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君子云

【春秋诗文集】(不断更新中 )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五德始终】

      ——本文作于庚辰年秋

    五行之内,土居中,色尚黄,火尽而生之。火德既弱,则土气盛。昔黄帝受土德而兴,此所以轩辕宾炎帝,逐三苗,灭蚩尤,服天下也。

    周之有火德,气运延诸八百载,及其末,德衰气微,乃有诸侯纷争。是以始皇受黑水之德而克周室,秦方能灭六国,并天下,代周立极,一匡宇内。

    楚木青茂,然取秦当以征诛,木非其序。高祖者,东土真龙也,天降斯任以克暴秦,方有两汉生平之升平。

    历数代,至唐,方承帝舜遗泽而受土德。兴之初,势日盛,富强之资,历朝莫及,乃有普天之下,莫非黄土之局。

   迨及近世,民国承白金之气,举青天白日之旗,方数十载即乱象横生,盖因其亲夷远德,难成大器也。  

  纵观史脉,若则火尽而土生,必定天下大兴,炎黄、尧舜、而至于隋唐,莫非如此。

  是故天朝尊黄而兴,土德鼎盛,其来日可期乎?自太昊以降,为吾华千载一现之圣朝,必雄踞中土,傲视寰宇,龙腾四海,纵横天下而无敌于世。

  故曰:“五德始终,相克相生,气运延绵,交替复兴。五行一体,蕴育天机,万世至理,亘古不移!”

【批注】:本文所述历朝气运,皆考邹衍、刘歆等诸家之说,依五行生克之道而订!

【注解】: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30:43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    【史脉】

轩辕立极,黄帝称制。尧贤舜明,禅位相承。夏商周三代续继,神华族一脉延兴。周德既衰,王令不行,天下纷争,秦方其而代之。始皇虽有六合之功,然焚书熔金,黎庶缄默。迨至二世,四方云集,力抗暴秦。大乱止,汉室兴。武帝雄才,虽崇方术,亦尚称明。魏晋之间,多尚清玄,未遇明主矣。隋文大业,定北平南,竟蹈秦辙,未几而终。及其后,神州得出千载一现之盛世,犹令今人引以为豪。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之兴。当是时,八方咸服,万邦来朝,赫赫大唐之威仪,传诸四海,天下慕倾。奈明皇不明,物华天宝,盛极而衰,天道轮回,人力难违。胡儿恃宠而骄,致有安史离乱,神州陷于水火,民众堕于深渊。诸胡乱华,幸逢宋祖重定天下。无奈国势不振,五族纷争,文华未兴,武夜难成,辽迫于前,继凌于金。武穆精兵捣黄龙,文相丹心照汗青,终不免恨水东逝,秀夫护主蹈海倾。暴元肆虐,民不聊生,洪武一出,应天顺民。建文避位,永乐七巡,南洋诸夷,重沐天朝圣恩。有清圣祖,效法魏主,满夷驭汉,终成一族。康乾升平,可媲文景。不虞闭关锁国,列强宰割,八国联兵,京阙残破。国父方驱虏,共主终定华。水火相济人民吉,手执金戈不杀贼,五十年中一将成,青青草自田间出。帝祖基业,苗裔传承,中兴盛世,海晏河清,圣人一出,天下归心,睥睨穹苍,九州龙腾。

