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的呼唤fficeffice" />
——读雨露《老王的泪花》
没有意境深邃的矫作装腔,更没有典雅古奥的俗姿媚态,只有随意中的沉静,出奇的沉静,沉静得只听到作者微微的呼吸。这是雨露,这是她的小说《老王的泪花》。
读完作品,眼睛离开荧屏,我才发觉,随雨露的文字,我也沉静了一时。沉静中我听到了沉静的呼唤,呼唤诚信。由内而发滋浸于寻常百姓柴米油盐中的诚信,作为世间道德,离开我们太久。呼唤,也不仅是作者,而是亿兆生民。
现在有个新定义,叫“伟大的八十年代”,那是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代。后来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下降了,因为基本的温饱满足后,人们渴望的是精神生活。富裕和幸福,在一个价值坐标点上分裂,富裕不能等同幸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而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元素,就是诚信。这是人世间的道德秩序,“朋友有信”写进了中国人 “道德宪法”的“纲常纪契”。正是在被称作“看不见的手”的竞争机制中,诚信,缺失了好多个年代。
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孟子时代就开始呼唤诚信,后来汇入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之“君子之道”中。中国人太可爱了,宁愿作坏人,也不作小人,因为“小人”恰是“君子”的反面坐标,小人当然算不上好人,但坏人中却有很多君子。比如诚信,坏人有时比好人还恪守。难怪上世纪末,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在欧洲的什么国家开了一个会,讨论新世纪人类的出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要重新找回幸福,就得回到中国的二千五百年前,回到老子和孔子时代。
《老王的泪花》,着力于诚信的回归,雨露把这种回归放大为一种呼唤。实际上,任何回归,都是在呼唤中,而又以一个回归为基点,向更大范围呼唤,一程一程的。我在雨露的小说中,看到了希望。
雨露的文笔十分了得,不仅仅是语言干净而生动,也不仅仅是叙述简捷而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个现实和文学的通融。明明是一篇小说,无论是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都是标准的小说。但在本地人来看,文中人名地名,甚至东南西北的方位,都是真实的。毫无疑问,事件也是真实。这些人和事,都在她的身边,读了,也就在我们身边,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比那些自我标榜的“现场派”,格局大到哪儿去了。这不得不让我感叹,也再一次印证一个事实,真正伟大的艺术,就在我们真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中。审美,源于生活的需要,不是小说创作要求曲折,而是生活的本身就是跌宕起伏的。不是我们需要故事,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文学,是社会境遇中的人生体验的语言蕴藉,雨露,以她《老王的泪花》,给我们无穷魅力文学美的享受中,又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启示和深思。
2011-3-14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