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豆腐寻根溯源 王大桥 沙河镇地处浅丘,竹茂林幽,盛产鱼米,土肥水美。沙河豆腐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是豆腐本质好,其它任何地方的豆腐均无法比拟。这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水质(指地下水)好。沙河镇由于河流污染,人民饮水全靠在广阔的田野中打深井供应,加上本镇上龙山的山泉水,这种水甘甜、纯结、维生素含量高。二是土质好。该镇土壤碱酸含量适中,加上好水,种出的黄豆含有得天独厚的原料。三是卤水好。卤水原料取自大山老林中的岩盐,用它点出的豆花甘甜、细嫩,不减豆浆本身香味,与工业盐卤水点出的豆花有天壤之别。四是佐料丰富多样。有猪、牛、羊、鸡、鸭鱼肉和各种野山禽、蛇类等肉作调料,变幻多彩,滋味各异,引人入胜。 沙河豆腐源远流长。从60年代的沙河名厨师张银安制作形成特色,具有鲜、香、嫩、脆、爽的风味;后来年轻厨师张甫成的豆腐又开始崭露头角;70年代后期,“老大桥餐馆”青年厨师侯永宽吸取继承前人经验加上自已的创新,烹制出独具特色的“杂烩麻辣豆腐”,并以其独特的品味而小有名气,开始吸引外地客人前来品尝;八九十年代鼎盛的有郑永帝的“黄桷树饭庄”郑三豆腐、郑永利的“郑豆腐”、钟位超的“天府洒家”钟氏豆腐、罗友才的“友才豆腐酒家”、欧利元、钟朝江的“金桥饭店”;张大忠、欧七的“金河酒家”、“葡萄园”等等。1995年7月,时任宜宾地区行署专员的周继尧品尝沙河豆腐后即兴为“罗友才豆腐饭店”题辞;1991年宜宾地区行署专员刘鹏在“郑永利豆腐”吃了沙河豆腐后,称赞说“比成都的麻婆豆腐还要好吃!” 李鹏总理1998年回家乡高县时,专门在翠屏山庄品尝沙河豆腐,并赞不绝口。从1988年起,该镇文化人、本土作家、记者王大桥先生采写的沙河豆腐文章,先后在《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食品报》、《宜宾日报》、《宜宾晚报》、《宜宾广播电视报(现新三江周刊)》、《高县报》、宜宾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表,沙河豆腐从此闻名遐迩,扬名省内外。 据镇上老人们讲,成都的麻婆豆腐都是沙河镇天府村王家沟组一个农家姑娘创制成功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位村姑流浪到成都万福桥边开了一个小饭店维持生话,因她一脸麻子,婚后人们不知她名字,都她叫“麻婆”。由于饭馆生意不好,麻婆呆呆看着街对面的牛肉铺和豆腐店,灵感一动,想出了一个新招,她买来豆腐和鲜牛肉,将牛肉剁碎,把豆腐用开水煮了煮滤干水气,用旺火起油锅,把牛肉和郫县豆瓣用油煎后倒入豆腐,加上肉汤用火烧,再放入大蒜片和芡粉,勺到碗里后洒上花椒面和香葱。端上桌子时,一个经常光顾小饭店的人品尝后当即竖起大拇指夸奖说:“妙!妙!麻辣鲜香嫩!”由此,麻婆豆腐才名扬四方。 现在,沙河豆腐由原来的几个单一品种发展为120多个。有麻辣、白油、脑花、酸菜、鲢鱼、珍珠、荔枝、怪味、夹沙、鸡糕、金丝、麻婆、箱箱豆腐等。沙河豆腐近年来已走出省外,享誉全国多个省市。连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来宜宾旅游、参观考察或经商投资的客人都由有关部门邀陪来沙河吃豆腐,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各地人们逢年过节或平时呼朋唤友专程到沙河吃豆腐的也络绎不绝。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沙河镇的经营豆腐的大小饭店酒家和生产豆腐作坊有近100余家。 王大桥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