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2|回复: 3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五)[姚文长]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5511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1422 点
金币
190
注册时间
2011-1-3
最后登录
2024-4-18
在线时间
591 小时
听众
21
收听
10
发表于 2016-10-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典文学》面授记录(五)
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合自学)
时间: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六至十六日(83年秋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段启明
这学期《古典文学》进入“元明清”的阶段,内容与前几期不同,学习方法也应不同,下边谈谈有关内容:
“元明清”的“清”,是从清初到道光十九年(1840年)间,鸦片战争前,不是整个清朝。
“元明清”这个阶段,有传统的诗、词、古文,也有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戏曲、小说。我们主要学习新出现的戏曲、小说,但传统的诗、词汇、古文也要学习。
“元明清”这个阶段的内容很多,原决定学一年,现压缩到半年,而面授又只有五天,不可能讲得很多,就要求要加强自学。这期要求背诵的篇目比前几期少,要求多阅读小说、戏曲。读中,不应满足于对字词的理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适当分析评论;但也不反过来,只对内容进行分析评论,而不注意字词的理解。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学好。
第六编  元明文学
因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这两个时期为一本,所以我们把它连在一起讲,这并不标志西师中文系主张这样分段。
元明文学有几个时限要注意:
南宋:从1127年到1279年。
金朝:从1115年到1234年。
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
这里有时间交错的问题。
第一节 元明诗文
一、概况:
元代诗文多摹拟唐人,开明代宗唐风气。
元明诗文主要是明代诗文。它分以下几个阶段:
明初:以宋廉、刘基、高启成就最大。
明第二个时期:主要是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成就不大。
明代中叶:出现了复古主义,以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前七子中李梦阳、何景明成就最大,后七子中李攀龙、王世贞成就最大。唐宋古文运动是前进的,而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是倒退的。如要讲前后七子的进步性,则只有一点,京剧是对抗“台阁体”。但他们的影响很大。
嘉靖年间:出现了唐宋派,它是以反对前后七子而出现的,他们提倡唐宋古文。其中最有实绩的是归有光。
万历年间:出现了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主张性情、性灵,是进步的。
明后期:出现了竞陵派、复社、几社等,这里不详细讲了。
二、作家作品:
(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唐宋派古文)
1、作者简介、解题:(自己读书)
2、讲读:(略)
3、特点:
这篇文章的根本特点是真情实感、朴实自然。归有光批评前后七子“只喜欢剪纸染彩之花,不喜欢树上天生之花。”这篇文章写的是亲人的音容笑貌和作者对亲人的真诚的思念感情。如:写他母亲、祖母的音容笑貌十分真切,写对他母亲、祖母、妻子的怀念朴
实自然。连反对他的后七子中的王世贞也不得不称赞他:“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具有中国散文传统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有感伤的情趣。
(二)何景明的《答望之》:(前七子诗)
1、作者简介、解题:(自己读书)
2、讲读:(略)
3、小结:
这首诗是何景明写得好的一首,但是不能代表他的复古主张。
我们的教材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变成了作品选了。好些人主张:教材应选最能表现作者主张的文章来读,选点八股文来读读。
(三)王世贞的《登太白楼》:(后七子诗)
(略)
第二节 元明戏曲
一、关于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成熟的,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唐以前。
原始社会就有的歌舞,是戏曲萌芽之一。
夏商后的巫觋事神乐神的表演,也是戏曲的萌芽。
春秋以来的俳优(达官、贵人、皇帝身边的人)为使主子欢乐的表演,也是戏曲的萌芽。
(二)孕育阶段:唐至金。
唐代参军戏、角抵戏是戏曲的刍型。
宋代官本杂剧“段数”,是戏曲的进一步发展。现传有200多个剧目,内容已经不知了。
金代的院本(是在歌舞伎集中的行院演出的),则是戏曲的更进一步的发展。现传有700多个剧目,内容也已失传。
(三)成熟阶段:元以后。
元代的北曲杂剧出现,标志着戏曲的成熟。
成熟的高度阶段是明代。
二、元杂剧(北曲杂剧):
(一)概况:
1、元杂剧成熟的原因:
元杂剧为什么在元朝成熟,有其社会原因和艺术原因。
社会原因:
元代社会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的社会。对人民来说,是极其黑暗的社会。这矛盾必然反映到文学里来。
元代的文人没有出路地位卑下。当时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六工、七牧、八农、九儒、十丐。于是,文人只有集中在书会,编写剧本。
手工业工人增加,城市发展繁荣,对戏曲有较高的要求。
⑵艺术原因:
官本、院本及诸宫调为它奠定了基础。
2元杂剧的分期:
第一时期:从元太宗窝阔如灭金(公元234年)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初(公元1276年),这是元杂剧兴盛时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名篇杰作,多出于此时期。
第二时期: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初(公元1276年)到元顺帝至正年初(公元1341年),这是元杂剧衰落时期。主要作家有宫天庭、郑光祖、曾瑞卿、乔吉等。成就不如第一时期。
第三时期:从元顺帝至正年初(公元1341年)到元末(公元1368年),这是元杂剧尾声时期。主要作家有秦简夫、肖德祥、罗贯中等。作品不多,影响不大。
(二)作家作品:
元·钟嗣成的《录鬼簿》有元代作家作品的资料:他写了152个元代戏曲作家的小传,有的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但比较中肯;还开列了各作家 的作品目录。
明·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也是一个好资料:他续写了元末明初71个戏曲作家的小传及他们写作的篇目。
1、关汉卿的《窦娥冤》:(要通读)
故事梗概:
这齣戏写的是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写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做童养媳,不幸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恶棍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正图用药毒死蔡婆,不料弄巧反拙,误毒了自己父亲。州官接受了张驴儿的贿赂,竟污窦娥以杀人之罪,判处斩决。在刑场上,窦娥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吏制的黑暗,对不合理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捕了真凶,案情才得昭雪。
读讲第三折:(略)
自报家门,这是中国戏剧的传统,有时还要念上场诗。这是与西方戏剧不同的。西方剧作家认为,剧台有堵墙,演戏时不管观众;中国剧作家不承认有这堵墙,时时同观众直接交谈。
思想内容:
齣戏无疑是在生动地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它揭露了当时的高利贷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揭露了当时吏制的昏暗(元制不给地方官发俸禄,纵容地方官向民收刮),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游手好闲的小泼皮,主要是蒙古人、色目人的子弟。
齣戏也是对反抗黑暗社会的反抗精神的歌颂。它对窦娥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这一点。窦娥最初完全是一个安于他的命运、逆来顺受的人;张驴儿非法闯入她的生活,才开始自卫的反抗。这时她并不反对封建制度,她对官府还是相信的,因此她信心百倍地要“官休”。随着她对官府认识的清醒,她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发下三桩誓愿。
齣戏对反抗充满信心。剧末以浪漫主义手法写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了。
抓住以上三点,中心思想就很明确了。
艺术特点:
悲剧性很强,悲剧的效果是很突出的。
末尾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很成功的,有深刻的意义。
悲剧中有闹剧的手法,具有讽刺的效果。
元杂剧的通例:
