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2|回复: 0

[杂文] 《跬步集》之《也说“宫市”》

[复制链接]

26

主题

33

帖子

147

积分

注册会员

威望
14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2-9-3
最后登录
2015-8-10
在线时间
18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2-9-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宫市”
                     
    《杂文报》20081014日刊登了刘诚龙先生题为《唐德宗的德政》的文章。文章中有三处提到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的 “宫市”,兹摘录于后:
唐朝太监们“创造性”地开设的“宫市”由来已久,……
     有天,这D民牵着毛驴,驮着几捆柴火,到宫市里来做买卖,占了个好位置,等待着卖个好价钱,忽然,市场骚动起来了,……
D民的问题给具体解决了,宫市却依然开放,……
     不难看出,刘先生是把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的“宫市”解读为贸易场所(市场、集市之类)的。“宫市”由唐朝太监们 “开设”、“开放”,老百姓可以“到宫市里来做买卖”,甚至可以“占了个好位置,等待着卖个好价钱”。然而,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的“宫市”果真如刘先生所云吗?
    说起“宫市”,人们一般是通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卖炭翁》了解到的。《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其自注云苦宫市也 诗人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是对“宫市”最形象的描绘,最真实的写照。然而,虽然有苦宫市也的自注,虽然有“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场景,但究竟什么是 “宫市”仍然让人不得要领。还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顺宗实录·宫市》记述得清楚: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辩,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如果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意思就是说:唐德宗贞元末年,皇上派宦官来主持宫中购买外面市场上物品的事情,这些宦官压低价格来买老百姓的物品,出的价远低于物品本身的价格。甚至于在贞元末年不出示公文证件,皇上直接设立“白望 (意即在市场上左右望,看中东西就拿,出价不高于本金)这个组织大约有几百人在长安的东西两市和繁华市区,看人所卖的东西,只称“宫市”(即皇宫所买),立即取物付款,究竟是真是假难以分清,没有人敢问他们是从哪里来。他们跟卖家论价的高低时,大概用百文钱物买人家价值几千文的东西,还要索取进宫门时给看门人的钱和运入宫中的运费。有的百姓把物品带到市场去卖,甚至有空手而归的。名称是“宫市”,而实际上是强夺。勿庸赘言,韩文中“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看人所卖的东西,只称"宫市",即皇宫所买,立即取物付款)已经是说得够明白了。所谓“宫市”,就是皇宫购买 、宫中采购。用刘先生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政府收购”或者“政府采购”。而不是什么可以“牵着毛驴,驮着几捆柴火,到宫市里来做买卖”的“宫市”。真正的“市场”在哪里呢?在民间,在当时长安的“两市并要闹坊”(长安的东西两市和繁华市区)。哪来的“唐朝太监们‘创造性’地开设的‘宫市’”?试想,如果是太监们开设的“宫市”,掠夺又是如此之惨烈,老百姓谁还敢“牵着毛驴,驮着几捆柴火,到宫市里来做买卖”?甚至还傻乎乎地想 “占了个好位置,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我揣度造成刘先生曲解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 “宫市”的原因,大概是“宫市”的“市”字在作祟。查一查相关工具书就会知道,“市”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名词,“市”有集市、市场;城市、集镇等义项。用作动词,“市”有贸易、交易;购买;卖出等义项。“宫市”的“市”就是动词,“购买” 之义。 “沽酒、市脯,不食” (《论语·乡党》)、“市贱鬻贵”(《国语·齐》)中的“市”也都是动词,“购买”的意思。显然,刘先生是把“宫市”的“市”当作 名词,理解为集市、市场的意思了。自然,唐德宗李适贞元末年的“宫市”也就被刘先生解读成皇宫开设的市场,并由此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其实刘先生文章中所说的 “宫市”, 历史上还是有的。查阅《辞源》和《辞海》就知道也有在宫廷内开设店铺“做买卖”的“宫市”。春秋齐桓公有宫中七市。其后如东汉灵帝、南朝东昏侯都曾在宫中设市。就是在唐朝,中宗李显也曾“宫市以嘻”。《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大酺(聚会饮酒),既而左右分曹,共争胜负。上又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猥亵。上与后观之,为笑乐。”《新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嘻。”由此可见这些“宫市”只是宫中游戏,寻常百姓是不可能到里面去作买卖的。当然也可以看出,就整个唐朝而言,曾经有两个“宫市”。一是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作为宫中游戏的“宫市”, 一是唐德宗李适(公元785年—805年)贞元末年强买(实为掠夺)民间货物的“宫市”。两者相距八九十年。此唐中宗景龙三年的“宫市”非彼唐德宗贞元末年的“宫市”。
(另,刘先生还在文章中用白话文复述了韩愈《顺宗实录·宫市》中农夫殴打宦官的故事。其中一句“一个连毛驴这种生产资料都准备卖的人,那日子之惨淡也就可想而知了”颇有商榷之处。查韩愈《顺宗实录·宫市》原文为: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其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句,此,指毛驴。全句是说要用这头毛驴运载物品做买卖赚钱来养活家人。正因为“待此然后食”,而宦官却“须汝驴送柴至内”(必须用你的驴送柴到宫内),农夫不甘心“毛驴这种生产资料”被宦官强夺去,所以才有“遂殴宦者”(于是就殴打宦官)的事情发生。这怎么竟成了“连毛驴这种生产资料都准备卖”呢?)
  

