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6|回复: 1

[散文] 王大桥知青文学: 青春,在田野上游荡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272

帖子

1326

积分

金牌会员

威望
1026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1-1-17
最后登录
2016-12-5
在线时间
87 小时
听众
8
收听
0
发表于 2012-9-2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文学:            青春,在田野上游荡
王大桥
媒体刊出“宜宾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关于《征集宜宾知青上山下乡文稿的公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心中荡起阵阵涟漪。那悠悠久远令人难以忘怀的知青磋砣岁月,我那游荡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野上的靑春身影,又如电影般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于是,我提起这枝笔,琐碎记下以下几段难忘的回忆。
山坡顶上当“土广播员”
一九六七年上半年,我初中毕业。那时是“文革” 期间, 区乡没有高中,更沒有高考,我们便失学了。一九六八年,**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同志,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旳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号召,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转瞬间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
一九六九年二月八日,高县沙河区(现镇)委区政府敲锣打鼓将我们第一批知青送到了农村。我下乡在沙河区沙河公社元田大队郭家湾生产队。该队一共三个男知青。开头,队上安排我们锄草、挖地、收麦、栽秧、打场等农活。那个年代时兴搞政治运动,舆论宣传是头等大事,抓得紧。生产队长见我长得斯文,人身体也较瘦,劳动力差,正好队上要选一个广播员,就选上了我。
那是怎样的广播员呢?不是坐在优雅的播音室里从容不迫地读文稿。说来现在的青年人恐怕难以值信,就是拿一个用铝铁皮做的条形喇叭状的广播话筒,带上学习资料、相关文件,近期的报纸等,每天天刚亮就爬上位于生产队中心地段的一座高高的山坡上,然后,用嘴巴紧贴着广播话筒小的这端,广播话筒大喇叭口朝着山下,放开喉咙,照着资料念读起来。东南西北四方转着广播;念得口干舌燥时,就去山腰喝口井水;喉咙嘶哑了,就买几个中药“胖大海” 泡水来喝。每天只广播早上两个小时,中午和下午还要去参加田间劳动。那时,一天才给我评六个工分,生产队全劳动力每天是十分。活儿多,报酬少,没办法,个中滋味无以言说!
大田中的“知青栽秧师”
在生产队干了两年农活,手掌的血泡练成了老茧,肩上的嫩肉变成了粗皮,白晳的脸庞晒得黝黑,腰酸背痛之苦己习以为常。什么犁田、耙田、栽秧、打谷、割麦子、压红苕等样样农活,我都学会了。特别是在水田里栽水稻秧子,我竟然成了“行家”,成了社员们赞誉的“知青栽秧师”。 我不仅能在很大的田里,一二十个人横成一排栽秧,追后赶都不会落后,而且能在十四五挑(约一亩多)的大田里,从正中央排栽五路秧子,直线贯穿整块大田。这活儿全凭眼力和技巧。中间,还要按规矩拨出秧行中的“锯子口”, 这“锯子口” 就是保证线条端正,防止栽偏斜而在中途间隔一定距离栽几株左右略歪的秧子,以校正方向。不象现在在大田里栽秧,要用绳子拉着才能栽成直线。
我生产队队长杨兴全听说我成了“栽秧师”, 将信将疑。为了考验我,杨队长特地选了一块很大的水田,他亲自守在田埂上,硬是眼睁睁地看着我从田中央用五股笔直的秧苗将大田分为两半,“打破” 了大田,他叹服了。
有一技之长真好。不久,我的工分就被评为了全劳动力的十分。再后来,队长还提拨我当生产队的“记分员”和“粉坊会记”, 成了小小的生产队干部!
奔波田间巡演“样板戏”
“文革” 期间流行演八个“样板戏”, 这八个样板戏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海港,都是京剧唱腔和舞剧。遵照公社的指示,元田大队成立了一支“样板戏” 宣传队。宣传队由农村青年男女和知青组成,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员。宣传队每天下午都集中在本大队董家坝生产队公房厂坝里排练节目,是有工分的,何乐而不为呢。我喜爱文艺,更是积极参加。