赞曰:“亿兆子民,翘首仰望,黄陵显圣,化泽苍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38:45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卷号800 - 【烽火行云录】——政论时事类随笔

~~~~~~~~~~~~~~~~~~~~~~~~~~~

录一 重教而后国昌之随想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为父母者,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倘若不重教,又何能化龙引凤?
        如若天下之父母,举国一体,皆来关心孩子的成长,重视教育的发展,则再造神华之中兴,亦未始不能实现。
        远观摩西渡海,近看日本东来,重教能使人蓄财致富,复辟家园,重教也能令人入魔拜月,欺天丧乱!天下之事,莫不如此!
        教之所谓者何?育人而已矣!若所育非人,必致家国难兴。若所育得人,可令山河复生。
        芸芸诸君,莘莘学子,当作那千禧龙年的见证者,伴随风雨一同成长,去为轩辕古国的全面复兴而奋进,也为强汉盛唐的崛起再现而憧憬!
        重教而后国昌!知识能够创造我们明天的一切,知识必将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35:00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录二 巴尔干战火又起

北约空袭南联盟,巴尔干地区动荡不安。局势的急剧恶化,引发了世人的强烈关注。

此次,南联盟受到从天而降的轰炸,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论,俄国家杜马某议员甚至语出惊人:“随着巴尔干战火的燃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应,故有其与南斯拉夫同宗同教的感情因素,亦有其现实政治与地缘战略层面的衡量。

然中国人民对此亦未坐视不理。鉴于亦曾有受列强侵略的类似遭遇,北约八国此次的狂轰滥炸,中国人似乎也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因为我们永世也难忘九十九年前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的奇耻大辱。无怪乎官方媒体谴责侵略,呼吁和平,民间人士亦对南联盟人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北约不过是一地区性军事组织,却炸掉人权喊人权,公然侵略为国际所公认的一个主权国家,为二战以来绝无仅有。此例一开,后患无穷,为美英等列强肆意宰割弱者,鱼肉小国打开了方便之门。自二战结束以来所建立的并已为全球所公认的国际政治体制格局受到重创,联合国安理会的威信也荡然无存。

眼见美英炮火轰鸣,大棒横行,耀武扬威,纵观全球硝烟四起,清平世界似已渐行渐远,战争虽远在天边,亦如近在眼前,善良的人们不禁疑虑丛生,莫非美霸真欲带给世人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来庆祝其主宰下的北约半百祭奠,进而最终在西元两千年结束之际,假借基督之名君临全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38:27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录三 依昔弱冠言

……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卷号900 - 【八荒撷采篇】——网路精华转贴

~~~~~~~~~~~~~~~~~~~~~~~~~

001 朝鲜王国的忠明情结与甲申观念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访问中国时在复旦大学的一篇演讲里面提到,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
甲午战争前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
朝鲜王国,又称“李朝”,是由高丽大将李成桂于1388年建立。朝鲜王国从立国开始就奉行高度的亲明政策,用“事大”来形容对明朝的关系。朝鲜国王不象越南,他们不敢称帝,对内也只是称“大王”,一直到甲午战争满清战败,朝鲜内部也对“反清复明”不抱幻想以后,才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大韩帝国”,随即被日本人废黜。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清政府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朝鲜君臣对明帝国的追慕和忠心,一个又一个从北京回来即位的世子往往更加坚定了“反清复明”的决心,同时会更加巧妙地处理同清廷的关系。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

明朝灭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

001 朝鲜王国的忠明情结与甲申观念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访问中国时在复旦大学的一篇演讲里面提到,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
甲午战争前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
朝鲜王国,又称“李朝”,是由高丽大将李成桂于1388年建立。朝鲜王国从立国开始就奉行高度的亲明政策,用“事大”来形容对明朝的关系。朝鲜国王不象越南,他们不敢称帝,对内也只是称“大王”,一直到甲午战争满清战败,朝鲜内部也对“反清复明”不抱幻想以后,才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大韩帝国”,随即被日本人废黜。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清政府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朝鲜君臣对明帝国的追慕和忠心,一个又一个从北京回来即位的世子往往更加坚定了“反清复明”的决心,同时会更加巧妙地处理同清廷的关系。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

明朝灭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

朝鲜王国的忠明情结与甲申观念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访问中国时在复旦大学的一篇演讲里面提到,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
甲午战争前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
朝鲜王国,又称“李朝”,是由高丽大将李成桂于1388年建立。朝鲜王国从立国开始就奉行高度的亲明政策,用“事大”来形容对明朝的关系。朝鲜国王不象越南,他们不敢称帝,对内也只是称“大王”,一直到甲午战争满清战败,朝鲜内部也对“反清复明”不抱幻想以后,才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大韩帝国”,随即被日本人废黜。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清政府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朝鲜君臣对明帝国的追慕和忠心,一个又一个从北京回来即位的世子往往更加坚定了“反清复明”的决心,同时会更加巧妙地处理同清廷的关系。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

明朝灭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48:19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002 绿袖 
 

