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2-7-16 22:00 编辑
走进潆溪 ——关于故乡潆溪纪事之一 源上泉 潆溪,是高县行政区划——乡一级建制中,属于偏僻且小的行政乡。因为其小,又别具地理环境特点,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解放后,频繁调整行政区划,也未能将其与其它乡镇合并。 潆溪,地处高县西南一隅,东靠来复镇,西接宜宾县复龙,北邻宜宾县,南近贾村。与宜宾县县界仅一公里,座落在乌蒙山余脉,以鸡爪山为主峰的群山之中。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盐津,横江至来复至南广的主要分支路。 潆溪,历史悠久。距今1378 年的唐代贞观年间,已形成10多户人家的村落。古书谓“环山而水绕,瀑置坎而落,壤物粮丰盛。时有十户集居钟山下,炊烟弥漫尔袅,鸡犬声相闻尔噪。”潆溪四面环山,三面水浇。中间一小山,古为钟山,相传山上有一石,石中有一洞。倘若大风吹来,洞更自中鸣,清如宏钟,由此而得名。唐朝时,潆溪,古称水洞坎。水洞坎名的由来,是因地形而得。因从鸡爪山,佛临山发源的两条小溪,从山上流泻而来,在钟山面前合二为一,曰“二河”。二河饶街而流。出场口后,在岩口突成一瀑布,高20余米,跌成自然之深潭,名曰水洞。潭深水绿,岸边怪石嶙峋,榕树耸立,蔚为壮观。如遇洪水,奔腾急下,潭水如沸,水沫飞起。在阳光下,彩虹倏现,甚可一观。如名水洞坎场也。 潆溪乡又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1938年,建立了地下革命党组织一一中共庆符县潆溪支部委员会,隶属中共宜宾中心县委领导。1939年9月,宜宾中心县委将庆符县潆溪/冦英和宜宾县柏溪的党组织,联建成中共潆冦柏特支。特支书记蔡梦良。 清朝光绪14年间,水洞坎属下川南道叙州府庆符县永宁乡管辖。瀑布岩石边原是悬崖峭壁。那时因水洞坎场已建成一条20余米小街,青瓦房,青石板街面,自然形成8天一场期集市。相传村中一刘姓富户出银元150两,在瀑布岩右边崖石上凿石开通五尺宽大道。又在进口,修一关隘,如门,取名“灡关”。蘭关历经百年,于1970年代,因修建农机站,打米厂被毁。 历史上,潆溪又名云星场。民间传说至清朝同治 11 年间,庆符县县令一次来水洞坎巡察民情。县令与随从登钟山察看,无意发现,对面的狮子岩,拱桥坡,磨儿山绕溪而立,天造设地设般为一太师椅形。不禁感叹:这个地方乃风水宝地也!此地山围水绕,中间圆凸凸座落一小山。青山绿水,水绕山来,云雾林中。县太爷便道:“何不叫‘潆溪’!让溪流如水如云,飘来绕去,美景也。”于是,潆溪正式得名。1950年解放,潆溪乡政府成立,通红大印上也是“庆符县潆 溪乡人民政府”。1958年,公社化运动,不知为什么,潆溪乡变为“沄溪公社”,后来有人图简单,公文上把“沄溪”写成“云溪”。一直到二十排世纪九十年代,县地名办成立,才彻底予以纠正,恢复“潆溪乡”原名。但许多人乃自官方文案,图省事常常把它简写成“云溪”,而有识之士还曾在《高县报》曾专门择文勘误过 我的童年,就曾融入到潆溪的小街里。依山而建的青石板小街,洒下我儿时捉谜藏的梦。临河房屋,起水而筑的吊脚楼,自成川南民居特有风格,也有一番风情让人思索。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川南吊脚楼>发表后多次被转载,就是写的故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