每天,一到下午,董家坝生产队公房里,充满青春活力的欢声笑语荡漾在公房厂坝和房屋上空。潦亮的歌声,翩迁的舞姿,有板有眼的京剧唱腔声伴和着充满青春活力男女的欢声笑语,荡漾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上空。在此期间,我还有机会结识了由本大队知青吴定琼请来给我们当舞蹈和表演教练的亲戚饶建华、朱学萍二人,后来,又通过饶建华、朱学萍认识了爱好文艺宣传的宜宾知青罗亚琼、易淑芬、王和熙、王和兆、王淑珏及郭绍芬等朋友。在她们的辅导和有时还亲自参与演出之下,大队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无论刮风下雨,酷署严寒,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灰,利用农民们工余时间或者收工后的晚上,巡迴奔波在窄窄的田埂中,山坡上,庭院里,厂坝中,不辞辛苦地为全大队五个队的社员群众演出“样板戏”, 送戏上门,到社员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有时也到公社和外大队演出,虽然苦和累,但乐在其中,我们心中也倍觉甘甜。
乡村小学的“代课民师”
下乡六年后,很多有关系和后台的知青都纷纷参军、招工或顶替父母的工作而回城了,而我却还留守在农村。我父亲慌了,他去求领导帮忙,安排我参加工作,多次未果。幸好,一位沙河公社好心肠的姓欧的女社长关照了我的父亲。欧社长先安排我在镇上小学代体育课。生第一次当“老师”,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令我非常高兴!谁知干了一个多月,被代课的老师回来了,我只好走人。不久,欧社长又安排我在沙河公社兴隆(现凤新)大队杨家湾民办小学代课,这次久些,整整教了一年书。
杨家湾小学距我家约八华里地。每天天不亮,我就匆匆起床,吃罢早饭,带些必要的教学用具,就踏上了去学校的路,风雨无阻。华里路要走四十分钟,到了学校,稍歇片刻就开始上课。我教了一期六年级毕业班,一期一年级。语文、数学和音、体、美全包干。好在我还略具有这方面的“全面素质”, 全部学科都能胜仼。那时我才二十三岁,学生们对我这个比他们只大十岁的“娃娃教师” 很感兴趣,都喜欢亲近我,我对他们也倾注着全部精力,认真教学,耐心细致。那时的乡村小学全天五节课,一口气上完,不放中午学。所以,每天要一点半钟才放学。此时,我早己饥肠辘辘,饿得筋疲力尽,但还得要硬撑着走八里路,回到家里才有饭吃,生活十分清苦。现在想起来,感慨颇深!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干得很欢,竟管每月上面才发5元钱的工资,加上学生交的学费,每月总共收入20余元。
那时,放学后偶尔也有个别家长或就近的农村朋友留我吃一顿便饭,饿极时的粗茶淡饭,感觉十分味美可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一情谊至今难以忘怀,心中亦十分感谢这些家长和农村朋友!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一日,我吿别了杨家湾小学那几十双天真可爱对我依依不舍的学生们的美丽的小眼晴,告别了消耗我八年青春美好时光的农村广阔天地,顶替母亲回城参加了工作,正式结束了知识靑年上山下乡那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的磋砣岁月,踏上了另一段新的人生。
                                                             王大桥   文
                                                           2012年7月20曰

26

主题

852

帖子

6426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525 点
金币
20
注册时间
2010-5-16
最后登录
2018-1-8
在线时间
326 小时
听众
9
收听
4
发表于 2012-9-24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虽然不是知青,但我认识两位知青兄妹,是我们的代课老师,人很好,书也教得好,想想,他们也该有六十多岁了吧。祝福两位老师,老家是宜宾的知青余强和余素莲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