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礼院士向青年朋友们推荐两本好书 ---------------------------------- 兹值著名科学家陈国达院士诞生100周年 及新学期开学之际 谨以此文 向青年朋友们和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及《科学的天梯-科学方法36》 北京科技大学 何知礼 |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 |
1. 陈国达, 1991,《怎样进行科学研究(HOW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科学出版社 该书是著名科学家地洼学术创始人陈国达院士,在他创立地洼学说35周年时,为青年科学工作者撰写的,也适用于广大青年朋友和大中学生。这是陈国达院士毕生从事科学创造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书中还收集了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科学家成败的经验、教训与故事。 书中首先分析了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定义、分类、目的和任务,其中有许多是专业科技工作者所不熟悉的新颖见解。该书详细介绍了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包括科研项目的选择和制订及科学研究工作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及成果的总结和论著作的写作与发表等均有详细论述。全书共5章,23万字,329页。笔者深信,该书也将有助于青年朋友写作科研报告和撰写一般学术论文和学位(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论文。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于1991年2月19日专门为该书题词:“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品德高尚的科学工作者,是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的一项基本功。” 陈国达院士是笔者的良师益友,曾有幸被邀和他一起讲过学,也曾多次一起应邀参加过一些国际学术活动。而且,1992年,俄、日、中三国主编和联合出版《东亚火山带与火山大地构造图1:300万》(英文版于1992年在日本召开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已开始公开发行)时,陈国达与何知礼分别作为我国参加该大项目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中国地质学家和作者,曾一起为这项艰巨工作尽过力,笔者自然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他的贡献、才华、人品、对青年的关怀及其优美的诗词令人难忘。 当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除了正确的科研方法外还应具一些必要的素质条件。陈院士青年时有一次在野外考察时突然病倒,他在病床上写了首诗:“十载携锤欲尽山,兴来哪觉路艰难!晨风瑟瑟驰荒漠,暮霭苍苍度苇关。南岳衡山笑断壁,蓬莱海角战狂澜。前程回首休惆怅,奋起重挥征远帆。”这充分体现了这位青年的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及乐观主义精神与毅力。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在中年时就成为著名的学者,创立了地洼学说(参见何知礼,2001,成才之路,《中国地质教育》,第3期, 中国地质教育学会主办)。 2. 尹朝勇、李德湘,2004,科学的天梯-科学方法36, 中国商务出版社 该书是著名的国家示范高中泸县二中(川南十大名校之一)的名师们主编的。该校之所以著名,不但有优良的校风,更主要是有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团结一致的优秀领导集体以及泸县素来重视教育发展,而且学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或名师。 该书以讲趣味故事的形式,为青少年朋友介绍了36种通用的科学探索方法,文字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笔者相信,按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原理,该书不但适用于广大青少年和大中学生,而且也适用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下面是该书36法中的前10法的目录(其余详见该书)。 1.泰森为何“天下无敌”——科学“组合”显神威2.正电子的发现——从“自然”到“科学”的“对称”;3.从白喉免疫到万有引力——大胆假设之后4.打破世界上最难开的锁——出奇制胜横向思维;5.灵机来音乐,蚊子闭“恶嘴”——跃动的灵感;6.老鼠的娃娃会讲话——移植让世界更美丽;7.巴斯德真的“献丑”了吗——科学需要对照实验;8.宇航员是这样诞生的——科学中的模拟;9.学袋鼠,夺冠军——妙趣横生的仿生;10.揭开“盘子唱歌”的秘密——留心观察终有益; 以下11--36从略 在此,顺录拙作小诗一首,聊表对同学们和青年朋友们的祝愿。祝诸位在为我们壮丽伟大的祖国而学习和工作的征途中,用辛勤劳动换取更加丰硕的成果,把青春才华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 赠青少年朋友 读梁思成先生 登叠彩山诗有感并步原韵 何 知 礼 庚寅(2010)年冬应邀赴宜宾 参加梁思成铜像揭幕式时于天下第一庄 求知一马当先,誓学新式少年。 前程谁与做主,惟有奋勇向前。 | |
注:对诗词有兴趣的青少年朋友,可参阅《天下第一庄》诗词集(2010年初版,2011年再版,何知礼主编,古建筑学大师罗哲文题写封面与作序,吴 旻、王守觉、涂铭旌三位院士与罗哲文教授题词,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及著名书画家与诗人袁承禧等题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用诗词和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四川宜宾南溪县古镇李庄,于1940--1945年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孕育出36个院士的珍贵历史,诗曰:血雨腥风岂敢忘,为存国脉到仙乡。大师一一来天际,院士如云出李庄。当年李庄与陪都重庆及大城市成都和昆明并列为战时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2003年笔者首称其为天下第一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