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5|回复: 3

[散文] “石磨”与“风车”

[复制链接]

26

主题

51

帖子

1951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395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09-6-2
最后登录
2018-6-22
在线时间
43 小时
听众
8
收听
1
发表于 2017-9-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眼烟云 于 2017-9-12 15:48 编辑

“石磨”与“风车”
     落木潇潇

  
  夏日,回老家陪年迈父母,无意间发现我家竞还有“石磨”和“风车”两样“古董”。说其“古”,是说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这两样东西起源的时间早,在老家使用和存放的时间较长,而并非考古或文物意义上的“古董”,但确是老家现存的稀罕之物。
  至于石磨产生于何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姑且大胆推测,应起源新石器时期,是人类生产和文明的重大创造。石磨的基本构造分上下两扇,上扇俗称“磨儿子”、“磨儿橔”、“磨仔”等。有粮食注入的扇形入口和与之相连的圆洞及梭巢与下扇相接,磨面正中凿约十公分深浅圆洞与下扇磨桩相套,使其无论如何旋转都不能与下扇的磨磐相离。侧凿一方形洞口,插入木柄,用以推动上扇磨石旋转。下扇中间部分为磨磐,磨磐四周为凹形磨槽,磨槽外沿为凸形磨沿,磨槽和磨沿还凿有伸出约二十余公分的“嘴”形磨嘴,方便接放磨碎的干湿或浆汁类粮食。这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由一整石凿就而成,统称“磨磐”。“磨磐”安放在坚实的木架或石架上,决不能有丝毫摆动,人们常说的“安如磐石”,恐怕就是这个意思。“磨磐”正中间凿一圆形石洞,用坚硬木柱插入固定为“磨心”与上扇相连,扇面之间上扇的齿形走向为顺时针,而下扇的齿形走向则为反时针。这样,两扇圆圆的磨石,紧紧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绝美的,天覆地载的阴阳相合造型,如同尘世间的男女在人类演进的时空中悠悠地旋转。
  石磨依其动力的来源,可分为用人推着转的传统家庭石磨,这种石磨既可以用磨弯钩帮助推拉也可以由人直接手摇木柄转动。北方用毛驴或黄牛拉着转动的巨型石磨属于过去的大户人家或开磨房所用。还有建于水边利用水车转动原理推动的石磨称为水磨,一般情况下水磨的体形比较大,适宜开磨房用。另外,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还有一个由石磨原理演绎而来的体型巨大的东西叫“碾子”,虽然只能除去粮食表面的皮,但根本上属于另一种意义的石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还用电机来带动石磨旋转,提高了效率而不改创造石磨之初心,我们家的属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农家小家小户用的传统手动石磨。
  我的印象中,老家的石磨一直都是有的,它用自己的坚韧,磨出了一家老小生活的甜美。幼年时,母亲和父亲总是用家里哪件坚实的石磨,将分产队分的粗粮,磨出麦面、包谷粉、红苕粉,做成各种精美的食物,供我们吃饱喝好。粗糙的麦面可以做成麦糊糊,加少量大米熬透放入麦面可做成麦子粥。大人劳动强度大,将石磨磨好的麦面发酵调理成条状、块状或砣状,放在粥里煮,吃了干活经得住饥饿。有时,到亲戚或邻居家里面去作客,总往我碗里装麦汤粑,每咬一口就留下一排牙齿印,吃起来有咬石块味道,但确实吃饱一次半天不饿。石磨磨出的玉米也有多种吃法,磨细的玉米粉可以做成纯粹的“包谷面面饭”,吃起很香但是满口窜,稍不注意会呛到鼻孔里,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现在的南方人却把它与北方的“小米饭”相媲美。如果将玉米粒和大米一起混煮,蒸成包谷米饭,水稻米粒和玉米粒晶莹剔透,看起来美观,吃起来可口,节约了大米,但现在却成了高档人士餐饮中的美味。玉米还有种特殊的做法,就是将干玉米和石灰一起放在锅里煮熟,用清水漂洗后,放在石磨里细细的磨,再将磨细的玉米浆做成碗状或拳状的石灰粑,既经饿又可口。现今人们生活好了,在石灰粑的中间加了米豆或芽菜肉馅的包心,吃起来味道更是鲜美。今天,还流行一种时尚吃法,就是将嫩玉米放在石磨里细细地磨,磨好后将玉米浆用玉米叶包好蒸成青香可口的玉米粑即包谷粑,只是人们更讲究了,在玉米浆中加入了红糖和猪油,吃起来味道更鲜,让人馋涎。最简单美好的做法是在初夏季节,将还未成熟的玉米,放在石磨里磨成玉米浆,加入少量南瓜花和南瓜叶,煮成玉米粥,色泽金黄,比冬天用干包谷粉加红苕和青菜煮成的“包谷羹羹”好吃多了,昔时是为了充饥,今朝成了高档餐桌的奢移品,不可多得。
  石磨于我最难忘的是做泡粑、猪儿粑和豆花。泡粑,故名思义用料少粑粑大。就是将颗粒大小不等的米粒,用清水浸泡后,放在石磨里细细地磨成米浆,加入少量糖和发酵粉发酵后,放在锅里蒸成一个个又白又胖的白米粑,过去仅仅用于夏初插秧和小孩生日时待客用,现在孩子过生日都还在沿用这一习俗,意思是说娃娃像泡粑一样长得快长得好。猪儿粑就更讲究了,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就是将糯米掺入少量大米换水浸泡数日后,放在石磨里磨成细细的米浆滤过后成蒸成糖馅的或肉馅的猪儿粑(也称鸭儿粑)。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父亲要坚持吃十二个,叫做月月发财,母亲要坚持吃六个叫六六大顺,其实吃多吃少与生活本身没多大关系,只是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石磨磨豆花,耗时又耗力,平常又珍贵,人们常说“杀牛都等得推豆花等不得”。