一本四折。只有少数例外。折:折叠式的小本子。
一人主唱。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由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楔子除外。
每折一调一韵。调:宫调。所谓宫调,相当于调式。中国古代调式分五声十二管。宫(包括变宫)、商、角、徵(zhǐ,包括变徵)、羽为五声;与十二管配合为84宫调。但元杂剧中只有了五宫四调,宫是宫,调是调。五宫是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中吕宫;四调为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个宫、调者有若干支曲子。每折戏的曲子要求一韵到底。
楔子。楔,花柴时加进去的部分。这里是剧中加进去的部分。有的加在戏剧开头,有的加在两折之间。
题目、正名。无杂剧末尾,通常用两句或四句对子的形式来总结全剧内容,前半叫题目,后半叫正名。全剧的名称多取后半。题目、正名的作用是“书之纸榜,悬之作场”的,象今天的海报。
角色。元杂剧主要角色是末、旦、净、杂四种。末是男角,主角叫正末,另外有副末、二末、小末等。旦是女角,主角叫正旦,另外有搽旦、贴旦等。净是比较勇猛鲁的男角色。杂是仆儿、待儿等。至于为什么叫末、旦、净、杂,其说不一,有兽名说,有外来说,有市语说……但都未解释清楚,也不要去深究。
2、王实甫的《西厢记》:
作者及其成书过程:
就单个作品来说,《西厢记》是戏曲的压卷之作。作者却有争议,有的说是关汉卿,有的说是王实甫,有的说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有的说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有的说是王实甫作、后人修订……根据《录鬼簿》,应是王实甫作。
王实甫生平材料,见文学史。
《西厢记》写的是崔莺莺与张生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是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写的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由于写得生动,所以流传较广。到了宋代,有一些文人把这个事写为诗、鼓词等,如赵德麟、毛滂。到了金朝,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长达五万余言。这是说唱文艺,不是戏剧,叫《董西厢》。是由一个人来说唱这个故事,像现在的弹词之类。它表现的不再是张生乱终弃的主题了,而是写崔、张追求自由,对封建礼教反抗的主题。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上搜集的资料,进行再创造,写成了元杂剧。这就是《王西厢》。
戏剧梗概:
戏剧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因礼教的阻隔无从亲近。恰值叛将孙飞虎帅兵围寺,索取莺莺;张生在老夫人亲口许诺后,依靠友人白马将军杜确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老夫人食言赖婚,致使张相思成病。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经历了艰苦的思想斗争,终于冲破了礼教的束缚,与张生结合。可是顽固的老夫人却以门第为由,强迫张生上京应试,而张生卒中状元,实现了与、莺莺团聚的夙愿。
讲读书上选的两折:
第三本第二折:
第三本共四折,分别是前侯、闹简、赖简、后侯。
《闹简》这折戏是戏剧性比较强的,主要表现了崔莺莺和红娘的性格。
A、崔莺莺表现得比较充分,她本来是对张生一片真情,却要装出许多假意来。这是为什么?因为一方面她虽然敢于大胆地爱张生,但好毕竟是一个相国的小姐,在她思想深处,还是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顾忌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感情,所以要装出许多假来。另一方面,她怕老夫人知道,可见,她装假出于老夫人的压力;红娘对崔莺莺行监坐守,崔莺莺对红娘不甚了解,怕红娘告诉老夫人,所以要装出许多假来。
B、红娘助人为乐,心地善良,对别人的危难同情而且帮助,在这折戏里也表现得十分充分。红娘之所以要帮助崔莺莺,不是单纯的丫鬟帮助小姐,而是她心中有正义感。老夫人食言赖婚,张生受委屈,红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来帮助人的。
第四本第三折:
第四本共四折,分别是酬简、拷艳(拷红)、哭宴(长亭送别)、惊梦。
A、《哭宴》这一折是《西厢记》中很有名的,特别是《正宫·端正好》一曲写得好。这里有个传说,说王实甫写这曲,用尽全力,写后扑地而死。这曲溶化了宋·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时间、季节。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在这季节分别的人的痛苦心情。一个“醉”字很好,即由“人泪”而“醉”,“醉”而红,显得很雅。有人评说:“如花间美人,铺叙婉转,深得骚人之体。
《董西厢》在这儿写道:“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一个“血”字写得好,写得本色、朴实。有人说王实甫不如董解元,有人说董解元不如王实甫,我看都写得好。
B、这折用多层次的写法来写崔莺莺思想感情,老夫人在与不在,她的思想是不同的;她的心情不单是离别之苦,而且有恐惧、担心、怀疑……等多种心情。
C、这折语言也好,是抒情性的语言。
谈谈《西厢记》总的一些问题:
主题思想:
主题是反封建。张生、崔莺莺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里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构成个剧矛盾冲突的两方。老夫人坚持父母包办、媒妁之言,而崔莺莺、张生坚持自由恋爱、自由结合,这就形成了尖锐对立,这一冲突就反映了反封建的精神;老夫人坚持门阀观念,三代不招白衣之士,而崔莺莺、张生不讲门第,这也形成了尖锐对立,这一冲突也反映了反封建的精神。
结尾问题:
《西厢记》的结尾,以张生考中状元来做女婿结束,是个大团圆。在老夫人一方来看,是胜利了;在崔莺莺、张生一方来看,也是胜利了。双方都要胜利,这是个妥协性的结尾,有损于作品前部分的反封建思想。田汉改写的京剧《西厢记》,让崔莺莺、张生出走结局,这就比较好。但王实甫所处的时代,不能这样。那么,怎样理解王实甫的结尾呢?王实甫说:“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就是他的思想。他的结尾用意也在于此。
人物形象:
张生、崔莺莺不讲了。
红娘是作品中写得好的人物,有正义感,能明确地判断谁是谁非,能支持正义,甚至不惜自己受委屈,而且很聪明,敢于与老夫人作面对面的斗争。作者对地位低下的红娘是赞美的,从此足见作者的思想性。
老夫人是封建家长。
艺术成就:
A、戏剧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基本冲突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构成的一条冲突线。另外还有崔莺莺、张生与红娘之间的冲突线。
B、多本戏。《西厢记》虽然是一本四折,但不同于其他戏。其他戏只有一本,《西厢记》共有五本之多。其多本的原因是:
a、内容复杂。
b、具有抒情性。
c、受南戏的影响。
C、不单是一人主唱了,有对唱、多人唱几种形式。
D、塑造了突出的形象。如崔莺莺、张生、红娘等。
E、融化古代诗词,提炼民间口语。
版本问题:
元代的《西厢记》,在元朝的版本找不到了。现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弘治本”他可能最接近原著。明人喜欢刻书、印书、批书,也喜欢改。越到后来,改的人越多,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清人金圣叹批改的《金批西厢》。
三、南戏(戏文):
(一)概况:
南戏又叫南曲戏文,简称戏文。明代祝允明说它“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代徐渭说它“始于南宋光宗朝。”由此可知,南戏是南宋时在永嘉(温州)一带兴盛起来的剧种,比元杂剧早。元统一后,北曲杂剧雄据剧坛,南曲戏文出现了一个较为衰微的过程。到元顺帝(元代最后一帝),南戏又兴盛起来。元末明初,南戏兴盛的标志是产生了高明的《琵琶记》和“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刘智远)、《拜月亭》(施惠)及《杀狗记》。
(二)作家作品:
高明的《琵琶记》:
1、戏剧梗概:
戏剧的故事内容是写蔡伯喈(即蔡邕、蔡文姬的父亲)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母亲病,三年未脱衣而卧,是十分孝顺的。在民间却传说他抛弃双亲、背妇弃义。为雷击死。高明则是“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把谴责蔡伯喈背亲弃妇改为全忠全孝。今天,我们不能把这戏只看作为蔡伯喈翻案,它有其成功的地方。
2、讲读书上选段《糟糠处厌》:
全剧为四十二齣,分上下两卷。这是第二十齣。
这齣戏是写赵五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任劳任怨侍养公婆的高贵品质。在唱词中,对蔡伯喈不回来,隐隐约约地有一些控诉。
这齣戏的中心思想,见书上题解。
3、全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思想特点:
A、赵五娘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这是肯定的。
B、造成赵五娘的悲剧,主要是“三不从”:蔡伯喈不愿赴考,父亲不从;蔡伯喈不愿做官,皇帝不从;蔡伯喈不愿再婚,牛相不从。这对揭露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艺术特点:
A、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的形象。赵五娘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其性格:勇于牺牲、勇于承受苦难,敢于克服困难,为畏艰险。这些不是一个“孝妇”所能概括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
