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8|回复: 4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一(姚文长)

[复制链接]

1683

主题

5528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11732 点
金币
190
注册时间
2011-1-3
最后登录
2024-12-8
在线时间
622 小时
听众
22
收听
10
发表于 2016-11-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汉语》(上)面授记录一
教材:参阅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市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教育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绥化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师范学校、呼兰师范学校、呼盟教师进修学院协作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册。
时间:一九八二年四月十至二十四日(82年春期)
地点:宜宾教师进修学校
讲师:周绪全
■开头的话:
《古代汉语》的基本内容和《现代汉语》一样,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四个部分,重点是词汇和语法,
本期主要解决词汇问题。以词汇为纲,适当地讲讲语音、文字问题。我们想,通过词汇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
考试内容,不超过前五个单元。不外翻译,标点,解释加点的词,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关系等。
要学好《古代汉语》,必须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我们安排:开始两天半讲文选、后四末半讲通论。
一、文选
(一)《劝学》补注:
劝学:王力说,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人们学习。不少人都从王力说。粗看起来,似有道理;仔细推敲,它不是鼓励的意思。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勉学》,《说文解字》说:“勉,劝也。”但《家训》是规定,其文章开头就指出应“勤学”。因此,“勉学”就有“努力学习、勤奋学习”的意思。所以,“劝学”也有“努力学习、勤奋学习”的意思。
君子:本指国君之子;稍后,学在官府,国君之子有文化教养,所以,君子就指有文化教养的人;再后,指有文学、有道德的人。“君子曰”,有用来引用前人的话,有用来表示自己的意思。这里是后一种用法。可以:可,可以。以,介词,这儿虚化。“可以”为双音节词。
已:完,尽。这里是中途停顿的意思。
青:现指黑色,先秦时指蓝色。
蓝:形声字,从草,监声。香草。
为: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用手牵象,表示做,作为之意,这里是变成的意思,再引申为凝结。
木:篆文作 ,本指树,这里是指木料。
輮:形声字,从车,柔声。指车轮的外圆。这里假借作煣,用火熨,使之变曲。
以为:两个单音节词。以,可以是介词,省去“之”;也可以是连词。为,做成。
槁:通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qiáo),翘起。
复:再,又。
者:的原因。名词性的“者字词组”,“者”指代性结构助词。
然:这样。
故:发语词,相当于“夫”。
则: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金:金属制品,刀、剑等。
就:假借作“近”,音近义通。
乎:于、对。
知:引申为“智”。
矣:相当于“了”。
天之高:偏正式主谓词组,不能独立成句。这儿是知的宾语。
临: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表示从上往下看。这里引申为靠近。
谿:从奚得声,从谷得义。谷,山谷。
闻:篆文作听的意思。这儿是“接触”的意思。
夷:从大(即人)弓(即弯曲,伸不直)。指东方少数民族。
子: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婴儿。
嗟:唉。
无:通“勿”、“毋”。
靖:恭敬。
共: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jpg,与“供”为古今字。
好:爱好。
是:这。
神:指天神。祗(qí)指地神。
尝:试味,与“曾”读音相近,因假借作“曾”。
须臾:叠音连绵词,双音节单义词。指短暂的时间。
所学:“所”字结构,具有指代意义,相当于“的”字结构。即“学的(东西)”
跂:本义是多指。这里通“企”。企,篆文作,会意字,踮起脚尖。
招:招手。
非:同“不”。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非”读“不”。副词兼表判断。
疾:壮、大。
假:引申为“借”。
舆:本指车箱,以部分代整体,指车。
致:使……至。
舟: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2.jpg,船。
楫:形声字,船桨,以部分代整体,指船。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活用,凫水。
绝:从糸,本指丝断,引申为一切断。这里是“横渡”。
生:通“性”。
鸟:甲文作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4.jpg 。(乌的毛与眼同黑,看不出眼,所以不写一点)。
焉:是“于其间”的连读。相当于“此”讲。后来虚化为语气词,表停顿。
曰: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6.jpg,指事字,说。引申为“叫”。
至: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8.jpg,上是箭,下是地面。到。