集体生活的时代,家里来了重要客人,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石磨将黄豆磨碎成豆粉后浸泡,然后再磨成豆浆,于锅里煮沸,过纱布滤后的豆浆再放入锅里,加少量卤水,让豆浆沉淀凝固成豆花,加热煮沸后一大碗一大盆地端上桌子,用辣椒等佐料蘸了吃简直是无尚美味。如果还有土酒喝两盅,更是来精神。俗话说,吃豆花喝白酒,越吃越喝酒,永远都不醉。过去,这样招待客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过去农村说的“大年三十晚上杀猫吃”(“想尽了方”),现在仍是农村既简扑又隆重的待客之道。今年夏天回老家,母亲说磨豆花吃,我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将磨弯钩推断了,感慨之余竟发现我家两扇小小的石磨有这么多温情的故事。
  我说的“风车”,是我国南方用的“风谷车”,又称风车。不是荷兰和我国北方用来发电或开磨房用来带动旋转的风车,更不是大人用纸做成螺旋状让小孩拿着奔跑可以旋转的玩具风车,而是一种用来除去水稻等农作物食粒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其基本构造是: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饱满实粒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粒、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和杂质的;木制的园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铁做的摇柄,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产生的风也大,反之亦然,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可以用电机带动风叶旋转的风车。
   这种“风车”起源何时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据说是战国时的能工巧匠鲁班所造,距今几千年的历史了。风车的出现,将我国的农耕文明提升到了可喜的高度,封建时代有文化品味的大户人家或耕读世家,还给风车赋予了诗化的美感。宋元文人仇远在《浣溪沙》一词中言:“鸦墨鸳茸暗小窗。栀花时递淡中香。何须华屋艳红妆。栊月凉筛金琐碎,床琴清写玉丁当。风车闲倚在回廊。”元朝文人洪希文在《清平乐.风车》中言:“风随车走。唤做天公否。试运州犁高下手。砂砾糠秕前后。谁言天籁难移。即今神柄谁持。若问红炉点雪,后来理欲分歧。”
  在我的印象中,集体生产时代石磨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风车却是在改革开放土地责任制以后才逐步普及到每家每户,成了必不可少的生产伙伴。每年每季每家每户生产的粮食都要从风车里过一趟,农人摇动手柄的吱呀声、风叶转动的“隆隆”声、粮食从漏斗流下的沙沙声以及劳动的喜悦、丰收的欢欣、生活的热望交织成柔和美妙的乐章。可惜,这种交响持续了十多年,年轻人被滚滚而来的打工潮席卷而去,涌向城市涌向沿海,许多村落宁静了落寞了,不少农家的风车成了“风车闲倚在回廊”的另一番景致。我家的兄弟姐妹,也是举家投奔沿海只差不能到海外。可怜年迈的父母忘不了对土地的眷恋,每年总要种上三、五亩田地。今年署天回家,我让儿子帮着收了粮食,晒了玉米,还教会了他使用风车。望着比我高出一头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帮着劳动,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也许就像当年的父亲望着长大的我。望着原本高矮跟我不相上下,而今却佝偻着背脊比我矮了一大截的父亲,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感伤。
  千叮万嘱年老的父母千万不要再种粮食了,但希望父母千万不要把石磨和风车丢了。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孙子忘了石磨和风车,忘了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更不希望他们忘了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瑰宝。

0

主题

3936

帖子

3961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961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7-9-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

0

主题

3885

帖子

3904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904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6
收听
0
发表于 2017-9-1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县人,扎起!

0

主题

3182

帖子

3182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182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7-9-12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再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