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已步入大暑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已经到来。看着炎炎烈日,你有没有感到头痛、头晕,甚至觉得,自己工作、学习的效率都变差了?

图片来源:pixy.org
——放心,不止你一个人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高温和脑健康的关系。
01 高温会伤害大脑吗?
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温可以对大脑造成不利影响。按照影响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两种。
(1)功能性影响。大脑相当于人体的司令部,负责管理认知、情绪、运动等活动;而高温可以干扰大脑的运转。
比如,国内学者曾经对5万余名参与者进行过长达8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仅在极端高温下待1个小时,便足以引起认知能力的显著下降。[1]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反应速度下降、出错率上升。
此外,气温和情绪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天气太冷,人们可能出现悲观情绪;天气太热,则会出现愤怒、痛苦等情绪。[2]
(2)病理性影响。高温既可以直接引起疾病,又可以影响那些原本存在的疾病。
前者,比如热射病,也就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若救助不及时,则很容易引起死亡。[3]
后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学者曾经对石家庄市6000余名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气温高于35℃,中风(脑卒中)引起的死亡率会显著增加。[4]

高温对大脑的影响举例(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02 为什么高温有这些危害?
大脑再怎么特殊,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各种活动,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比如合适的温度。
研究显示,健康人的平均脑温在38.5℃上下。[5]大脑底部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相当于人体的中央空调,负责调控脑温。例如,遇到高温环境,下丘脑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汗液的蒸发带走多余的热量。

高温下的体温调节(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不过,这种调节是有代价的——汗液分泌太多,会导致人体水分不足;而脱水会影响认知能力。[6]假如人持续处于高温环境时,超出下丘脑的调节能力,脑温便会失控,进而引起细胞损伤。动物实验表明,脑温上升1℃,便有可能干扰脑细胞中的酶类,影响脑细胞的新陈代谢。[7]
03 在高温天气,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1)为身体打好基础
早晨、傍晚等较为凉爽的时候,适度进行运动;不管是忙、是闲,都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加身体的调节能力。
(2)避开危险时段
定期查看天气预报,设置天气预警,在家里、车内、工作场合,放置温湿度计,减少高温暴露。据中国科学院的学者预测,2025年的夏天极端高温天气总体偏多,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以及重庆、四川东部、新疆南部等地区,情况格外严重。处于这些地区的朋友,最好学习一下热射病的征兆和急救方法。[8]

热射病的征兆(图片来源: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
(3)尽量给下丘脑帮忙
下丘脑主要依靠汗液蒸发调节体温,适时足量补充水分,才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气温适中、活动水平较低的时候,男性每天摄入1.7升水分,女性每天摄入1.5升。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动量的提升,应该适度增加摄入量。
另一方面,过多摄入太甜、太咸的食物,以及含酒精、咖啡因过高的饮料,有可能导致水分丢失过多。
此外,可以了解一下身体脱水的迹象,比如口渴、头晕、头痛、尿液颜色变深等。[9]如果出现重度脱水迹象,需要立即就医。

尿液颜色与脱水的关系(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4)要注意药物的影响
某些降压药存在利尿效应,在高温环境影响下,可能导致脱水;
有些精神疾病药物,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即使脱水也不觉得口渴。
这些都会增加脑温失控、乃至罹患热射病的风险。因此,在医生开具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聆听讲解,谨遵医嘱。
(5)掌握紧急干预的技巧
如果出现了大脑功能受损的迹象,该怎么办呢?按照热射病急救的思路,对自己进行干预:立刻脱离高温环境,将手头的工作放一放;有条件可以洗冷水澡,条件不允许,可以试试冷饮。研究显示,带有冰块的饮料(温度在-1℃左右)可以有效降低脑温。[7]
当然,还是那句话——冷饮一定要适量哦!
作者:赵言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张怀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疼痛科 副主任医师
策划:翟国庆
出品:科普中国
参考文献
[1] YIN B, FANG W, LIU L, et al. Effect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on cognitive function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A nationa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J/O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4, 275: 116238. DOI:10.1016/j.ecoenv.2024.116238.
[2] 俞国良, 陈婷婷, 赵凤青. 气温与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OL].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8): 1282. DOI:10.3724/SP.J.1042.2020.01282.
[3] 王涛, 赵悦, 王猛, 等. 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3): 245-253.
[4] 付桂琴, 陆倩, 张亚男. 石家庄高温、热浪和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22(3): 403-409.
[5] RZECHORZEK N M, THRIPPLETON M J, CHAPPELL F M,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rhythm in the human brain predicts survival after brain injury[J/OL]. Brain, 2022, 145(6): 2031-2048. DOI:10.1093/brain/awab466.
[6] WITTBRODT M T, MILLARD-STAFFORD M. Dehydration Impairs Cognitive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OL].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8, 50(11): 2360-2368.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1682.
[7] TAN X R, STEPHENSON M C, ALHADAD S B, et al. Elevated brain temperature under severe heat exposure impairs cortical motor activity and executive function[J/O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24, 13(2): 233-244. DOI:10.1016/j.jshs.2023.09.001.
[8] 张井勇, 杨占梅, 吴凌云. 夏季极端高温预测模型系统及实际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9.
[9]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OL].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2023-07-20].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88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