立: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0.jpg,上是大(即人),下是地。人站的地方。
蓬:形声字,草名。
近:佩带。
服:佩带。
游:本指游泳,这里通“遊”。
所以:两个词。
怠慢:两个字皆从“心”,与思维活动有关。指“行为有失检典”。
自:自己。作宾语而提前,如自杀、自卫;作状语,如强自取柱。
柱:从木,主声,柱头。这儿通“祝”,断的意思。因古人发“柱”音为“断”。如《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剪断头发,在身上画起花纹)。”
束:篆文作束,束缚。
怨:仇恨。古代作“遗憾”讲。
施:放。
畴:通“俦”,同类的意思。
群焉:清王谏生考:“群焉”应为“群居”。
从: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2.jpg,跟着。
是故:虚化,表示另提式,是句首语气,翻译不出来。
弓: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4.jpg。
矢: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6.jpg。
斤: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8.jpg,斧。后为与斤两之“斤”区别,在“斤”字上加“父”。
醯:xī,从酉。“酉”即酒罐,与酒之类有关。这里是醋。
蜹(蚋):ruì,小蚊虫。
召:从口,刀声。召唤。这里通“招”,招来,导致。
步: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0.jpg,再举足。
跬:从足,圭声。半步。
无以:没有,不能。
跃:单足跨越。
舍:篆文作舍,房屋、旅馆。这儿通“捨”。
螾、蚓:异体字。
行: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2.jpg,四通的路。引申为“走”。
衢:从行,瞿声,四通的大道。这里是歧道。
目: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4.jpg,指眼睛。
明: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6.jpg,会意字,本义是光明。这里引申为“清楚”。
耳: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8.jpg。
聪:从耳,总声。听力好。
心: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0.jpg,心脏。这里指思想。
(二)《师说》补注:
师者: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表提顿。我认为,不光表提顿。“者”字也不一定有表提顿的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桧者也”,这儿用在句末,没有表示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在主语后当然有提顿作用,但用“也”或打逗点,也可以表提顿。主语后面的“者”主要作用是复指强调。是“也”或打逗点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译出个“这”字来。如郭沫若《屈原》中有一句:“你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郭沫若总觉得这句话没有力量,有人建议:把“是”改为“这”,这样就增强了语气。因此,“者”字不管怎样虚化,都应是指示代词或指代性结构助词。师者,可译为“老师这种人”。
受: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2.jpg,上为手交东西,中为承物器,下为右手接。“授”的古字。
孰: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4.jpg,会意字,右是一个人跪着祷告,左是器皿装着熟食。“熟”的古字。这里是音近通“谁”。后被这义独占此字,“熟”义就另写为“熟”以示区别。
亦: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6.jpg,指事字,腋。后假借为“也”,被独占。
庸:岂。
其:大概,可能。表估计。
身: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8.jpg,像袒腹的**人形。引申为“自己”。
或:肯定性无指代词,相当于“有的”。
不:古代轻唇音“不”、“否”同声。这里就是“否”的意思。
巫、医;古为一词。
之: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0.jpg,往、到。这里是指示代词,当“这些”讲。
士大夫:泛指统治者、作官的人。
族:类。
云者:如此。
齿: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2.jpg,门牙。引申为排列、同列、并列。
及:篆文作及,逮也。引申为赶上。
其:岂。
氏:古代“姓”指大的家族,“氏”指下面的分枝。战国时候,以姓为氏,姓氏才合而为一。
(三)《石钟山记》补注:
《水经》:汉朝桑钦著。
云: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4.jpg,像舒卷飞动的去气。云与曰音近,通“曰”。
鼓: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6.jpg,击鼓,动词。这里引申为吹动。
鸣:篆文作鸣,本义为鸟叫。引申为一切响声。
扣:篆文作扣,从手,口声,牵马也。假借作“敲”。
枹:从木,包声古“包”、“fu”同声。徐:与行有关,是慢慢走。
然:篆文作然,上从“猒”(yàn省口)得声,下从“火”得义,是“燃”的意思。后被假借义独占,造“燃”以代本义。这里当“然而”讲。
其:有人说应是“莫”。莫,篆文作莫,日在莽(二草曰莽)中,是“暮”本字。
欬:从欠。欠,篆文作欠,上为气,下为儿(人的变形),人打呵欠。所以“欬”同“咳”。
方:刚。同声相借。
向: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8.jpg,北出牖(yǒu)也。这里假借作“嚮”,从前、原先的意思。
