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3-1-16 21:12 编辑
借 书 说 源上泉 说起借书,大凡藏书人都有一翻苦恼。书何以怕借,一曰怕借者不还,二曰怕损污图书。借书人皆是熟人朋友,借故不还便难以启齿叫人家还。一本书能值几何?何况只是一本书而已。要说损污图书,又从何说起,书拿来阅读的,在拿起书本翻阅之中难免不弄脏书面或“伤筋损骨”的时候。较起真来,说你小家子气也不过分。所以,这个借书之举,两难矣。 我也是个怕人家借我书的人。污损都不是主要的,就怕不还。其实自己书房里上千册图书,若失一本两本不还倒还无所谓。可有些书就不可小觑,比如有上中下集的,任中一本不还,就剩残书了。我的《郭沫若全集》第一卷至今不知何人何时所借。看书橱内缺了那本书,心中总不是滋味。这书真是怕借。更为尴尬的是,有的人明明借了你的好书,久久不还。一旦问之,他一言以蔽之没有这回事,矢口否认。仿佛你栽赃了人家的洁白之身。我有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莫泊桑小说集《羊脂球》就借给某友,到头来赖我的帐,夺了我的好。这真是比孔乙己还孔乙己。孔乙己的哲学是读书人偷书不为偷。而某友则是读书人借书不还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哪有这种道理? 古人对借书也有不少忌讳,归根到底也怕借。唐人杜暹就奉劝子孙不得借书,在其藏书上一律钤上“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字印。你看杜老先生竟主张将印有先人手泽的书拿去借,卖视为“孝道”之论理,开了借书礼仪之先河。清人袁德符竟在书柜上上书:“敝人除书之外概借。”可见其爱书爱到何种程度,怕借书不归又怕到何种胆寒。 其实细细思来,书乃知识、信息的载体也,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即使一生不断买书藏书,终是一千牛得一毛,有限得很。借书阅读,互补有无,传扬精神和传播文明,也是一件幸事、好事,何乐而不为?这道理早为古人所晓,对借书者不是一概拒借,而是“约法三章”。比如清人梁鼎芬就将《借书约》贴于书斋。《借书约》规定:一、每月三天外借,读者亲取,需用洁白之布包好,借期10日;二、一次仅借一册;三、若书为十册,一次一册,阅完还之再借另册。这种慎借之法,是无法之法。我有个朋友,也是个藏书迷。谁要在他手中借走一册很难。即使是直亲至友硬是缠得他无法了,他在无奈之下说:借吧,只一次,下不为例,而且要写得借据。这借据必须写明书名,还书日期,否则他仍不借你。好一个“小气书迷”! 站在读书人的位置上,也应该想想藏书人的不易。有不少读书人清贫,难于买很多书,于是,有些书就必须去借,久了总要吃些闭门羹,生出不少怨言来。细想之,应该想得通。而今图书价格不菲,不少藏书者从菜钱烟钱中攒扣下来,是件常事但并非易事。有书乃财富之说,言之有理,积一册书读一册书,天长地久,精神充实,知识积累,不是另一种财富么?我一生也借过书,但我爱书。读了人家的书,有污有损,总要修补,清洁和叠展,信使书主人感动。所以,我想,无论借书人还是藏书人都应该有信用、明理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