我思断肠,伊人不臧。  
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
弃我远去,抑郁难当。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我心相属,日久月长。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与卿相依,地老天荒。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我即相偎,柔荑纤香。  
I have been ready at your hand
我自相许,舍身何妨。  
To grant whatever you would crave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  
I have both waged life and land
回首欢爱,四顾茫茫。  
Your love and good will for to have
伊人隔尘,我亦无望。  
Thou couldst desire no earthly thing
彼端箜篌,渐疏渐响。  
But still thou hadst it readily
人既永绝,心自飘霜。  
Thy music still to play and sing
斥欢斥爱,绿袖无常。  
And yet thou wouldst not love me
绿袖去矣,付与流觞。  
Greensleeves now farewell adieu
我燃心香,寄语上苍。  
God I pray to prosper thee
我心犹炽,不灭不伤。  
For I am still thy lover true
伫立垅间,待伊归乡。  
Come once again and love m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48:43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003 壮哉汉服

壮哉汉服。于泱泱五千年,长袖当舞,傲视群侪。
壮哉汉服,“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族之存,在于衣裳。衣冠华族,所以别于禽兽。 故汉服洒脱,在于汉之魂魄。汉服之美,或于风中屹立,或于行揖作别之态,或于柳树婀娜,美酒狂放,骏马奔腾,一举一动间竟得天地间灵气所在。汉人行止之美,得汉服才冠伦于人世之间。
然而,悲哉汉服,甲申之变,满鞑侵我中原。
满鞑以野人进文明不可速得,绝文明于蛮荒不过杀戮而足,是故以残暴易我之服装,绝我文化,杀我人民,有明一代,生死分际,不过忠贞与顺降而已。忠贞者,死着华服,顺降者,胡衣胡冠。至此,华夏衣冠为绝。每每思之,情败神伤,痛彻发肤,不能自已。然此役成就汉服之名,其浸染汉族之血泪,复以牺牲者之魄,汉服亦因之为汉魂所附,我族不屈强暴之魂魄,俱聚之百年不散,唯寄望生而降者背负含屈忍辱复兴之责。非如此,生者之存,道德之意不能昭彰;死者之恨,不得以雪。
然悲哉汉服,时至今日,以汉族人口之众,绝祀汉服于今。牺牲者英灵当哀鸣不绝于天地之间。于斯,我辈所负之责何存?我辈有负汉魂矣。
勾践不过百越之君,尚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概恢复之志,人皆有之,唯我汉族,不思故汉,徒留垢笑于世人。不忘根本,本为古训,今之图之,始觉前途艰难。汉服之兴,其意之重,不在衣冠,汉家魂魄,终可重归中原。
汉族一日不死,汉服当兴于庙堂之间矣。招我汉魂,时不待我,其为职所在,责之归。
凡我汉族,当心与神归,复我衣裳,明华族为堂皇贵胄,与日月同归,不以小我而废大节。汉装所在,汉魂所系,诋之者,不过心有戚戚,畏汉魂重返,中华重现强汉之魄。汉装所在,先贤礼之所存,或祭于天,或告于地,汉家子孙,必为世人敬,世人畏。堂堂中国,亦收四方咸慑之功。吾辈不负华夏之名于此矣。
于此呼吁同胞,或奔走相告,或考寻溯源,或正其服式,凡尽薄力于兴复汉服之业,必能告慰:先烈之于汉服之死难者。死者于斯亦可瞑目矣。
还我汉服,彼为暗香盈袖,闻歌起舞之服。
还我汉服,彼为金戈铁马,英雄泪襟之服。
还我汉服,此我汉家魂魄所依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0:51:34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神韵贯古今】

(全文过长,选摘部分内容)

【汉服神韵贯古今】

               ――华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沿兴浅议

论文撰写: 本人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此文答辩获评为九十分以上)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对“汉服”一词加以明确界定,意指“汉民族传统服饰”,然后分别从其源流制式、发展革变、沉沦亡逸、外传影响、内涵底蕴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华夏传统服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推动促进作用和重大历史意义,并提出了最终复兴的期待和展望。

关键词: 汉服 华夏  传统服饰 传承
    
复兴

目录:

一、             汉服概说

二、             汉服的源流与制式

三、             汉服的发展与传承

四、             汉服在中土的沉沦与消亡

五、             汉服在外邦的传播与影响

六、             汉服之文化底蕴

七、             汉服之复兴展望

正文:

一、             汉服概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裳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这件衣裳便是如今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