B、全剧是悲剧性的,即是一部“苦戏”;但也有喜剧、闹剧的气氛。这本剧虽然以大团圆结尾,但悲剧气氛很浓,所以是悲剧。
4、南戏通例:
规模大,不是一本四折。一个剧本无固定的齣数,可长可短。
不是一人主唱。可对唱、接唱、合唱。
各种宫调可在同一齣中安排,不限于通押一韵,曲词一般由引子、过曲和尾声组成。
无楔子。第一齣戏由两首诗组成,由一个角色上场来念。前一首词是创作宗旨,后一首词是剧情大意。
角色。南戏分生、旦、外、净、末等角色。生相当于元杂剧的正末,即男主角;旦相当于元杂剧的正旦,即女主角;外是比较次要的男角色,“生之外又一生也”;净,可男可女,接近于丑的一种角色;末,相当于元杂剧中的副末。
四、传奇:
(一)概况:
1、概述:
传奇原是唐代裴铏(xíng)一本书的名称,书中有几篇文言短篇小说。后来,传奇从书名变为一种文体名称,即文言短篇小说。到了明、清,又把体例像南戏的戏曲叫传奇。因为好些戏文取材于传奇小说。
随着传奇创作的繁荣,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传奇中成就最高,名声最大的是汤显祖。
(二)作家作品:
1、汤显祖和“临川四梦”: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生于公元1550年,卒于公元1616年。记住他是临川人,他的四本戏叫“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早年的《紫箫记》系《紫钗记》的前身。
2、讲读《牡丹亭》中《惊梦》一节:
这齣戏用杜丽娘第一次见到春天的美来表现好的觉醒。这里有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
3、《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主题:
这本戏是一部复杂的戏,我们只讲了一齣。怎样来看这本戏呢?
首先,杜丽娘的处境比崔莺莺更严酷,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更严重。
其次,这剧中的梦境表现的是理想,梦与现实的矛盾,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三,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说明斗争的艰苦。从理来讲,死不能活;从情来讲,死可以复活。这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是理与情的斗争。所以这本戏,看起来是写男女的恋爱故事,实际上是写情与理的斗争。
艺术特点:
A、突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B、语言很有特色,富于抒情性。有的地方艳丽,有的地方朴实,而能得到统一。
五、散曲:
要把概念分清: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请按《指导书》的要求读一读,背一背就行了。
第三节 明代小说
一、概况:
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发展最迟、孕育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清代才达到高潮。其发展可分为两条线路:
1、由文人用文言进行创作的发展线路:
“小说”这一词,早已有之,但不是今天这种意义。
开初“小说”是指除经史子集之外的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有“笔记小说”的名称。这里“小说”是散文,是与文(韵文)相对的。这种小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志人,一种是志怪。《世说新语》就是志人的笔记小说,《搜神记》就是志怪的笔记小说。这就形成了一条由文人用文言进行创作的小说发展线路。
到唐代,人们用文言写了不少传奇,这是有意为之。唐代考试,除考写诗外,可写传奇,这叫行卷;下来怕忘了,把它记下来,叫温卷。到清代的《聊斋志异》是这种小说的高峰。
2、从“说话”(讲故事)发展下来的发展线路:
唐时,是把讲话人请到家里来讲,到了宋代就有勾栏、瓦舍,讲话人就集中在这里讲。这时的讲话分为几大类,即讲史、说经、铁骑、小说。讲史中又有专说三分、专说五代……开始,这些讲话人是师徒间口传心授,慢慢的便有人用文字记下来(叫话本),便于交流。话本出现,使小说发展有了第二条路线,其特点是通俗,篇幅也宏大。
开初,话本比较粗糙,有说有唱;后经文人删改,去掉了不必要的部分,把唱的地方也删去了,平铺直叙地讲故事,这就叫平话(注意:不是评书)。现在看到的平话,宋代的没有了,只有元代的,而且只有五本,其中一本是《全相三国志平话》,书页上面是图。下面是话。
到了明代,有些大作者,利用平话写出几部大作品,即《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长篇小说。从《金瓶梅》开始,才有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条发展线路用图表示如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明代小说,主要是在平话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小说。
二、作家作品:
(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10—约1385),名本,号海湖散人,山西太原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他是封建社会里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内容是公元184280年的历史,从汉末黄巾起义到三分归一统的晋朝。三国的历史是从220年开始的,与小说不统一,小说写的年代与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一致的。
2、成书过程及其版本:
三国统一后,晋代正史官陈寿的《三国志》写作离三国较近,一些事实真相还不够了解,一些资料还末发现,因此,他受材料的限制,魏史、吴史写得多、写得详;而蜀史写得少、写得略。到了东晋,再到南北朝的刘宋,三国的史料大量发现,裴松根据这些资料,给《三国志》作了注。“裴注”是很有价值的,不亚于“陈志”。
与此同时,三国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从李商隐的《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三国故事在隋唐时就开始流传。
到了宋代,通过艺人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值得注意,这里的三国故事,出现了“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搬上舞台。《宋史》及南宋姜白石的《观灯口号》等诗中,均有演出三国故事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有《三战吕布》、《赤壁鏖战》、《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这些剧本,也反映了“尊刘抑曹”的倾向。
此时,讲话出现了《三国志平话》,现存最早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上下两用人才栏,上栏为图,下栏为文。从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
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这些正史资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现在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本,有庸愚子(蒋大器)《序》,全书共二十四卷,每卷十节,共二百四十节;每节用七言单句标目,如“祭天地桃园结义”等。
万历后,刻印版本较多,其中李卓吾批本较著名。他把原来的二百四十节合并为一百二十回。
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对全书作了很大的修订后的刊本,是最有名的,世称《毛本三国演义》。
3、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
结构:
全书可分为12个段落:
第一段:(1—2回)全书的引子。
第二段:(3—14回)写董卓和他的党羽进入洛阳,烧杀抢掠,到他被消灭。
第三段:(15—33回)写曹操讨伐袁氏,统一北方。这段很重要,也写得很精彩。
第四段:(34—40回)写刘备到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第五段:(41—50回)写曹操南下,赤壁大战。这段写得精彩。
第六段:(51—57回)写刘备与孙权之间既联合又矛盾的关系。
第七段:(58—74回)写曹操进取汉中,刘备占领益州并与曹操争夺汉中。
第八段:(75—85回)写关羽被害,吴蜀绝交,刘备病死。
第九段:(86—104回)写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攻北伐,病死军中。
第十段:(105—115回)写姜维继续北伐。
第十一段:(116—118回)写晋兵攻蜀,蜀国灭亡。
第十二段:(119—120回)写晋兵灭吴,三分归统一。这段是尾声。
主题思想:
今年在成都开了《三国演义》学术会,对《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有八种归纳。
我们认为,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它提出了“明君”、“仁政”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这个思想是进步的。
第二、它通过战乱,反映了人民的痛苦遭遇。
另外,有两点要讲一下:
第一、关于“拥刘反曹”的问题:
五十年代,郭沫若提出了与曹操翻案这个历史问题。因为历史上的曹操,人们对他的印象已经淡漠了,人们心中只有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因此,有人说,要与曹操翻案,就必须打倒《三国演义》。在十年动乱中,特别是“批儒批孔”时,也有人贬低《三国演义》的价值,说它宣扬了“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
《三国演义》确实有“拥刘反曹”的思想,但是不是就是正统观念呢?我认为,应该看看历史。
东晋时,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就主张魏不是正统,蜀才是正统,这是从当时偏安江左的政治需要出发的。
北宋时,则认为魏才是正统,这也是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出发的。
到南宋,朱熹又认为蜀是正统,因为南宋又是偏安江南。
从这里可见,“拥刘反曹”并不是什么正统观念。
既然“拥刘反曹”并不是什么正统观念,那么,为什么把刘备写得那样好,把曹操写得那样坏呢?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说得好:“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通好尚”,就是适应人们的爱好和崇尚。《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就有“尊刘反曹”的倾向,所以小说也就有“尊刘反曹”的倾向,与作者无关。
第二、关于“义”的问题:
“义”就是结义。小说是用赞美的笔调来写“义”的。蜀国君臣间充满“义”的关系。有时为了宣扬“义”,甚至超出了政治的界限。如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刘备因关羽死而放弃联吴抗曹的主张,以致火烧连营八百里。“义”,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因此,有人
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就是讲“义”,这是不对的。
人物形象:
A、曹操:
小说中写得最好的是曹操,这个形象写活了。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虽然有些狡诈,却完全不同小说中有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奸诈,残忍的典型,他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不忠不义,在他身上集中了很多封建统治者恶劣的品质。作者对这一形象的鞭挞,体现了《三国演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成功就在这里,他并没有脸谱化。
B、刘备:
刘备是作为与曹操对衬而出现的人物。他的信条是“宁死也不负义”。他以信义取民心得天下。天时地利人和,吴占地利,蜀占人和。刘备象征明君、仁政。
C、诸葛亮:
诸葛亮是再一个生动形象。他忠诚,忠于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借东风写他有政治远见,其中封建迷信的描写,有损于这个形象。
4、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安排了事实与虚构的关系。
清朝学者章学诚说:“小说或者虚构,或者是真实。最讨厌的是《三国演义》,它七实三虚,弄得人心混乱。”这评论是错的,但他说“七实三虚”是对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恐怕就是虚实关系没有处理好。
②写人物很成功。但不是所有的,如鲁迅所说:“欲状诸葛之多智则近妖,欲表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虽然这样,人物的个性是极其鲜明的,有血有肉,没有脸谱化。
③写战争很成功。不仅写战争场面,而且写了战前的准备。其中最成功的是战争前、准备时的斗智。
④语言很有特色。半文半白;文,能表现人物性格,白,通俗易懂。两种文体用得好,能写得生动。
(二)施耐庵的《水浒》:
1、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宋江起义是真有其事的,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有一定的声势,官军不敌。其结局是没有资料可查的,因此就无定说:或说被招安,参加征方腊;或说被杀。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开始流传。罗烨《醉翁谈录》载的话本名目有:《石头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明宋江等人的故事成为说话内容,可惜失传。
同时,宋江等人的事迹,在文人笔下有记载。如龚开作有《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并序》。
到南宋末、元初,出现了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其中一些宋江等人的故事,如《杨志卖刀》等情节,已初具《水浒》规模。
在元时,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如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等。
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在上述基础上写成了《水浒传》。
《水浒》的作者说法很多。我们还是按传统的说法,是施耐庵作。
《水浒》的版本复杂,有简本、繁本之分。现存的有三种: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其中金圣叹删编的七十回本流传较广。
2、主题思想: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威势、力量,鞭挞了统治阶级。这是很可贵的。
它写出了起义的原因是“官逼民反”,写了起义队伍由小到大,建立根据地,打击官府,并没有歪曲农民起义,基本上正确地反映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关键在结局:历史上,农民起义都要失败了的,失败原因有三:一是打败,二是招安,三是被人篡夺了领导地位。《水浒》这部小说是写他们接受招安而失败。
小说《水浒》一方面写他们准备接受招安,同时另一方面也写他们反对招安,还写出了招安后他们的结局,这是一个悲剧。但是,小说也没有明确地反招安。在那样的时代,不可能有那样的思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小说写他们在胜利的形势下去接受招安是很不好的。
3、艺术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一大群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写人,总是把他们放在斗争的漩涡中来写,《水浒》则不同,他总是写出他们在长时间里的发展变化。
有细节的描写。
链条式的结构。
《三国演义》是辫状结构,几股交织在一起;《红楼梦》是网状结构,牵一点而动全局;《水浒》的结构不同,一环扣一环,既是有机的整体,又可独立成篇。这是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大经验,一大发展。
(《水浒传》之后还有《后水浒》、《荡寇志》、《续水浒传》等书。)
(三)吴承恩的《西游记》:
1、成书过程:
玄奘(zhuǎng)去天竺(印度)取经,历史上真有其事。他跋涉数万里,历时十七年,取经六百余部,他的活动,是有历史意义的壮举,理所当然受到人民的称赞,并作为故事,历代相传。
南宋说话中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十七节,讲说取经的故事。但其中心人物已由唐三藏变为美猴王。
元杂剧里有西游杂剧。
明朝嘉靖年间,由吴承恩写成《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神话发展的高峰。
2、结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结构:
1—9回是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大闹天空。
10回以后是第二部分,写孙悟空护唐僧取经所遇八十一难。
思想内容:
《西游记》的两部分是不统一的:大闹天空中,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于上天入地,是个造反者的形象;护唐僧后,却是唐僧的保护者。有人说,这是两个不同系统的民间故事的揉合。有他的道理。
其思想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
A、影射明代中叶的社会。鲁迅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事态。”可见它的象征是十分明显的。
B、歌颂了孙悟空,毫不保留地赞美斗争精神和英雄主义。
人物形象:
A、孙悟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最生动。他破石而出,无兄无弟、无姐无妹、无父无母、无牵无挂,反抗精神特别强,要求自由,是反抗者,是绝对自由的形象。然而,它逃不出如来的手心,成了唐僧的徒弟,后来,他就成了锄强务尽的英雄,这时,他对神佛还保留着一点反抗的思想。
B、唐僧:
唐僧是迂腐的儒士和虔诚的佛教信徒,“慈善”、“仁爱”是他的信条。
C、猪八戒:
猪八戒眼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争功,搞小动作;但能干重活、肮活,任劳任怨,不奸诈,憨厚。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意识。
3、艺术成就:
最突出的是浪漫主义。想象奇特,夸张巧妙。
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性格很巧妙地结合起来。
情节极其复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四)笑笑生的《金瓶梅》:
《金瓶梅》是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到现在为止,还不知其真实姓名。人们现在有十二种说法,尚无定论。
小说的内容是从《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去的。“金”是潘金莲,“瓶”是李瓶,“梅”是春梅。她们是西门庆的两个妾、一个婢女。
就其思想而言,是暴露明代社会的黑暗,是暴露文学,是人情
小说。
它对后来的《红楼梦》有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它只有充分的暴露,而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并有大量的淫秽的描写,这就影响了它的流传。
它在流传中有很多版本:《金瓶梅词话》,接近原著;《金瓶梅洁本》,删了一些淫秽部分。
(五)明代的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代的短篇小说可分为两用人才类:一类是话本小说,另一类是拟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有:《清平山堂话本》,是宋元以来讲话中讲的小说的话本集。
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共120篇,有三分之一是宋元传来的话本,有三分之二是拟话本。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集大成之作。冯梦龙除写小说外还写戏剧、词曲。
另外,拟话本小说还有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它主要是明代文人的拟话本,与“三言”不同。
“三言二拍”代表了古代短篇小说。后来出现了一本《今古奇观》,它是“三言二拍”的选本,流传较广。
原定面授篇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间关系,就不讲了。
小结: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这三部书的成书过程、基本知识、基本倾向应了解。要读,如果忙,也要读一部分,掌握一些。
第七编  清代文学
第一节 清代诗文
一、引子: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族(即满州满族)统治者努儿哈赤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努儿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极认为,“大金”会引起汉人的回忆,对女真加重不满情绪,不利于他们民族的发展,所以改国号为“清”。其时并未统一全国。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这是李自成入京的一年,也是明朝灭亡的一年,亦是清军入关的,统一中国的一年。清代文学也从这一年开始。
二、清代诗文:
(一)诗:
清代的诗主要是自己学。自学中注意:
1、清初诗人吴伟业、顾炎武、吴嘉纪的诗,主要思想是“反清复明”。
2、屈大均是一个转折,从屈大均以后的诗,表现了“反清复明”不能实现的灰心。
3、从王世祯以后,则是另一种情调。
(二)文:
1、侯方域的《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讲读:(略)
写作特点:
又含蓄又义正词严。格调的含蓄的,意义是十分严肃的。
有很深刻的议论,也有事实的叙述,夹叙夹议。
⑶主题思想:
揭露了阮光禄,揭露了南明王朝的昏暗,说明了南明王朝很快崩溃的原因。
2、唐甄的《室语》:
讲读:(略)
⑵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说凡帝王皆贼也,凡帝王都是杀人、抢人的。是提出对帝王的批判。它的局限是:只要君主不失本心,则可以为尧舜。
艺术特点:
议论的问题是严肃的,文章是活泼的,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整个文章组织 对话。
(三)小结:
读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的文章要注意:在我国历史上,思想和哲学活跃有三个时期,即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明清之际,所以他们的文章能对封建制度、甚至君王提出大胆的批判。以上是清朝前期的作家作品。
整个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他们主张“义法”,“‘义’即《易经》这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经》这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方苞还主张文要有益于教化,以后姚鼐又有所发展。
神韵派王世桢论诗,推崇盛唐,以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的诗论也很有影响。
第二节 清代戏曲
一、概况:
元末明初,南戏兴起,分为四大腔,即海盐腔、余姚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苏州)。后来在明代,弋阳腔、昆山腔逐渐发展。弋阳腔粗犷;昆山腔高雅,为文人喜欢。于是,明代文人就用昆山腔来写剧本。明清传奇都是用昆山腔来写的。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中叶,是昆山腔最兴盛的时期。这段时间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从明代嘉靖到明代崇祯为前期,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代表。
(二)从明代崇祯到清代乾隆为后期,后期又分为三个阶段:
1、从崇祯到康熙二十年为第一阶段,以李玉的《清忠谱》和“一人永占”为代表。(“一”《一捧雪》、“人”《人兽关》、“永”《永团圆》、“占”《占花魁》)另外还有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对戏曲的论述,如《李笠翁曲话》。
2、从康熙二十年到乾隆初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3、从乾隆初年到乾隆中叶为第三阶段,代表作家是蒋士铨。
乾隆中叶后,昆山腔传奇起向宫廷,歌功颂德而起向衰弱。
二、作家作品:
(一)洪昇和《长生殿》:
1、生平和思想:
1645年,洪昇出生在官僚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为后母所逐,流寓京师,为国子监生。
四十三岁时写成《长生殿》,当时“朱门绮席,酒舍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四十五岁时,于宅中演《长生殿》,都要下名士往观者众。时值懿皇后(佟氏)丧期,被人劾,系刑部狱。据说《长生殿》中把安禄山说为胡儿,康熙看后很不满,这可能是获罪的原因。后被革职还乡,生活潦倒。
康熙四十三年,洪昇六十岁,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在江宁邀集名流盛会,演出《长生殿》达三昼夜,洪昇居上座。自江宁返,酒后登舟,坠水死。
2、成书过程:
《长生殿》所写李隆基、杨玉环故事,流传甚广,历代文人皆有作品写此故事。唐人白居易有《长恨歌》、陈鸿有《长恨歌传》,元人白仁甫有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人吴世美有传奇《惊鸿记》。
在写成《长生殿》之前,洪昇写过《沉香亭》,主要写李白到长安去的故事。后来改为以李、杨为主要人物的《舞霓裳》,这是《长生殿》的前身。
3、讲读《惊变》和《骂贼》:
1《惊变》:
《惊变》是第二十四齣,写安禄山起事。
下一齣二十五齣《埋玉》,写到四川路上无法,只得杀死贵妃。
《惊变》在艺术节上用突转手法。
《骂贼》:
《骂贼》是第二十八齣,写雷海青骂安禄山。
前面二十六齣《献饭》,写唐王李隆基人困马乏时,一个老农献饭,对唐王进行说服教育。
二十七齣《冥追》,写杨玉环的魂追到四川。
《骂贼》短短一齣戏写了三种人物,作者对三种人态度鲜明:对安禄山进行鞭挞、控诉,对四个伪官(变节者)进行讽刺、嘲弄,对乐工雷海青竭力赞美、歌颂。这和整个戏是一致的:对下层人歌颂。
4、全剧的中心思想:
这剧的中心思想其说不一。我们认为:
它不是历史剧,它是根据传说来写,与历史记载不同,所以它写的不是历史,而是爱情故事。因此,爱情是这部戏的主题。作者写的是他的理想的爱情。
这爱情故事的背景是安史之乱,是有所寄托的:国家为什么由治而乱,由盛到衰,主要是帝王沉沦酒色,不理朝政而带来的。因此,他寄托了对明王朝衰败的感慨。
从说安禄山是个胡儿来看,这里有个民族意识的流露问题。
广泛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在战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
以上这些都是进步的。
5、人物形象:
杨贵妃:
主人公杨玉环,是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作者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写他邀宠,在宫廷中争恩擅宠,是个宠妃;但又写她一切是正当的、自卫的,国家衰亡之责不在她,她无罪。虽写她无罪,却又写她经过忏悔才进入天界。忏悔,说明她有罪;进入天界,则说明她无罪。这个人物写得很复杂。
唐明皇:
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李隆基。他对杨玉环有爱情是坚贞的,作者对他是歌颂、赞美的;但对他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是批判的;对他逃蜀归来后的遭遇是同情的,由于同情过多,影响了作品的批判性。
其他:
此外,作品还塑造了乐工雷海青、李龟年,军事首领郭子仪等爱国者形象,对他们是歌颂的。写他们同情人民,对统治阶级有所批判。
6、艺术特点:
第一,以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衰,构思巧妙。
第二,写实与幻想的手法相结合。
第三,词曲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6、强调:
《长生殿》要掌握两齣戏和刚才介绍的几个方面。
(二)孔尚任和《桃花扇》:
1、生平:
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
青年时代读书曲阜,考订古代乐律,博采遗闻。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途经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到御前讲经,受康熙称赞,被任为国子监博士。后曾奉命去淮阳疏浚黄河海口。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桃花扇》脱稿,“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
次年升为黄钟师,不过二月,突以“疑案”罢官。据《明史案》载,可能是《桃花扇》写作上出了错。当时的文字狱也多,而《桃花扇》的内容在当时当杀头的,由于是孔子后代,所以没杀头,只罢官。
罢官后,偶有游历,七十一岁卒。
2、讲读《却奁》和《余韵》:
《却奁》:
《却奁》是第七齣。
第五齣是访翠,写访歌女,找到李香君。
第六齣是眠香,写阮大铖出费,使侯方域与李香君第一次同居,但他不知。
这齣,第七齣,写李香君坚决拒绝权奸阮大铖为收买侯方域而送给她的妆奁。
《余韵》:
《余韵》是《桃花扇》的尾声,主要是强调《桃花扇》的主题思想。
3、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桃花扇》全剧四十四齣,主题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写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感慨,让人们知道:三百年大明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歇于何地?”
人物形象:
李香君:
李香君是写得最成功的中心人物,她热爱国家、民族,蔑视和反抗权奸;她忠于爱情。
侯方域:
侯方域忠于爱情,有正义感。但政治上动摇。
4、艺术特色:
第一,它是传奇中一部成功的历史剧,它与《长生殿》不同。《长生殿》是根据传说写的,《桃花扇》是根据《南朝新事》敷衍的。但它还是有加工,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创作。如结尾,历史的侯方域是投靠了清朝,而戏剧的结尾写他出家修道,这就是艺术加工。
第二,人物性格复杂而深刻。
第三,结构极其严谨。全剧以老赞礼贯穿始终,结尾摆脱了大团圆的俗套,耐人寻味。
第三节 清代小说
一、概况:
唐宋以来的文言笔记小说和通俗长篇小说发展到清代,都达到了高峰。前者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后者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为代表。
二、作家作品:
(一)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1、生平和著作:
蒲松龄出生于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受儒学教育,十九岁考取秀才。以后,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游幕江南,机会接触社会生活,看到不平。次年,三十二岁,辞幕返里。此后,一直在家乡毕际有副部尚书的儿子家坐馆授徒,生活比较贫困。七十一岁辞馆家居,晚境凄苦。七十六岁卒。
蒲松龄著述很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散文、俚曲(用民间流传的歌曲来唱民间流传的故事)、戏剧、杂著等。其中杂著要提一提,它不是鸿篇巨制,如《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振内外篇》等,适应百姓需要。有人说《醒世姻缘传》也是他作的,但证据不确凿。
2、《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
作者在《聊斋自志》中有两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意图。他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苏东坡被贬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从这里可以看出,《聊斋志异》是一部搜集民间故事而写成的书。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南北朝刘义庆写的);浮白载笔(饮酒后提笔),仅成孤愤之书(韩非子写的)。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从这里可以看出,《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写鬼神,而是有所寄托的。
余集为《聊斋志异》写的《序》说:“那些鬼怪穿着人的衣服,说人的话,看起来真是人,问其内心的东西,是鬼域不能相比的。”
3、主题思想:
主题及怎样表现主题,书上有几点,自己去看。
这题比较大,不一定考,但也说不定。
4、讲读《席方平》:
原定讲两篇,为了突出重点只讲一篇。这一篇也要求自学,一定要了解。
《席方平》是通过对阴间的揭露来揭露当时的社会。注意几点:
写了阴间城隍、郡司、冥府的情况,一层层地写出制造冤狱的经过。
写席方平到阴间告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进行反抗。他的反抗方法是变化的:开始直来直去,后来懂得策略,凭借力量,请二郎神来制服对方,达到复仇雪恨的目的。
判词占全篇的三分之一,重要。它不仅是对席方平案件的宣判,反映阴间的不平;而且是对人间的不平,对乡绅鱼肉人民的罪行的宣判。
(二)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1、生平和著作:
作者的生平和著作,《文学史》上都写得很清楚。这里只提示两点:
吴敬梓的家族:
吴敬梓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家族是几代人考上进士,几代人做官,是全椒县的大族,“五十年来,家门鼎盛。”
吴敬梓生平可分为两个时期:
三十三岁前为前期:
从小在家读书,熔经铸史。
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族中矛盾尖锐,诸父异爨(cuàn),家庭衰败,应举考试不第。
二十九岁考试,主考官在他的卷子上写道:“文章大好人大怪。”不久他妻子也死了。
三十三岁后为后期:
三十三岁迁居南京,以卖文为生,“囊内无一文,腹中干雷鸣。”生活十分困难,冬日环城夜行以取暖。五十四岁,贫病交加,死于扬州。
2、明清时科举制的基本情况:
没经过州县考试的、没有进学的叫童生。当时有“七十老童生”之说。
通过了州县考试的叫生员,或叫庠(xiáng)生,通俗的称呼中秀才。秀才就可以进学,或叫入泮(pàn)。
到省会去考试叫乡试,或叫大比、秋围。乡试有初试、二试、三试。考上了的叫举人,也叫孝廉,可称老爷了。
下一届的考试叫会试,也叫春围(因在二月间考),要到京城去考。参加考试的人住的旅馆叫会馆。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上的人叫贡士。
贡士参加的考试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一般皇帝并未主考;如果皇帝主考,参考人必须跪着答卷。考中的叫进士。
进士分三等:
一甲叫进士及第:只取三人,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叫进士出身:人数多少不定。
三甲中同进士出身:多少也不定。
《儒林外史》上涉及的地方多,补充一下:
生员本是从没进学的童生中考取的,但这些童生不一定都能考上,因此,明清规定:各地可选一指品学兼优的人(不经过考试)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批人就叫监生。明清制度腐朽,好些选出的人并没有到国子监去读书,就取得了那样的相当于生员的地位。另外,可以花钱买这样的地位,买到达样地位的人叫捐生。
明清还有一条规定:可以从童生中选出些人申报贡献的朝廷安排做一些官,这批人叫贡生。这些人也往往选出后并未申报做官,只是有相当于生员的地位而已。在贡生中又分:
年贡:按规定,每年、每几年或每十年选贡的叫年贡。
恩贡:在皇帝结婚、做寿、封太子等时选出贡的叫恩贡。
拔贡:在皇帝特别需要人时选贡的叫拔贡。
3、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是以自己的见闻为依据,剖析、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的腐败。假借写明代,实则写清代。用的手法是讽刺。
它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首先,写很多人在科举的毒害下变态的心理,来批判科举制度。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等,都是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心理变态的。
第二,写科举出身的官吏和劣绅的残暴,来批判科举制度。如汤知县、严监生残暴不仁、干尽坏事。
第三,写一些故作风雅而灵魂肮脏的“高人”、“名士”,来批判科举制度。如娄氏兄弟、景兰江等。
第四,作品还抨击了理学的虚伪和残忍。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就是典型的封建学家。
4 、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突出的特色就是讽刺。鲁迅对此评价很高,他说:从此以后,“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其讽刺的特点是“蹙而能谐,婉而能讽”。具体手法是:
第一,把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提炼和概括,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典型,使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达到高度的统一,人物形象令人可怜而又可笑。鲁迅的《孔乙己》就继承人这一点。