殆:大概。
之:得,结构助词。
考: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0.jpg,像躬腰驼背的老人柱杖,“老”的本义。这里作“敲”。
盖:推源之词,是“因为”之意。
(四)《五人墓碑记》补注:
除:①清除。②授给。③整理。
旌:从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2.jpg(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4.jpg,与旗有关),生声。这里是表彰的意思。
止:通“只”。
有: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6.jpg,上是右手,下是肉,手中拿肉。这里通“又”。
耳:“而已”的合音,限止之词,“罢了”的意思。
凡:一切、所有。
慷慨:神气活现。双声连绵词,与今不同。
得志:做了一官半职。
湮、淹:异体字。
独:因古音相近,通“但”。特、单、只、啻、翅。
予:通“余”。
望:古初一叫“朔”,十五叫“望”,三十叫“晦”。
声:通“伸”。
赀:从贝得形,从此得声,与“资”是异体字。贝,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8.jpg,即贝壳,开始作宝物用,后来作货币用。
溷(hùn)藩:厕所。溷通“粪”,藩,泥土。
按:查究。
诛:本义是用语言谴责。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余何诛?”这里引申为“杀”。
刑:从刂(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0.jpg),本义是“杀”,“刑法”是引申。
城:本义是城墙,后引申为城市。
颜:从页。页,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2.jpg,xiě, 人跪(古坐)而夸张其头,本义是头。颜,与头有关,本义是“额”。引申作“面”。
脰:dòu,颈的后部。这里指头。
全乎:全然。
顾:从页,雇声,回头看。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猝:突然。
待:不行走,等待。
旦: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4.jpg,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指早上。这里引申为“天”。
首:篆文作首,上是头发,下是面。本义是“头”。
领:本义是“颈”。
安:篆文作安,上宀(màn),是房子;下女,两手交叉,跪着。女在家中,表示安全。这里假借作疑问代词,当“怎么”讲。
死生:偏义词,死。
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二、词汇通论:
古代汉语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语音我们可以不去管,只要对意义的理解不防碍就行了。语法固然重要,但它的变化不大,与现代汉语差不多。词汇则不然,古今变化大。所以我们把词汇作为重点,它的比重比语法大。
我们讲词汇,主要讲常用词,也涉及一点语音、文字的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三结合。
下面讲六个方面: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有三种情况:
1、完全相同:
有些词的词义,从古到今,没有什么变化。
如:天、地、牛、马、十、百……
2、完全不同:
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抢榆枋”中的“抢”,qiāng,突过的意思。“以头抢地耳”中的“抢”,撞的意思。与今义“抢劫”无关。
又如:“找”,《集韵》:“划”的异体字,与“寻找”之意无关。
以上两种词,在词汇中占极少数,而大多数是第三种情况。
3、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
睡:在唐以前,是坐着打瞌睡之意。如“苏秦读书欲睡,引鎚自刺其腿,血流不止。”今义是在床上睡。
塘:在唐以前,指河边防水的河堤。如唐诗,崔灏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长春草,园柳变鸣禽。”今义是“池塘”。
恨:在汉以前,是“遗憾”的意思。如《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后演变为“憎恨”。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再举几个例子: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劝”,不是劝告,而是鼓励、勉励。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汤”,是开水,而不是肉汤、菜汤之类。
《汉书·陈胜传项藉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不是买,而是悬赏征求。
《汉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好”,不是不坏,而是美、漂亮。
以上各例,古今词义都要有细微的差别,如用今义去讲,就不对了。
(二)词的构成:
1、单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是以单音词为主。如“齐师伐我”四个字,就是四个词。
两个单音节词组连用,容易误认为是双音节词。如:
《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
《晏子使楚》:“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它们的;“实”:果实。
《墨子·公输》:“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虽然;“然”:这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城”:城市;“市”:买卖、交易。
