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雨 于 2012-10-18 20:46 编辑
重 逢 源上泉 “嗨!‘汤巴’变了!变了!可总变不了你这张娃娃脸。” “‘桥夫’,哥们儿!四十年啦,还记得那夜的‘文攻武卫’吗?” “咋不记得?你给人家‘站岗’,让‘校花’幽会,好胆大!”话音未落,‘轿夫’的背膀上重重地挨了一拳。 “难得,难得!同学们,今天相会不容易啊,四十年啦,四十年一聚,一定来个一醉方休……”“老班长”来了感情,语塞不能自己。 我们——老三届高县中学高中六六级的同学们重逢了! 整整四十年。人生有几个四十年? 想那一九六六年,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这批血气方刚的学生娃娃,被“文革”革掉了深造的机会。有的远离城市,奔赴偏僻的乡村去“脱胎换骨”;有的走向生活,跋涉在曲折的人生路上;有的远走日子,投身到令人窒息的蹉跎岁月。此时此刻,大家有多少辛酸,有多少冷暖,有多少苦涩,都涌了出来,想互相诉说,互相倾吐。 女生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说什么好呢,只有泪,让所有委曲,辛酸,苦涩……和泪无声地淌进心里。看看脸容,听听声音,与四十年前比较,方知沧桑为何物。而今,大家已入“不惑”之年,再不是当年一根美丽的长辫子甩荡在腰际的大姑娘了。牵起手来吧,紧紧地不忍放开,不住地打量对方:“唉呀,你头上怎么长了白发?!”“老啦,老啦!”大家一起感叹。 男生们豪爽如初,疯狂起来。有的一抱抱起对方:“唉呀,哥们,发福长胖了!可是咋胡子巴叉又长的,抬头纹为何这么深?”“岁月不饶人呀!”众人又觑欷不绝。哦,都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啦! 这疯长的胡子,这深深的皱纹,和浅霜似的白发,是过去的四十年岁月在老三届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四十年前的同窗苦读,四十年后的重逢,一声声问候,一声声呼唤,开启了我们的感情闸门,荡漾起了对青春岁月的无限深情般的涟漪。 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同学们,你们最难忘的年月是什么?” “是下乡!” “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是下乡!” “最苦恼的日子呢?” “是下乡!” “最锻炼人的机会是什么?” “是一一下乡!” 多么矛盾的回答。仔细想来,并不矛盾。这是认识上的辩证统一。我们当中,有90%的人下过乡,去农村天地里“大有作为”,得益于生活的磨炼,才懂得生活的不易,才积累了自己去战胜困难的人生经验。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在单位挑过大梁。在憎恶的岁月里,犹似磐石下的芽苗,憋足劲儿,从重压之下蹭蹬而出,贪婪地淋浴阳光而成长起来。 午餐很丰盛。是原团支书赞助的。四十年一杯。“久逢知已千杯少”,就喝个够吧!“拿酒来!”一声吆喝,“尖庄”,“少娥”抬上来了。多少杯?谁也说不清。“喝!喝!喝!”只听喝声一遍。不饮酒的,也高高举杯:“喝呀!哥们儿,拿出当年的威风来!” 最令人激动不已的是请来了当年的班主任和老了的老师们。几十位弟子簇拥着他们,高擎酒杯,齐声祝酒。而今已退休且双鬓爬满粉笔灰的老师,不禁潸然泪下。面对成熟的弟子们,只有缄默,喝!一切都在酒中。 最勾人回忆的是合影留念那一幕。 “‘汤巴’你小子站前排来!”当初,前排就是他的固定位子。班主任当然依旧端坐正中。女同学都站前排去。“‘傻大个’,站后面去!”有人喊。 我忽然想起,为何今日的排座位也与四十年前的毕业照依然相似? 哦,难忘终身的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