第二,描写人物时,不作主观的说明,而以客观冷静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即用白描来写,不象有意讽刺,而实际有强烈的讽刺效果。文字委婉而有讽刺性。
第三,大量地写出人物自己的言论与行动的矛盾、心理与行动的矛盾,使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如说得好,行动却很丑恶等。
第四,对不同的讽刺对象采用不同的态度:有的是无情地讽刺,以鞭挞其丑恶;有的虽为讽刺,亦有怜悯和同情。
《儒林外史》的结构与其它长篇小说不同。即“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它没有贯串始终的人物线索或情节线索,实际上是一个个短篇连接在一起。这是长篇小说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好的说它既连贯,又有阶段性;说不好的说它散漫。好坏且不论,我看是难于掌握,不是吴承恩的大手笔,是很难写好的。
《儒林外史》的语言很有特色。用白描的语言,简练生动,富于形象性,表现力很强。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人物对话语言写得好;表现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写得好。
(三)曹雪芹和《红楼梦》: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们的国宝。在国内对《红楼梦》的研究很广泛,在外围也引起了重视。“红学”可与“沙学”相提。
《红楼梦》一出现,争论就开始了。所谓“红学”,就是研究这部著作。现在,已研究出一些固定的内容了。下面,我们讲一些涉及的方面。
2、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作者的生平自己看书,要讲一点,就是对作者出生的家庭要有正确的看法:
曹家并不是什么公侯之家,而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它是随清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曹家属于清帝内务府的,它与清室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曹家跟着清统治者入关,是皇家家奴,从“包衣下贱”到“从龙旧勋”,呼吸通帝座。
曹寅的父亲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的奶妈。曹寅是与康熙一起长大、一奶喂大的,所以关系尤为特殊。
曹家三代四人:曹玺、曹寅、曹颙()、曹頫(tiào)世袭江宁织造。“织造”这官,主要是管理为皇家织造的事。曹家的织造不同,表面是为皇家织造,实际是作皇帝的耳目。从曹寅给康熙的奏折内容可知。其奏折内容除织造外,还有发地的民风、民俗、民情、天气等。别人的奏折是一层一层地转交,而他的奏折可以直呈康熙。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都住在他家中。
曹寅时代,是曹家兴盛的顶峰。曹寅工诗词,喜刻书。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曹家有浓厚的文学气氛。
雍正时,曹頫因事株连,家产抄没,乾隆年间,曹家又一次遭到祸变,就彻底败落。
曹雪芹的生卒年,无确凿材料。
3、《红楼梦》的版本:
们讲点基本的问题,但必须掌握。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种体系:一是抄本体系,二是印本体系。
印本出现后,人们就不知道抄本了。1927年,胡适发现了1754年的“甲戌本”后,人们才陆续发现有十六种抄本。“甲戌本”被胡适带到了台湾。据说还有“莫斯科本”,这个本子除台湾有人看到过外,中国还没有人支看过。从发现的抄本来看,大多不全。保留得多的是1760年的“庚辰本”,有八十回,还有不少批语。批语中有一个签名叫脂砚斋,所以我们把这个抄本叫“脂评本”或“脂本”。由于脂砚斋是与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的,所以脂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791年,高鹗、程伟元宣称找到了后四十回的稿子,加上原来的八十回,用活板印出,我们把它叫“程甲本”。1792年又印了一次,叫“程乙本”。
胡适发现手抄本之后,找出后四十回是假的。这是“新红学”的最大成就。这个结论在今天是有价值的,是站得住脚的。拿“程甲本”、“程乙本”与抄本对照,不但增加了四十回,前后人物走样,而且对前八十回也有大的改动。
“程甲本”、“程乙本”之后又有不少的印本,这些印本中有不同的批语:有的说《红楼梦》是讲佛学的,有的说《红楼梦》是讲中庸的,有的说它是淫秽之书。
4、主题思想:
有人说《红楼梦》表现的是“色空”观念。原因是第一回就讲了,这是虚无的事。这是不对的。首先,我们应了解,什么是“色空”?“空”是佛家认识世界的本体;“色”是佛家看到一切事物的幻象。在佛家看来,“情”是一种妄念。这种“色空”是错误的。《红楼梦》有这样的观点,这是它存在的缺点,而不是主题。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情场忏悔录,是曹雪芹的自传。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我们也不否认,《红楼梦》反映了曹雪芹的家庭和他自身的一些经历。
那么,怎样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呢?我们认为,应根据作品的内容来看。
《红楼梦》以贾府的盛衰演变过程为主线,以宝玉、黛玉的爱情为核心,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
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是通过贾府由盛到衰来体现的。贾府由盛到衰是不可挽救的。作品这个方面写得好,它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的:
写贾府后继无人。
唯一能继承贾家事业的人是贾珠,作品第四回就写他死了;另外,贾珍不行,只知声色狗马;宝玉也不行。在妇女中也无一个可继承的:王熙凤忙忙碌碌,只是维持现状;探春倒可以,但又是庶出。
写贾府道德沦丧。
封建的道德对于贾府每一个人的束缚力松弛,贾府一个个男盗女娼,只是表面上装正经。贾政就在于假正,他身边的赵姨娘就是一个心思狠毒的人;王夫人表面是一个慈善家,而她杀死府中几个人,如晴雯、金钏;王熙凤也公开宣称“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就没有人相信那伪善的一套了。
写贾府上上下下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
上面的主子们有矛盾,主子与下面的奴仆也有矛盾。如邢夫人与王夫人等的矛盾非常复杂。
写贾府经济枯竭。
开始贾府用银如淌水,后来就没有钱用了。如七十一回,贾母的生日,按她的地位,八十大寿应该大庆一下,却拿不出钱来。又如王熙凤病了要用人参,没钱去买,家里到处也找不到,最后在贾母处找到一包指头粗细的陈年不用的人参。另外,在农村收租的几个场面,也说明贾府经济衰败。
贾府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衰败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败落的趋势。小说不单是揭露,而且写了依稀可见的光明。写了封建叛逆者崭新的思想,这是以前的作品所没有的。
5、人物形象:
贾宝玉:
宝玉既是个宠儿,又是个囚徒。只有他一个人才能住在大观园里,不去读书,不去参加迎送一类的事,可见他得宠;因为衔玉而生,贾母等特别宠爱,所以他没有自由:没有读书的自由,没有行动的自由,没有婚姻的自由。这些是导致他产生一系列叛逆性格的条件。
他的叛逆性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对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仕途经济彻底否定。
他对贾雨村的为人不以为然,对宝钗、史湘云的劝解毫不理会,他认为仕途经济的路是一条肮脏的路。
他有明显的平等观念。
封建社会的支柱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在宝玉的思想上,没有严格的主仆观念。他心甘情愿地给丫环充役,他没有丫环低人一等的思想,丫环中只要聪明能干的,在他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晴雯。
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他说:男子是泥做的,女子是水做的。南宋时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打那以后,就没人说起。曹雪芹把它用在宝玉身上,表现了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突出性格。
他追求自由,特别是自由的恋爱和婚姻。
他深感不自由的痛苦,这本身就是对自由的追求;他声称和林黛玉志同道合,就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
他反对世俗积习。
他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与众不同:别人认为了不起的事,如皇帝的恩典,元妃省亲,往返贺吊等,他却认为是小事,一钱不价值,置之不理;别人认为是小事,不价值一钱的事,如丫环说黛玉要走等,他却认为是了不起的事,发痴发狂。只要仔细阅读,凡有宝玉在的地方,他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林黛玉:
黛玉是个借人篱下的孤女。她多愁善感,春花秋月都会使她感伤。有点小性儿,就是容易生气,对别人损着她的事,问要有点报复。这点小性儿,实际上是自尊自卫的表现。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她不这样不行。