20081028
(原载《咬文嚼字》2009年第3期)
(原载《杂文报》200916日)
纠    错
平时见报刊杂志上出现别字、乱标点及用语不规范等现象,只是一哂而已。今见2008年12月16日的《杂文报》第三版真想说点什么了。该版仅刊登了《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和《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三篇文章,却出现诸多错误。谨摘编于后,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所谓的文人无形,应是文化人中那些有怪异行为的人,……。“文人无形”之“形”应该为“行”。“文人无行”出自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信乎?”意思是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二、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这位形为怪异的老者是文化界的大家,……。“形为怪异”之“形” 应该为“行”。此“形”为“形象”、“形容”之“形”,非彼“行为”、“行动”之“行”。
三、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一次和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在在校园内慢步,……。“在在”显然有误,应该删去后一个“在”。“ 慢步”之“慢” 应该为“漫”。“漫步”,意思是悠闲地随意走,没有目的。而“ 慢步”则是慢慢地行走,有目的。既然已圈定 “在校园内”,那就只能是“漫步”了。
四、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同学主动与老师打召呼,……。“召呼”之“召” 应该为“招(音zhāo)”。“招呼”的意思是用语言或行动表示问候。而“召(音zhào)”则只能组成“召唤”、“召集”、“召开”等词语
五、题为《别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仙》的文章中:一个心里健康、有修养的人……。 “心里”之“里” 应该为“理”。“心理”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而“心里”指人体器官,胸口内部或头脑里。很显然这里的“健康”不是指人体器官健康。
六、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打到大清,为宋、明二朝复仇!“打到” 应该为“打倒”。 “打到” 和“打倒”都是动词,但是搭配对象有差异。“打到” 搭配的对象是具体的。可以说“打到”紫禁城,但是不管什么军队都不可能“打到”“ 大清”朝的。
七、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让他们囫囵着回到湖南老家,还严令“今若以羞忿怨恨之心,或将曾静、张熙,有暗中贼害情形,朕必问以抵偿之罪。雍正为什么不杀这两个死有余辜的“弥天罪犯”呢?这段文字中引用了雍正的话,但是只有前引号,掉了后引号。应该在“朕必问以抵偿之罪” 的后面加上后引号。
八、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湖南永兴的生员曾静因考试劣等被革退,做官无望,只好放弃举业在本地教书。这里有商榷的地方。何谓“举业”?科举考试可以简称为“举业”吗?是仿词修辞吗?这里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仿词,倒像是生造词语。为什么不直接说放弃“科举”或“功名”呢?
九、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失意无聊中听了不少关于当今皇上胡作非为的道听途说,……。这里也有商榷。如果把这个句子作语法分析,就是“听了”(动词谓语)“道听途说”(宾语)。两个“听”字在这里很别扭。
十、题为《雍正的不杀与乾隆的杀》的文章中:拟就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的策反信,……。这话的意思是写了一封“策反”岳钟琪的“策反信”。前后两个“策反”,不嫌重复累赘吗?应当删去后一个“策反”。
十一、题为《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的文章中:要不,他们早已死了100回!这里“100”的用法不太规范。国家《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100”应该为汉字“百“。
2008年12月28日
