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6|回复: 1

[杂文] 高县作家协会主办<文学知识讲座>第七讲 《散文的诗意》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774

帖子

6883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691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0-6-26
最后登录
2023-5-23
在线时间
267 小时
听众
11
收听
0
发表于 2013-2-2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3-2-23 21:16 编辑

                                                                      第七讲  散文的诗意
           好的散文,沁满诗意。
          “闻说又寻南岳去,无端诗思忽然生”(贾岛语)。原来“诗思”并非“无端”而来,而是贾岛曾畅游过的南岳的风物深深地印在他的脑子里,今又重游,一触动就勾结几多诗思。
          我读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大家的作品,对“无端诗思忽然生”深有感触。面对名山胜水、秦砖汉瓦、古塔长城、苍松古柏、垂柳白杨、花鸟虫鱼、人情世故往往会驰目聘怀,发思古之幽情,寄予自己的情怀,摇其心旌,诗思激涌,不能自己,逐诉之于墨,形之于笔。于是,我们读到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前赤壁赋》、《岳阳楼记》……乃自父亲的《背影》、《白杨礼赞》、雪浪花和荔枝蜜、荷花淀……巨匠纷呈,名篇迭出,感人肺腑,美不胜收。
         为什么如此多的美文中、读来诗思盎然呢?
         其一,散文和诗画一样,要求具有境界美和诗意美。
         前人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基。”真景,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只。”
什么是诗意?著名散文大家杨朔机灵地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动情的事。”置身于自然,面对美丽风景,你心中燃烧的激情,引起的认识和思考,就是“诗意”。于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写散文总要求有触动你内心激昂的欢乐和忧愁,使你深思。高尔基就说过:“我们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事物),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为诗。”
        其二,散文,是生活诗意的结晶。作者的思想感情愈炽热,见解愈深刻,敏锐性愈强,他写的散文就愈蕴含着生活的诗意。这是因为生活是诗意的源泉。这也如淘金者一样,在沙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使人们看到他们生活里还有价值的东西,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比如杨朔的《荔枝蜜》,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以小蜜蜂的劳动题材,通过亲切的抒情,启示了蜜蜂生活的诗意:“不为自己,而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生活”的高尚精神。这便使散文无不充满真挚的感情、思想的光辉。
       所以,散文——没有真情,哪有诗意?(墨黑)
源上泉

381

主题

774

帖子

6883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691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0-6-26
最后登录
2023-5-23
在线时间
267 小时
听众
11
收听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桫椤海里听蝉声   (散文)
             源上泉
从流米寺去桫椤海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
秋天刚刚迈进了我的季节里。川南红岩山渐入秋意的景致,苍绿之间映出几许红黄的情趣。四处峰峦叠翠,老树枯藤。空气清新得令人陶醉。
车在桫椤海入口小广场停了下来。扑入眼帘的,就是几株距今三亿多年前走过来的高大而卓越的桫椤树。它的姿态很美,悠长而细密的枝叶婆娑地伸展着,随晚风轻摇,摇得很有“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的意境。
桫椤又名树蕨,孑遗植物代表,亦是典型的白垩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物种,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上1.5亿年。红岩山的30平方公里林地里都生长有桫椤树,成片集中的就有3平方公里、10万余株的这“海”了,十分罕见。我们一行沿着林中石阶欣然地游进海里&#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林中很静。两旁的林木郁郁葱葱,以主人的身份欢迎我们。无论坡头或沟间,都生长着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桫椤树,与松柏,楠木和谐相处,把树“海”打扮得多姿多彩。
正行走间,眼前凸现两棵高大的桫椤树,那树冠缠绵相联,相依相拥。哦,这就是红岩山著名的景观——桫椤门。相传嫦娥家曾住这山里,直到那日她携玉兔飞奔月宫之时,回首家乡掩 映在绿水青山之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从头上拔下两只簪子抛了下来。谁知簪子落地便变成两棵大桫椤,伫立在山径两旁,枝叶却相连为一冠,成其门了。传说很有情趣,使人浮想联翩。再行,那门有两道,进得前门,走入后门。桫椤一山一沟,方显出林海的深遂。
越行,林中越静;越走,“海”中越幽。忽然,有一声拉长了的、韵味十足的“知——了——”声打破这宁静,从不远处传来。蝉呜!婉转而幽越,清亮而恬然。仿佛忽然间,唐代诗人李百药的歌声扑面而来:“清新自饱露,凉夕向秋澄,未向华寇侧,先惊翳叶中。”这蝉啼得如此喧响,叫得如此“秋澄”,仿佛它也是从大唐而来,随历史的涛声而来!把岁月的韵律也鲜活地舞动起来?!
“知——了,知——了!”此时的林中,由这声呜秋的呤唱,活生生地把秋色也染濡上了静寂而空灵的诗情。“本以高难绝,徒劳恨费声。”李商隐的《蝉》就栖在桫椤树上吗?如若不是,为何这“知了”声竟让人听来如此高洁?!
听得入神,正循声寻觅而去,想一睹这蝉的真容。忽然,对面“竹岭新雨后,田园夕阳时。山雀栖常早,秋花飞来迟”的“海望田园”林中,几声蝉啼悠然响起,清脆而绵长。比先前那蝉叫得更响亮更有节奏,仿佛把整个桫椤海的“水”也拂动起来,如水似波地荡漾在林中&#8226;&#8226;&#8226;&#8226;&#8226;&#8226;我的心中一阵惊喜:“蝉噪林逾静”的寥廓景致也随即而至。我刹那间猛然意识到王籍这位绝唱高手,为何要如此美妙地写出“噪”与“静”的辩证关系——一点儿声音的“呤”就唱出世界的“幽”来!妙不可言。
蝉声继续在唱,唱得林中一片清幽,唱得“海”中一片夕照,唱得心中顿生禅意。啊,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洗濯了我急躁的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自然的美的事物暗示着美的意义”,说得如此精辟,如此准确,如此令人乐不思蜀&#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我知道自然与人是如此息息相关。不,应该说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人类的血脉,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而蝉声正弹奏着和谐的乐章。                                                           那一晚,我一直沐浴在蝉声之中,把歌临风。
(该文荣获2011年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这篇散文,散文大赛评委评语是:“用诗人的眼去观察自然,化诗韵融入文中读来充满意境美。”欢迎说长道短,评其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