿子说:“每次到农村亲戚家去都会听到鸡叫狗叫,我就仔细听,发现它们发音的特点。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听到鸡叫狗叫,我也跟着学,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小窍门,能学会老狗、小狗、公鸡、母鸡、小鸡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叫法。”
  儿子的话令夫妻俩深思:别看孩子学习不怎么上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真的挺动脑筋的,而且乐此不疲。看来,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兴趣为主。对孩子来说,浓厚的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动力。兴趣可以使孩子忘记疲劳,感受快乐,兴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监督,自得其乐。
  从那以后,夫妻俩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他们在家庭里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发现孩子爱下围棋,他们就给孩子请了围棋家教。而过去他们一直逼着孩子练习的毛笔字,孩子不爱练,他们就给停了。
  这样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儿子不仅围棋方面获得了业余围棋初段证书,他的习惯、性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化学习方面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考试成绩也有所进步。
  生活中其实有许多和这对夫妻一样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被老师要求着配合学校的教育,但是他们却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也不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因此常常把家庭当成学校生活的延伸。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要向学生们传输知识培养高尚道德,而家庭教育则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作业本和考试分数上,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养应从习惯、兴趣入手。
  怎样让家庭发挥学校起不到的作用,让孩子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不做“二老师”。有些父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孩子复习功课、默写单词、检查作业方面,这样无疑把自己变成了第二老师,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区别,也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厌烦父母的说教。懂教育的父母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和自主性,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使家庭成为让孩子身心愉悦备感亲切的摇篮。
  每天孩子放学回来问一句“你在学校过得开心吗?”不要在孩子一放学回来时,就劈头问:今天学了些什么?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情绪,关心孩子在学校里到底过得开心不开心,如果孩子开心,就让他和你分享他的开心,如果他的回答是不开心,那么就要弄清楚他不开心的原因,并尽快帮助孩子改变心情。
  教孩子下棋。孩子总是喜欢游戏的。有专家指出,教孩子下棋既可以满足孩子的玩的需要,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因为玩棋有玩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且玩棋的时候需要动脑筋,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孩子玩象棋、围棋、军棋等棋类游戏,对孩子的身心是有益的。www.0od0sw.pw
www.0rofp.pw
www.0os8.pw
nbepwfdaowsheo~0620

0

主题

3892

帖子

3911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911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6
收听
0
发表于 2013-6-2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0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6-5
最后登录
2013-6-20
在线时间
1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13-6-2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17

主题

172

帖子

1553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673 点
金币
20
注册时间
2011-1-20
最后登录
2014-4-10
在线时间
105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3-6-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