(原载2011年11月9日《红袖添香》文学网)
“秋兴(xīnɡ)”抑或秋兴“(xìnɡ)
曾在央视八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朱心仁师傅出了一道题让阿哥们作文,题目是《秋兴》。四阿哥读作“秋兴(xīnɡ )”,田师傅也读作“秋兴(xīnɡ)”, 朱心仁师傅还是读作“秋兴(xīnɡ)”。
只要查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知道“兴”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读xīnɡ,一读xìnɡ。读作xīnɡ,它有举办、发动;起来;旺盛;流行等义项。读作xìnɡ,它有兴趣、兴致的意思。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朱心仁师傅所出的题目《秋兴》中的“兴”,不可能含有xīng的义项,只能是兴趣、兴致的意思。因此“秋兴”中的“兴”,只能读作xìnɡ,不能读xīnɡ
提到“秋兴”,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恐怕都会联想到杜甫的《秋兴八首》。杜甫《秋兴八首》里的“兴” ,读作xìnɡ。“秋兴”,因秋而发兴的意思。电视连续剧《上书房》中朱心仁师傅所出的题目《秋兴》,也是因秋而发兴的意思。也应该读作xìnɡ。《上书房》中有一个场景可以佐证:四阿哥和朱心仁师傅的女儿双双出走来到一个小镇。一日,他们走到郊外。四阿哥看到郊外的景色,很有感慨地回想起朱心仁师傅所出的作文题目《秋兴》。可见四阿哥也知道“兴”是兴趣、兴致的意思,也知道“秋兴”是因秋而发兴的意思。只是四阿哥仍然非常遗憾地把“秋兴”误读作“秋兴(xīnɡ )”罢了。
当然,作为学生的四阿哥把“秋兴(xìnɡ)”误读作“秋兴(xīnɡ)”,是完全可以原谅的。而作为太傅太保的田师傅和朱心仁师傅,不用说也是当时的大儒了,竟然也把“秋兴(xìnɡ)”误读作“秋兴(xīnɡ )”,真是误人子弟啊!
                           200824
(原载《师苑》2008年第一期)
“主动请缨招集”
读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见一篇介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郑榕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郑榕—用心开启艺术之门》。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面前的老人与舞台上的形象差别很大。舞台上的郑榕身材高大,嗓音洪亮,动作有力,称得上是“硬派人物”,此时的郑榕,只能佝偻着腰。郑榕说,近几年得了腰椎病,身体日益向90度靠近,平时很少外出了。但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请缨招集的呢。
“主动请缨招集”几个字,值得商榷。“请缨”典故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便用“请缨”来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以看出,“请缨”本身就含有“主动”的意思。如果再在其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主动”,似乎觉得有些累赘了。《汉语大词典》释“主动”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遥想终军当年“请缨”,恐怕是非常“主动”的了。如果说“主动请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主动请缨招集”则陷人于迷糊之中了。“招集”一词,《辞源》注释为:招延聚集。《新华字典》注释为: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还是《汉语大词典》直接:召集,招呼人们聚集。是谁在“主动请缨招集”呢?“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请缨招集呢。”原来是郑榕在“主动请缨招集”。但是郑榕自己尚且说:“近几年得了腰椎病,身体日夜向90度靠近,平时很少外出了”。象这样的身体状况竟然能够承担“招集人们聚集”在一起复排《屠夫》的重任,真叫人惊讶,也叫人于心不忍,也真的叫人不敢相信。
回过头来再仔细体会文章的意思,大概作者是想告诉读者:别看行走不便,去年复排《屠夫》时,还是郑榕主动要求参加的呢。
二00六年五月二日
(原载《师苑》二00七年第三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