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若娴 于 2016-12-1 20:26 编辑
安 静
闭目,心里默念“安静”这个词,看看脑海里会出现什么。 试了一试,眼前渐浮现出一个场景——在一条长长的走廊里,两边粉白色的墙上,间隔贴着斗大的牌子,上书“安静”二字。这里是医院,提示我们保持安静,为的是让病人远离喧闹,得到静养。 接着,场景转换,耳边响起一个声音——“请大家安静下来,准备上课!”这是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提醒学生,停止喧闹,准备学习。 接着,耳边又出现——“大家安静了,现在开始开会!”这是领导发表重要讲话的前奏。 想来,安静的作用是让人安定和平静,以便进入适宜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专注状态或者是进入自己无杂念思考的意识天地。 《管子•内业》讲:“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礼记》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讲:“仁者静。”大约可说,“安静”当是人应持有的一种良好精神状态。 可是,现实中我们却难得“安静”或者丢失了“安静”。 世事扰攘,我们被外物左右,哪里才能寻到一个安静的去处? 这个问题无数人问过,最终的答案是——世间并无安静去处! 想来也是,静由心生,心不能静,便是与世隔绝,也是徒劳。或可说:内心安静才无处不是安静去处。 然而,内心何以能安静? 有一个或可接受的简单答案——当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内心便能安静下来。 看上去这像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解答和不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案,但详加分析,它其实是可行的,且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心理学家马斯洛深入研究人类需求,得出一个多数人公认的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便是人本主义科学中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照五种需求,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和缺失,便能找到内心不能安静的症结所在,然后有的放矢尽量加以解决,安静便能回归于心。 生理需求大抵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 安全需求大抵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情感和归属(社交)需求大抵包括:友情、爱情。 尊重需求大抵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大抵包括: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看过以上需求,是不是对自己无法安静的原因大抵有了眉目呢? 那么—— 我们为什么要寻求内心安静? 这实在与人生的幸福密切相关。几乎可以说,内心安静就是获取人生幸福的密码。 当我们内心安静,幸福就在生活中。想想可以安静地睡觉,安心地吃饭,安闲地看书,安适地闲聊,安然地憧憬……多好! 当我们内心安静,幸福就在家庭里。一家人共处的时光,安静地围坐一起,听老人讲粮票的故事,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听他(她)读一篇感人的文章……多好! 当我们内心安静,幸福就在旅行中。与真心相待朋友一起去旅行,安逸地融入大自然怀抱,泛舟湖上,垂钓溪边,登顶临风,嬉戏山间……多好! 当我们内心安静,幸福就在岗位上。心平气和地专注于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落实任务,哪怕是在扫地的岗位,也必然能扫出一大片清白……多好! 幸福应是每个人终生的唯一的追求。谁不愿意一生幸福呢?所以请记住时常保持内心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