所谓“汉服”,并非特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①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

二、             汉服的源流与制式

汉族,这个又被称为华夏族的古老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华夏之名,便是来源于她美丽的肌肤——“汉服”。

何谓“华夏”?《尚书正义》言:“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③,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④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⑤由孔子之言可知,早在春秋之世,服饰右衽与否,就已成为了夷夏之别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所谓“右衽”,
  
指衣服领子的开口在右侧,即右襟内藏,左襟外覆,向右掩盖。当二人相视时,对方的衣襟看起来应该呈“y”字型。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划分标准是款式。该体系可分为甲、乙、丙三大类,戎装除外。汉服的一个基本演变规律是从分开的上衣下裳(甲类)到上下缝合的深衣(乙类)再到上下通裁的袍衫(丙类)。汉服体系按照使用场合又可以分成礼服与常服两大类。礼服与常服的主要区别在于面料和花色,款式基本结构相同。按照性别分,男装较女装素雅凝重,款式基本结构也相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01:12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汉服体系,可详细分为如下九大类:

1 上衣下裳(此衣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领,可以外穿也可以内穿。

2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领,襦内穿,同时配有披帛,裙腰,装饰物。

3 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交领,包括缚绔。

4 衣裳连制(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5 长衣(直裰=直身):交领,到脚踝,有衣缘,两侧不缺胯(开叉),应该无圆领。

6 长衣(袍,衫):交领或圆领,到脚踝,两侧缺胯(开叉),袍双层,衫单层。

7 襴衫:圆领接衽,到脚踝,膝以下接裳。

8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叉到腋下,分无袖和半袖。

9 半臂:直领相系垂带,无袖和半袖襦。

如果再精简,按剪裁分,即合为上述三大种类:

甲类衣裳制度——“上下两截”可以分为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三种形式。冕、弁、玄端是衣裳制男装的代表,钿钗礼衣是衣裳制女装的代表,褶裤男女通用。

乙类深衣制度——“衣裳连接”可以分为曲裾与直裾两种形式。所谓“曲裾”,乃是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于之相对,“直裾”则不再绕身转折,左襟直接收于右腰之侧。二者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别。

丙类通裁制度——“上下通裁”可以分为褙子与袍衫两种形式,具体有长衣(直裰=直身),长衣(袍,衫),襴衫,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半臂。褙子以小袖长身直领两腋开衩为特点,衍生物众多,充满设计的潜力;袍衫分为直身与缺胯两种,种类繁多,不可胜数。

三、             汉服发展与传承

汉服创制数千年之久,经过历代传承演化,在保持总体制式稳定的基础上,其间又有进一步发展与变革。

夏商服饰:夏商时期是华夏服饰历史的奠基阶段,服饰形制在此期间已经确立,基本为上衣下裳制。《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⑥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为蔽膝。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常服与礼服已经分开。另外,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

西周服饰: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周礼》中“享先王则兖冕”⑦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此时的礼服制度仍是上衣下裳款式,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蔽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

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⑧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其实就是上衣下裳制的连接版,也是交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普通的麻烦装束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是汉服款式的一个进步。

秦朝服饰:西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诸夏,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饰”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通同制度。秦始皇利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为秦代周而立制造神学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记载,“秦为水德,水色黑”⑨,所以秦代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这也成为后世历朝服饰尚五色之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10:31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汉服饰:西汉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东汉更进一步产生了绶与佩这样的新配件,而且通过绶佩的高底来区分品官的等级。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曲裾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此一时期,开始以袍为贵,袍服属于汉族服装古制,袍服的样式承继了战国的深衣的样式。而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在那时已出现,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因此,又出现了汉服体系的另一个款式——袍衫类。

魏晋南北朝服饰:在服色制度方面,由于朝廷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品官等级被正式划分鲜明,设置了九品官,每级的礼服常服的颜色都要不一样。从此以后,服色制度成为礼服等级的一个标准,而以前,则多用绶佩区分,不用服色。由于受清谈玄学风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敞口的魏晋风骨。然而民间似乎更喜欢新兴的袍衫和褶绔,并已开始有圆领袍衫的出现。帽巾类得到空前的发展,基本上后世有的在那时都有了。因冠已成为等级的标志,民间男子便发明了很多种巾帽,比如出现了幅巾,纶巾等。当时的冠出现了漆纱笼冠,为很重要的礼臣所戴。

