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场
腊月二十八,快过年了。想来此时的集市上已经很热闹了。 吃过早饭,赶场去。 走到街头,就被浓浓的年味包围,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街道拥挤不堪,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卖衣服的,卖春联的,卖鸡鸭的、卖扎耳根、卖豌豆尖的....街边的角落里,一个落魄的老人,摆了个地摊子,在卖一些很破旧的杂志,蹲下去翻翻,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过时杂志,于是起身仍旧在人潮里漫无目的的走着。 其实我什么都不买,该采购的一应物品,家里人都采购齐全了。我在拥挤的人群被背篼或者箢篼挤来挤去,却有些似曾熟悉的味道,就为感受那份喧哗和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儿啼哭声……我被淹没在这份乡土的气息里。 我喜欢赶场,特别是乡镇的那种场。老婆很是不解,我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不喜嘈杂,更不喜欢逛街,为什么却一直喜欢赶场? 其实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喜欢赶场,但每当看见一些很乡土的东西时,总有种熟悉的感觉,那刚从山野里挖来的竹笋,那散发着田坎味道的扎耳根……都会让我驻足很久,有时还会多少买上一点,无论家里是否需要。 一个大娘在街边卖花生,一看就是那种很纯正的乡土方法炒制的。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我带着妹妹们炒花生,秋天花生收获后,妈妈把来年留种的花生选好留下,剩下的花生就用麻袋装好放起来,过节或有客人来时,就会炒些焦花生待客,我十多岁时,就承担起炒制花生的重任,用背篼从山上背回一些页岩沙土,放在铁锅里翻炒,妹妹们就负责在灶前烧柴火,我负责炒制花生,待沙土炒热后,将花生放到沙土里一起翻炒,炒到一定程度时,剥开一颗尝尝,如果花生有些脆而绵软时,就合适了,赶紧起锅,用筛子将沙土滤去,把花生在地上摊凉就成了,起锅的火候一定掌握好,起早了花生没焦(脆),起迟了就会糊了。这样炒制出来的花生,完全利用沙土的热量将花生烫熟,受热均匀,壳子上看不出炒制过的痕迹,和生花生一样,吃起来特别脆,特别香,小时候常常让我们馋得流口水。 那位卖花生的大娘旁边,还蹲着一个小男孩,估计是大娘的孙子,偶尔趁大娘不注意,从袋子里抓几颗花生悄悄吃着,我会心一笑,小时候,刚把炒好的花生放在地上摊凉时,我和妹妹们也是这样子,忍着滚烫,抓起几颗还未摊凉的花生就开吃,妈妈直说还没焦,我们全然不顾,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我喜欢赶场,只要到一个乡场,是一定要去赶场的。几乎什么都不买,但就喜欢在乡场上走走的感觉,感受那种氛围,偶尔看见卖黄糖(红糖)的,或者野果的,也会买上一点,丢在嘴里边吃边逛。 去年夏天朋友邀约去逛云南盐津的兴隆场,于是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去,这是一个位于川滇交界处的乡场,穿越绵延不绝的群山,赶到时都快散场了。 行走在这古老的乡场上,到处是那种很古旧的建筑,一个很大的屋子,估计有三四百平米,除了几个卖草药的外,显得很空旷,据说这应该是以前的猪市之类的集贸市场,小时候我们家附近的集镇上也有个这样的猪市,赶场天人声鼎沸,买猪的卖猪的挤得水泄不通,很多年没见这样的建筑了,一下子觉得时光流转的感觉,在这里转来转去舍不得离开,老婆在远处叫我,我才赶紧过去,那里是一个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但多是批发回来的大棚蔬菜之类的,没什么看头,看来想找找小时候的乡场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市场的一处旮旯里,有个大娘在卖竹笋,很新鲜,应该是刚从地里挖回来的,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我们把这十多斤竹笋全都给买下来,也算是今天的收获了。 我喜欢赶场,喜欢那种被浓浓的乡土味道包围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