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治泓 于 2013-1-16 10:05 编辑
故乡的草桥 每当看到那一座座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桥梁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起故乡的草桥。 我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里稀稀落落地住着几十户人家。村子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不甚深,却足以阻隔两岸人之间的交流。于是,凡是有人渡河的地方,那河面上总会架起一座草桥,成了人们联系的纽带。 草桥很丑,没有一点现代的装饰。最常见的是一两段枯木或者竹子,在小河的身上一搭,随便地在上面铺上一些杂草,盖上一层泥沙,就成了一座草桥。没有栏杆,没有装饰,所以,它与美丽几乎是绝缘的。如果不是经常见到习以为常,我也会和多数看到它的人一样认为它实在是丑陋得难以形容。草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小心地行走,连转身也不那么容易。但是,他却很纯真,很朴实,就像山里的人们一样。它的身上到处都还透露着原始的情愫。走在草桥上,那种晃悠晃悠的感觉,很像是一根扁担,忍着重,但是依然那样执着地坚持;又像坐在背篓里,随着走动的脚步颠来簸去,让人联想到浓浓的童真。扑在草桥上,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故乡泥土的气息,淡淡的,略带了一丝的腥味,就和儿时的记忆一样,纯真而悠长。 与现代的桥梁建筑不同,家乡人架桥是那样简单而质朴。没有专家,也不进行论证和设计,更没有现代化的机械。都是乡里的人们,你一铁锹,我一榔头地架起来的。没有人号召,没有人组织,更没有人给付酬劳。只要有需要的地方,总会出现人们架桥那忙碌的身影,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图画:一群挽起裤脚的村民,趟着溪水,挥动着大锤,把那一根根木头楔入河床之中;妇女和儿童,把一担担、一铲铲泥土铺垫在桥面上,他们的腿上、胸前,甚至背上的孩子身上,都溅上了泥浆;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递来一盅盅茶水,浑浊的眼睛里闪动着感激的泪花…… 我无数次走过这样的草桥,每走一次,感觉竟全然不同。因为我每一次都能发现草桥新的变化:或添加了个支架,或覆盖了些新土,甚至还可以在桥的两端看见香烛和纸钱残留的痕迹,那是人们对建桥人的感谢和祝福。站在岸边,闭上双眼,耳朵里听着缓缓溪流奏出的和谐的音乐,伴着隐隐约约的虫鸣,脑海里便慢慢浮现那久违的图画。在每一次洪水以后,这些草桥就会随波逐流地被带到遥远的地方。然而,过不了一两天,人们在一夜之间,就会在老地方重新架设出一座崭新的草桥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了解了故乡的草桥,爱上了他折射出的乡野的光辉。 岁月漫漫,如今,草桥已不在,记忆仍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