如送宫花一事:接宫花之前,她想知道自己的地位,问:“这宫花是单给我的吗?”当她知道所有的姑娘都要有了后,说:“要不是她们挑剩,也不会给我送来的。”
又如一次看戏时,王熙凤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林黛玉回去时,同宝玉大闹了一场。
这些小性儿,我们不能小看,这是自卫的表现。封建社会,妇女是不允许自卫的。班昭《女诫》说:“苟不甘自卑而欲自尊,不服于弱而欲自强,则狂义而非正矣。”
黛玉不光自尊自卫,而且还有改进的表现。如一次,花袭人在哭,林黛玉过去说:“嫂子别哭。”又如她说宝钗:“宝姐姐对别的东西记忆还是一般,就是说在人带的东西上特别用心。”
总之,黛玉很自尊,但也尊重别人;很多疑,但也相信别人。很刻薄,但也很宽厚;很坚强,但也很脆弱。如她对身边的丫环紫鹃很尊重,很宽厚;对宝钗相信等。
宝、黛的爱情,不是郎才女貌,不是一见钟情,不是门当户对,不是奇遇良缘,也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志同道合的感情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他高出于《西厢记》之处。
顺便再讲两个人物:
薛宝钗:
对这个形象,研究得少。有人说这是“丰满的形象,贫困的批判”。
宝钗在贾家是贵客,她很有教养、很聪明的人。她爱宝玉,但不直说,只是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因而得到贾府上下人的喜爱,她并不是有意在破坏什么。由于她按封建道德去做,所以她的特点就有些虚伪、伪善。这是因为封建道德的本身就是虚伪、伪善的。
如有一次她教训黛玉,说把《西厢记》里的句子写进诗里不对,说人家看坏书;那么,她不看过,怎么知道是《西厢记》里的句子呢?黛玉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无言以对。
再如金钏跳井死后,王夫人在哭,宝钗去劝王夫人时说:“她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脚下掉下去的……”不尽人情。
她对宝玉并非没有感情,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宝玉学一些应酬事务,讲一些仕途经济,这样,宝玉就说她是“国贼禄蠹”之流。她虽然与宝玉结了婚,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却成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王熙凤:
王熙凤的性格是阴险、恶毒、贪婪。她的全部活动的中心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私欲:除权势之外,就是金钱。王熙凤不是守财奴,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攫取金钱。封建道德观念,对她无束缚力。她的刹手戏就是取得贾母的依赖,这不是封建的孝道,而是取得贾家的权势。她的手段很多,如:用奴婢的俸禄去放高利贷,设计陷害尤二姐,从贾珍处敲了一笔银子等。
6、艺术成就:
何其芳说,《红楼梦》总的特点是“天然浑成”。意思就是说它象生活本身那样,没有编造、斧凿之痕,很自然,很丰满。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
精巧自然的结构安排:
全书分五个段落:
一至五回为第一段,预示人物的命运。
六至十八回为第二段,写贾府地位显贵。
十九至五十四回为第三段,写贾府表面豪华富贵。
五十五至七十八回为第四段,写贾府表面也无法维持。
七十九至一百二十回为第五段,写贾府的破灭,结局。
五十五回前是前半部,五十五回后是后半部,每半部有一个高潮。前半部的高潮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后半部的高潮是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
这个结构比起《三国演义》来,更宏伟、更缜密、更完整。结构内部百面贯通,筋络相连、纵横交错。是网状结构。
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主要是写家庭生活,不可能有那么多政治、军事的大事来写,它成功的是生活细节的描写。当然,也写了一些重大的剧烈的事件。
如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就是重大事件,它是用戏剧的手法来写的。小说把宝玉挨打的几个原因,密锣紧鼓地集中在贾政的外书房;宝玉要给里面的人报信,正遇聋子,忙里偷闲;贾母出场,达到高潮:贾政从一个严正地教育儿子的父亲一下变为了不肖之子。这些都是戏剧的手法。
又如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写法又不同。先写傻大姐拾得绣春图的香囊交给邢夫人,又穿插了一些其它情节,才写抄检大观园。抄检不是集中在一全地方写,而是写了地方,这各地方不相同,象今天电影里的分镜头。如晴雯“豁琅”一声把箱子里的东西倒在地上以表示反抗。探春命丫环兼烛开门而待,表示无所畏惧;探春不准查丫环的,说要查查她的;探春把箱子拿出来,又没人敢查,探春还要他们表态:“查过了没有?”有个王善宝家的开玩笑,把探春的衣襟掀揿,说“查过了,不但箱子查过,身上也查过了。” 探春劈脸就给她一个耳光,而且大骂起来。惜春则害怕。这些情节,跌宕多姿。
再如,《红楼梦》中写了贾府无数次宴饮,本来很容易写得平庸、重复。但作者却能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特点:如宝钗的生日,富贵高雅,费用由老太太一人承担;凤姐的生日,虽说为盛,但已经有明显的转折,费用由丫环们出分子;宝玉的生日,“后手不接”;贾母的生日,不仅经济紧迫,而且主奴之间、主子之间的矛盾已剑拔弩张了。这些事件,跌宕多姿,反映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描绘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其中不少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刘姥姥等,成了不朽的典型。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的:
人物一出场,就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如第三回,黛玉一到,就有很多人出场:
王熙凤人未到,声音就到了。到了之后,就称赞黛玉,接着说:“看林妹妹的气派,不象是老祖宗的外孙女,简直是嫡孙女儿。”借赞美黛玉来赞美老祖宗,取得老祖宗的信任。贾母说要衣料给黛玉做衣服,王熙凤马上就说:“我想到了,已经拿出来。”王夫人知道底细,“点了点头”。脂砚斋批道:“深取。”一开始就把王熙凤的种种性格表现出来了。宝玉出场,见了黛玉就问:“你没有玉?”当黛玉说没有时,取下自己的玉就要砸碎,一开始就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
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对立中去描写。
如二十几岁的王熙凤,掌握贾家权柄。她的性格,就是在尖锐的对立中表现出来的。
用对比方法来写。
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吃饭时说:“老牛、老牛,吃起草来不抬头。”满座大笑,每人的笑姿都写了,独没写宝钗,是写漏了吗,不是。四十二回因黛玉的笑话,宝钗笑了。把她的笑放在后面写主要是通过对比,突出她端庄的性格。
用多次重复的手法来写。
如写宝玉反对仕途经济,在作品中出现过多次。
用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如写潇湘馆的房子、环境、竹林,就是从侧面写黛玉的性格;写探春的大屋子、大笔、大砚、大条幅,主要是侧面突出探春具有男子式的大气度。
通过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密秘。
这即心灵辩证法:用一两个动作,一两句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死了我做和尚”,一句话表现了宝玉的心理。又如黛玉伸出手指戳了宝玉的额头一下,说:“你这……”一个动作加上半句话,就表现了黛玉的复杂心理。
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的语言最成熟、最优美,达到了炉火纯真的境界。其特点是雅致、通俗,人物的性格都在人物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行文中字句锤炼自然,如行云流水,巧妙地构成情趣。如写黛玉说宝玉戴斗笠披簑衣象渔婆一段,如行云流水,自然,有情趣。

斗室斋 沙河驿丁 姚文长

0

主题

3122

帖子

3123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123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10-1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0-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帮顶 嘿嘿

0

主题

3965

帖子

3999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99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5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0-2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更健康

0

主题

3631

帖子

3654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654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6-17
最后登录
2022-6-17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0-28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