隋唐五代服饰:伴随着大隋一统,南北分据的结束,袍衫也空前盛行起来,成为民间的主流服饰,当时品官常服也开始采用圆领袍,一直延续到明,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官袍或公服。唐朝对各品官员服饰颜色与佩饰都有明确的规定,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制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而文官袍服上则开始绣有各种真实动物的纹饰。另外,当世亦流行以衫代袍之风,时人喜批罩衫。《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⑩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了,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⑾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

唐代女装,是中国服饰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是历代的佼佼者。唐代女子的服装很有特色,下身的长裙,裙腰高束至腋下,裙长曳地为主要特征。领口富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盛唐时社会风气极为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一般为宫廷嫔妃穿着,服装样式极为开放、大胆。唐代仕女,还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互相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

宋代服饰:北宋时期,服饰由于受理学影响,总体上趋于保守、谨严,服制经多次更修逐渐确定。皇帝冕服为冕冠前后十二旎、衣裳十二章纹饰、蔽膝、佩缓、大带等制齐备。公服中以袍衫为主要衣式,袍长过膝,腰束革带。庶民服色以皂、白两色为主,文人雅士以深衣为礼服,在冠礼、婚礼、祭祀、宴居时穿着。衫也是文人学士的常服,其中以襴衫、帽衫为典型。宋代贵族女子礼服以伟衣、榆翟、鞠衣、朱衣、礼衣,大袖衣、长罗裙、措子、霞被为常服。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明代服饰:明朝的汉服有点克己复礼,仍然是沿袭唐宋不变。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种汉服基本款式,该有的都有了,到此汉服体系彻底完善,礼制分明,是为汉服发展成熟完善之世。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汉服在外邦的传播与影响

汉服在中国本土消亡了,但却在我们的邻邦——东瀛日本落地开花。日本人的古代文化几乎是全面仿照唐文化,日本在“飞鸟时期”(6世纪至710年)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大化改新”(21),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遣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等,把中国的典章文化等大量传入日本。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

南方吴越地区的宽袖、迭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甚至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它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仍然有日本人将和服称为吴服。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实际上,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自从满清占据中原之后,日本对古典华夏的心理认同就逐渐消退,乃至变成对现实清国的鄙夷与仇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日本人觉得野蛮在中国已经战胜了文明,尤其是满清的中国人,都脱下了原来的汉族衣服,剃掉了受之父母的头发,编上了蛮人的辫子,这一点就让日本人觉得很鄙夷。“满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他们说,中国已经荣光失尽,因为满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22)。现在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大不相同,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

日本人的逻辑很有趣,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衣冠已经成了野蛮胡服,满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证明自己衣冠是文明正统。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中国船员仔细看过后,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满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本田四明则反唇相讥道,“贵邦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径庭,如何?”

古时改朝换代,常常提出“改正朔,易服色”(23)之说。“改正朔”就是纪年纪月用了新朝的历法,用新历仿佛天地就变了颜色;“易服色”就是脱了旧时的衣服,也就等于卸甲易帜,自动承认了新朝的合法。那个时候,朝鲜人对于自己仍然坚持书写明朝的年号,穿着明朝衣冠,特别感到自豪,也对清帝国的汉族人改易服色,顺从了蛮夷衣冠相当蔑视。“大抵元氏虽入帝中国,天下犹未剃发,今则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皇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

表面上,朝鲜迫于清廷的威势,按期前来“朝贡”;实际上,对清廷充满怨气,“李朝把满清视为犬羊夷狄,私下里,称清廷为虏廷,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满清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24)朝鲜人认为,满清统治中原,“华夏已亡”,是以自己以“小中华”自居。

除日本的和服,朝鲜、越南、琉球(即今之日本冲绳)的民族服饰也受到汉服的影响。朝鲜、越南立国上千年来,在文化上,一直把中国当成效法的模式,文化、典籍、服饰、发式都和中国相似。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国王、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朝鲜末代国王李朝高宗以及越南末代国王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因为朝鲜、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在衣冠服制的使用上,有一定礼数,不能超过宗主国。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朝鲜、越南是六旒的。朝鲜的民族服饰至今还在延续,越南的民族服饰持续到法国殖民者入侵之前,今尚有残留。

