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水行人 于 2014-2-25 10:47 编辑
龙 溪 品 茶 何卡林
隆冬时节,草木枯黄,高县城郊的龙溪茶山却仍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那天,随朋友们从石龙村委出发,沿乡村公路往上漫步,边聊边走,寒意尽散,温汗微出,谈笑渐浓。 翻过一个山坳,眼前不觉一亮,一个青山茶园展现在眼前,龙溪茶山到了。这里三面环山,数百亩翠绿的茶林如五线乐谱一般,层层叠叠往上舒展开去,直至消失在山顶的云雾之中。山弯的平地上,一泓湖水镶嵌其间。这湖不大,但精巧而平静,青山微荡湖中,使整个大山更多了几分灵气。我们环湖慢慢行走,陶醉其间。小岗上,翠竹掩映着的几块暗灰山石隐现于山口,隔湖与山庄遥相呼应,倒影湖中,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让人回味无穷。隔湖相望,一茅亭静立于水边,干栏式,茅草顶,六木撑,大方而简朴,山与水之间有了此亭,点景也好,歇歇也好,恰到好处。绕池来到亭里,围绕精美的根雕茶桌而坐,近观湖水,鱼翔浅底;远眺青山,云雾缭绕。在这一尘不染的大山里,空气清新,小鸟叽啾,山风吹拂,让人神清气爽。没想到在这距县城如此近处,居然还有这样一个美妙去处。这时,我在有感于这造亭之妙时,突然对何为“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你看这象形“茶”字,上有草,下有木,人在中间。可见,人在闲暇之时,就应来这草木葱郁的大山中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展舒展筋骨,清醒清醒头脑,这才上合天意,下顺自然,正合“茶”道。 好山出好茶。据主人介绍,这龙溪茶园有其悠久的产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加之多年来坚守了一套绿色环保理念,因此,茶叶的品质极佳,所产的功夫红茶享誉川内外,多次获奖。 应主人之邀,我们走进一间传递着浓浓茶文化气息的小木屋,进门就见两个大大的古董架上,摆放着各式包装精美的龙溪茶盒,墙上刚劲的“茶道”二字点出了小屋的精神,精巧雅致根雕茶桌上,摆放着一应茶具。大家围桌而坐,一位漂亮的茶艺小姐开始向我们展示功夫红茶的冲泡技艺。茶艺小姐看上去二十多岁,身着青花白底衣服,形象与翠绿的茶山一样的清纯;她举手抬脚都是那样的悠雅,宛如舞蹈一般。只见她用山泉烧成的开水把精制的小茶壶冲了又冲,然后轻轻地用勺子从茶盒中取出茶叶来,倒进已经温热茶壶之中,冲上开水,倒掉后再来,几番过后,茶终于泡好;于是,将壶嘴对准竹制茶盘上精巧的玻璃小杯,随着手臂的轻轻提起,一小股金黄色的茶汤便依次流入个个小杯,几个轮回,不盈不满,恰到好处,慢慢地,清香如醇的茶香便溢满小屋。我们一人端上一杯,定眼一看,这杯中的茶水透明得抢眼,金黄得沁人心脾,这哪里是茶,简直就是一杯玉液琼浆。嗅上一嗅,清香扑鼻;品上一小口,甘甜清冽,芳香诱人;在小口慢咽地品着那小茶杯里的茶汤时,心情变得更加宁静,滋味也由甘冽清爽慢慢变得浓郁醇厚起来。这茶哪里是用来喝的,简直就是用来观赏的,用来“品”的,如果一口就将其倒下肚去,那将是何等地辜负了这美好汤色。 我无烟酒嗜好,但对茶却情有独钟,不管是工作繁忙之日,还是闲暇聊天之时,总要以茶为伴,所以对茶品及其文化有其初浅的认识,以类型论,什么绿茶、花茶、红茶、苦丁茶、龙井茶、铁观音;从时令论上讲,什么明前茶、春茶、夏茶、秋茶等都曾喝过,但这龙溪红茶为何叫“功夫茶”仍不甚了解。于是,待茶友散去,我又向茶艺师请教。她面带微笑告诉说,这功夫红茶的妙处,要三言两语说清楚颇有难处,但可告知一二要点。她说,这茶具就有讲究,一般说来,主要由茶壶、茶杯、茶盘、茶罐、水壶等组成。茶壶的材质以紫砂为上,茶味保质最好;茶杯以玻璃为佳,以观汤色,悦目养眼。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为张显其茶趣,崇尚茶文化,讲究在茶具上刻上一些诗词名句,使其高雅。此时,我定眼一看,精美的竹制茶盘上果然刻有“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喜晚煮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梦”诗句。她又将茶壶侧转过来,只见上面呈现出“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字样。区区数字,一下子就把功夫茶的特色和茶文化的高深莫测揭示了出来。她笑着说,功夫茶的茶叶更是极其讲究,一般的绿茶、砖茶、花茶等是不适合冲泡功夫茶的,因为这些茶往往不够醇厚,回味不佳。龙溪功夫红茶是经半发酵后制成,叶片讲究,工艺复杂:采下鲜叶后,先要经室内自然萎凋和日光下萎凋,再放室内静置,经揉捻、发酵、高温止酶、冷却、干燥、足火提香、筛制拣剔等工序后,方成功夫红茶的。说话间,她从茶罐里倒出一小撮茶叶来,只见形条均匀,肥壮圆紧;色泽青中带紫,紫含金毫,乌黑油润。