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既然大窝镇的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就不该遭到读书人的破坏。然而,大窝镇文昌宫,除历史风雨的剥蚀,更多的来自“特殊年代”人们的贪心和读书人的毁损。据当地人讲,在“文革”前,牌楼总体保存较好,明间上层嵌刻浮雕“圣旨”如意匾,下层匾上原刻有“文昌宫”三字,左次间匾原阳刻有“掌文衡”,右次间刻“司嗣籍”,牌坊门柱的楹联尽显文昌光华,但在“文革”期间被学校的一个教师所凿,现今仅余字迹,楹联已不复明辩。不知这个实施毁灭行为的教师是出于“革命”的冲动,还是出于“文革”期间斯文扫地人性被压抑扫曲变态的发泄,要是这个教师还健在,在其进入人生暮年的此时此刻不知作何感想?他的后人要是有点知识又会对前辈的所作所为作何感想?奎星阁(戏楼)的第三层也在“文革”中被拆除,奎星楼前的人物雕刻,门柱上、天花板上、房樑上镀金的精美雕饰被那些贪财之徒偷偷摸摸东偷一块西偷一坨,把文昌宫美伦美奂的东西折腾得遍体鳞伤,至今想要恢复起来实在困难。据后殿正樑墨书纪年(大清咸丰丙子年仲冬月吉旦)和创建人王氏后人叙述确定,该宫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据牌坊明间额枋石刻纪年(光绪八年仲冬月初二建)确定,宫前石坊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当时王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经济实业很强,为了彰显文昌文化,寄托读书入仕的政治理想,从房屋建造到牌坊落成,竞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耗尽所有家产,才建成了这个样子的文昌宫,可惜后人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