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安南(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25)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安南国王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汉服”就是古装或者戏服。显然,这一切都得益于满清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史书上关于琉球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隋王朝曾遣大臣朱宽到达琉球。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1416年~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征服北山、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并接受明廷的“册封”。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琉球由满清政府于1879年割让给日本。琉球语言主体为闽南语,原居民多是由东南沿海的汉人迁徙过去的,至今,许多琉球人仍然身着明式汉服。

最可笑的,是中国人自己,上千年汉唐衣冠丧失殆尽,穿个旗人的马褂,却叫“唐装”。至于“旗袍”,可以望文生义,也就是旗人妇女的袍服,虽然今天的“旗袍”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装比较起来略有变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点:立领、紧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见到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是却称为“和服”,而和汉人的传统服装没有血缘联系的马褂、旗装,反登堂入室,鸠占鹊巢,成为中国的“国服”,甚至也获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面对这种历史的捉弄,实在令人苦涩不堪!又痛心无比!

汉服,这株世界文明史中美丽的奇葩,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曾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历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也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都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09:19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汉服之文化底蕴

(一)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们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么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可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举手投足之间,临风屹立之时,不停地运动变化。敦煌壁画上飞天舞者,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服饰,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华夏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一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量仅49克,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克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上的痣。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如汉宫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优美的曲线,高贵、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互相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颇受到宋代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曾经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它的配饰中。男子的头冠如“进贤冠”、
  
“通天冠”、“进德冠”、“翼善冠”,女子的发式如“十字髻”、“飞天髻”、“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与汉服的形制美浑然天成。另外,如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都与汉服有天然的搭配。汉服追求的是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它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的政治历来被称做“衣冠之治”。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26)汉族服饰与汉族的礼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做详细规定,规定其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等,这在相关史册中都有明确记载。

《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一节,明确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衣裳形制——上衣下裳。衣裳制后来发展成冕服,根据金文释读,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大盂鼎、毛公鼎、吴彝等青铜彝器都有赐服的记载,这时冕服已成为法服(礼服)。它颜色方面要求上下协调,选用五种正色为佳:青、赤、黄、白、黑,总之应选用深色调,不能用翠、嫩、浅、花一类浅色。上苍下黄、上黑下红是经典组合,也是传统礼服的一贯配色方案。

文饰中除了龙凤、麒麟、玄武、翟鸟外,还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文饰,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发冠。另外,蔽膝、绅绶、组玉、丝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条件,男士还应该佩上宝剑,手执笏板。这些繁琐的要求,都体现了礼的需要。

而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则被明确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蕴藏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如果说汉服洒脱出尘、宽博大气的直观感觉体现了它的外在美,那么与礼制的结合无疑体现了汉服的内在美。这似乎也是先人智慧的体现,把礼仪教化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才能真正造就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礼仪之邦吧。

但是汉服渐渐消亡之后,相关礼仪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倒是在亚洲其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度,如韩国、朝鲜等礼仪则被很好的保存下来。礼仪随着服饰的消亡而旁落,这大概是命运和我们开的一场玩笑。不过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丢失的东西至少在其他国度被保存了下来,说明它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08:54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汉服之复兴展望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至今,也只有中国人是古中国人的后裔,这个令人惊叹的现实似乎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来源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自古就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服饰当然也不例外,最著名的可算是“胡服骑射”——即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重新设计,行成了改良型的短衣,后世不断发展,也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服吸纳了外族服饰的优秀元素,却并没有改变其最基本的特点,如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在对胡风的借鉴中,汉服的风格不是被冲淡了,而是使其形制款式更加多样。不仅如此,更多的时候,汉服给其他民族的服饰以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最典型的如中国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及韩服、和服等。

今天在日本和韩国,穿着“类汉服”的传统服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婚礼、节庆等重要场合,和服、韩服都作为礼服而备受重视。但在中国,大部分的汉族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何物,而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中华服饰也只是经过改良的、西服化的满服,如旗袍和马褂。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外族的文化符号和标志,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今天,相信汉服也终将拨云见日,重新找回自信,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08:22编辑过]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汉服复兴事略纪要

2002-10-02 新华社:满眼“唐装”到底是什么装?