端起一杯已泡好的茶来,只见舒张开的茶叶片片青紫,叶低厚软红匀,上下舒卷自如,浮起万千气象。她接着说,功夫茶重在品味鉴赏,最讲究的是冲法,有不少细致的程序和要求,简言之就有洁器、纳茶、洗茶、冲泡、刮沫、淋盖、烫杯、筛点、养壶和斟茶等。斟茶讲究先将小杯并围在一起,将壶中茶汤轮流注入杯中,每杯先倒一半,再轮流逐渐加至八成,如壶水正好斟完,便是恰到好处,轮流逐渐斟茶,是为了使每杯茶汤都气味均匀程序走过,才能真正品出纯正的工功夫茶味来,正因为讲究,故才被称之为“功夫茶。”我听得云里雾里,方才道这饮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难怪文人雅士常常将饮茶与吟诗相提并论,真是阳春白雪到极致了。 听完介绍,我又细细地回味茶师刚才的步骤和技艺,才知道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涵义,这“功夫”二字是何等的了得。试想,在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里,摆上一套精致的茶具,怀着一片闲适的心情,约三五好友围桌而坐,耳边传来轻柔温馨的音乐,墙上挂着遒劲的书法,优美的字画,慢慢地冲泡和品尝这功夫红茶,调侃着山水风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将是一翻何等优美的画面。想必当年的文人雅士就是这样喝茶聚会的,有杜甫有诗为证:“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缝今日兴,来往亦无期。”淡淡的落日缓缓地移动,寂静无人的环境里,春风无声地吹拂,翡翠般的小鸟在啾啾地鸣唱,几个好友围坐在一起,悠闲地饮茶聊天, 呤诗作赋,这是一幅多么优美饮茶图,饮茶人的心情是多么的平静恬淡,闲适舒缓。 当然,饮功夫茶是高雅的,但对大千民众来说,并非人人如此,饮茶的目的也许存在较大差异。富人和雅士可能更重“品”茶;而一般的百姓可能更多的还是以解决口渴为主,养生其次,高雅再次了。对一般上班族来说,泡上一杯茶,以备口渴之需;有客人到家,送上一杯茶,以示礼貌;新娘子过门,向公婆献上一杯茶,以示孝敬......多少年来,在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农民劳作是辛苦的,所以,农户家中都有一口大大的陶制茶缸,女主人将苦丁茶放入缸内,讲究的再加些白茶、虫茶什么的,用开水一泡,家人在劳作之余,舀上一碗清凉而略带苦味的茶水,大口喝将下去,是何等的畅快淋漓。有言道“好茶亦苦,苦才是生活的本真!”这日子中的日子就是在如此平淡中被冲泡了出来。在民间,这茶还承载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德行,“施茶”就是如此。在炎热的夏天,场镇上乐善好施的人们,炖上一缸苦丁茶放在家门口,再摆上几个大海碗,准备几张小板凳,让口渴难耐的赶场乡亲自由地喝一个痛快,不求分文;客人喝完后深深送上一声“道谢了”,相对一笑离去。如此积德之举,恐怕早在雷锋出生之前上千年就有了。这注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善良美德,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 人的一生多与茶为伴,但随年龄增长,茶趣也如同茶水一样在悄然改化着。年轻时,意气风发,急于寻求发展之路,于是将喝茶作为一种载体,或洽谈生意,或广交朋友,或放松休闲,找一个环境极佳的茶楼或风景如画的河畔喝茶,这里讲究,这里有面子;年轻人要面对快节奏生活,耐不住性子去等待茶那苦涩之后的回甘,浓酽之后的清甜,急于开启一瓶冒着凉气的雪碧或可乐,仰头一饮而尽,大呼痛快,口渴问题庚即解决;有的约会情侣,讲究走进咖啡小屋,在淡淡的音乐声中,与恋人婉约轻谈,享受天赐的温馨与浪漫,享受幸福人生。中年了,下有正在成长的孩提,上有日见衰老的父母,年轻时的漂浮像茶叶一样缓缓下沉,平静于水底,不再凌厉地去与人争斗,多了几分宽容和稳实。此时,偷得浮生半日闲,坐下来喝杯茶,清理一翻思路,反思反思走过的岁月,实实在在地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在一路茶香中继续前行。步入老年,功成也罢,平凡也罢,大势已去。江山自有人才出,就该让贤“喝盖碗茶”了。这时,约上几个老友,找一块荫凉之地,各自带上一瓶酽茶,边喝茶边细细地去品味这茶由浓到淡的滋味,“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在醇厚的茶香中回味着走过的人生之路,找一些高兴有趣的往事与老友聊聊,在“青山茅屋白云中,汲水煎茶火正红。十载不闻尘世事,饱听石鼎煮松风”诗意中感受别样的心境,在平静中渡过一天又一天。 人生如茶,只要用心去品,便能品出百味人生来。
2014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