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扶,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真相永远与谎言和噪声相伴,成为一种稀缺品。这两天有一个图片新闻引发了热议,北京街头一位大妈坐在大马路上,旁边是被拦住的一位外国小伙。有人发帖子说,外国小伙去搀扶摔倒的中国大妈被讹1800块钱。网络上,众声讨伐无良大妈。随后有记者重返现场,调查了几位当天的目击者,并公开了一段视频,证明骑摩托的外国小伙确实撞了中国大妈,不仅撞了,撞完了还破口大骂,是很地 道很纯正的“国骂”。舆论上的批评之声立刻掉头转向。 还好有围观者和现场录像还原了这起马路牙子上的“罗生门”。近年来“搀扶被讹”的案例和讨论太多了,想必最早发帖的围观者也是无意识地对真相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评判,这恰恰表明“敢不敢扶”已经侵蚀人心而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一次道德审问。其实,随手翻看新闻,就能看到诸如《四川“讹人”老人之子拘留期满回家拒道歉》《广东:学生扶摔倒老人被讹:老人道歉称一时糊涂》等社 会新闻。有人摔倒,你敢不敢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各打五十大板的调解方式会伤害助人为乐者 敢不敢扶,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真相。如果讹诈者索要金额够大,情节严重,可能涉嫌敲诈勒索,警方自会介入调查、搜集证据,这对于得出真相相对容易。但对于更多马路牙子上的小嗑小碰,往往作为民事纠纷解决,交警有时都不会介入,即便官司打到法院也会依照民事审判“优势证据规则”评判,也就是说谁证据多一点就支持谁的主张,这样得出的法律事实未必就是客观事实,如果冤枉了无辜者,就会让更多的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敢去搀扶。现实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倾向于调解了事,各打五十大板,这样也会伤害到无辜的助 人为乐者。所以,真相很重要。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时无辜者也难免在细节上撒谎。电影《一次别离》里,男主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隐瞒了知道女保姆是个孕妇的事实,这一点让知道真相的女儿对父亲极度失望。而女保姆迫于丈夫的压力和自己的声誉,也隐瞒了过马路时被车撞倒的真相。现实中,好人也会撒谎,坏人也会说出真相。对于任何一起撞人纠纷,旁观者应该勇敢说出真相,司法机关应该努力寻找真相,只有真相大白,才能让善者得益、恶者得咎,才能 让“敢不敢扶”不会成为困扰全民的一个道德难题。 敢不敢扶,与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有关 敢不敢扶,也与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有关系。如果一位老人处于老无所养的境地,难免不会在良心与金钱之间选择失衡。要减少所谓的讹诈,有赖于一个社会整体保障体系的提升。有报道称,今后,北京市300万老年人口不论户籍,在乘坐公共交通或逛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北京约7万低保、“三无”、失独等老人,其保费将由政府买单。这无疑是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努力,有助于催生一个良善社会。“仓廪实而知礼节”,言之不虚。 敢不敢扶,说到底是人心的问题 敢不敢扶,最根本的出路,还是人人有信仰。电影《一次别离》里,随着情节的推进,真相似乎永远各执一词,不见踪迹,直到最后一幕,男主人纳德决定认栽,愿意为女保姆瑞茨的意外流产赔偿,当两家人以及代表宗教的见证人坐在一起,面对古兰经发誓时,女保姆瑞茨退缩了,她不敢面对古兰经和真主,她怕谎言会受到真主的惩罚,危害到自己的其他孩子。她说出了真相,洗刷了男主人纳德的清白,电影也在一片狼藉中结束了。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法律解决不了的棘手难 题,宗教轻而易举化解了。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美国公然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很容易被周围人认为这个人“什么都不信”,“不可信赖”。其实,人不一定要信仰宗教,哪怕信良心、信因果,也是大有好处的。人有信仰,才有敬畏,有敬畏,才有底线,有底线,才会行之有度,言之有节。“敢不敢扶”的问题,说到底,是人心的问题。如果 人人都不敢扶,只能说,人心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