2003-10-28 中国服装网:中华汉服的悠久历史

2003-11-29 新加坡《联合早报》:汉服重现街头

2004-07-22 湖南《三湘都市报》:穿深衣的守望者

2004-10-12 郑州《东方今报》:汉服惊现郑州街头

2004-11-10 《上海壹周》:穿汉服曲裾 逛街

2005-01-07 新浪网:宏扬民族文化——记元旦汉服宣传活动

2005-01-24 北京《新京报》:羽扇纶巾引来“汉舞大地”

2005-05-11 石家庄《燕赵晚报》:一名历史系大学生成人仪式选在私塾 着汉服行古礼

2005-07-21 《北京科技报》:我们为什么加入汉服运动

2005-08-14 上海《新闻晨报》:14名白领滨江大道重过七夕 着汉服吟古诗望月穿针

2005-09-21 北京《竞报》:羽衣不再的年代我们穿着汉服上街

2005-10-05 北京《新京报》:40多位网友身穿汉服逛天安门 “回头率1000%”

2005-11-01 《民族论坛》人文新刊汉服专辑:中华崛起 汉服熠熠

2005-12-01 广州《羊城晚报》:汉族找不到自己的民族服装了?

2005-12-02 上海《申江服务导报》:汉服上街 我们不是在作秀

2005-12-25 中国烟台“时事频道”:谁在羽扇纶巾——天津街头出现汉服              

2006-01-04 成都《华西都市报》:飘逸潇洒汉服 让人梦回汉唐

2006-01-09 江苏《江南时报》:崇尚汉服者汇集上海推广汉文化

2006-01-24 成都电视台第5频道:团拜皆着霓裳 网友梦回大唐

2006-01-27 China Daily(中国日报)》:All Hans on deck (“汉服”时代 指日可待)

2006-02-10 郑州《大河报》:郑州基层官方积极推介城隍庙汉服、汉礼活动

2006-02-13 杭州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新闻全垒打”:市民穿古装赏灯 人家看灯也看人

2006-02-16 《北京晨报》寻回失落的文明——汉服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参考资料及引证】

1)        《易传·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2)        《尚书正义》言:“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3)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4)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        《论语·宪问》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        《说文解字》:“上曰衣,下曰裳。”

7)        《周礼》:“享先王则兖冕”

8)        《五经正义》孔颖达《礼记·深衣》

9)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认为“秦为水德”

10)     《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

11)     宋书·周朗传》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

12)     《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13)     《清世祖实录》卷71

14)     韩菼《江阴城守纪》上

15)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6)     邹容《革命军》第2 “革命之原因”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孙中山全集》第2卷《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191235日)

18)     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

19)     “汉官威仪”指汉代叔孙通等人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王莽篡位失败被杀后,司隶校尉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带了僚属到长安,当地吏士“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20)     《钱玄同通信》,《新青年》期。

21)     “大化改新”: 646年,日本天皇继位,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教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这次改革,在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2)     葛兆光《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23)     《易通卦验》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 《礼大传》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正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 《史记·历书》曰:“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24)     《朝鲜王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原载《世界华人》2004年第1期)

25)     奥古斯特·费朗索瓦(AugusteFrancois)1857-1935),中文名字方苏雅。18578月生于法国洛林。189912月起任驻云南府(今昆明)名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19003月兼任法国驻云南蒙自领事。19039月兼任法国驻云南省代表。

26)     《礼记-坊记第三十》

83

主题

1350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814 点
金币
1300
注册时间
2006-11-25
最后登录
2018-3-5
在线时间
371 小时
听众
9
收听
1
发表于 2007-6-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识深如海/才情比苍穹……

文字清新、诗意凛然、词义深挚、引典沉吟、比兴自如、句炼词凝、用字工稳、读之感悟、回味悠长……

可见楼主古文化底蕴深厚!

谢谢楼主为我们呈现如此多的好作品!欣赏、学习了!

1

主题

1

帖子

1950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109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6-11-2
最后登录
2015-4-15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发表于 2007-6-12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先生,可以认识你吗

0

主题

0

帖子

3451

积分

新手上路

威望
920 点
金币
920
注册时间
2005-11-25
最后登录
2011-3-23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0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呀!我的QQ:9989046

你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