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前”:前面;“途”:路途。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颜面;“色”:神气、样子。“形”:身体:“容”:气色、形状。
《廉蔺列传》:“廉颇宣言曰:……。”“宣”:宣扬、传播;“言”:言语。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卑”:地位低下;“鄙”:见识短浅。
《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结婚相亲。”“结”:结为、结成;“婚”:儿女婚姻,亲家。
从以上可见,用现代汉语的情况去硬套文言文,容易误会单音词,造成误会。但不能机械。
如“妻子”,有的是指妻子和儿女,《荀子·梁惠王下》:“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各一方”中的“妻子”,就是两个词。有的单指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乙子使其妻为裤,其妻曰:‘今裤何如’夫曰:‘象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这里“妻子”就是一个词。
又如“可以”,一般是:“可以”、“用来”两个词;但也有作一个词组的,《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而慎之也。”“可以”即“能够”的意思。
2、双音节词:
在古汉语中,有极个别的双音词。
双音词有两种:
迭音词。如:夭夭、区区、昭昭等。这类词是少数。
双声迭韵词:声相同叫双声,韵相同(韵腹相同,韵尾不同也行)叫迭韵。如现代汉语的“美满”(双声),“荒唐”(迭韵)。
双声词:
要了解古双声词,就得了解古代的声母系统:
A、中古声母:
古声36字母,起源于唐代。唐朝有个和尚叫守温,在抄诵梵文时,受其影响,提出了30字作声母。后,宋代补充了6字,合为36字母。叫“守温36字母”。它能代表中古时代(唐宋时代)的语言系统。
“见溪郡疑”是牙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帮滂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精清从心邪”齿头,“照穿状审禅”正齿,“影晓喻匣”是喉音,“来日”半齿半舌音。这就是36声母。
B、上古声母:
据清代钱大昕研究,有两条规律:
a)古无清唇音:
“非、敷、奉、微”合在“帮、傍、并、明”里。像现在“番禺”方言中的“甫、辅、溥”以及“W打头的音节”。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异体字如:
《诗经·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经·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蛇蒲服。”
以上三个词,意义一样,叫异文(异体字),上古读音一样。
通假字如:
《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府。”
《孔雀东南飞》:“且暂还家去,吾今且府。”
以上两词,同音相通,即“到”。
古今字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璧西入秦”。“奉”篆文作 奉 ,本义“捧”,后作“接受”之意,被独占,造“捧”以代替本义。上古“奉”“捧”同音,但现在按今音读。“奉”“捧”为古今字。
b)古无舌上音:
“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同类。如“专、传、砖、转”与“团、摶”上古同音,今分;“登、灯、蹬、凳”与“澄、橙”上古同音,今分;“寿、筹、畴、踌、俦”与“擣、祷、焘、涛”上古同音,今分;“啇、滴、嫡、镝、敌”与“摘、谪、適”上古同音,今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適”通“谪”。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邵。”“谪”:贬职。
另外:“娘、日”等于“母、归、泥”。如:
《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翁,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吾翁即翁,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诗经·硕鼠》:“三岁贯。”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诈,尔无我虞。”
上面“若、而、汝、乃、女、尔”六字,均为第二人称代词,上古读音相同。
C、举例:
微妙:“微”声“母”(相当于M),“妙”声亦为“母”,因此,古为双声。
威望:“威”声“微”(零声母),“望”古读màng,声“母”(相当于M),因此,古不是双声。
栗烈:即凛冽,古、今都是双声。
迭韵词:
为了了解古迭韵,就要了解古代韵母系统。
A、中古韵母:
宋代陈彭年等人编了《广韵》,称为206韵,归纳起来,不分平上去入,分为61部。韵能读出的有92个,即92韵母。
金代平水人刘渊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106韵,这相书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为《平水韵》。
这两部书代表中古时期的韵母系统。
B、上古韵母:
上古韵母只有十类29部,是根据《诗经》押韵研究的。
(略)
C、举例:
芣苡:古为迭韵,同属“之部”。
知识:古不是迭韵,“识”带入声韵尾“K”。
连绵词:
A、什么是连绵词?
双声迭韵词是连绵词。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思,与构成的两个字的意思往往是不相干的。一般用来形容声色、形状,古注一般加“貌”字,今译可加“样子”二字。如:
a)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睢》)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羽本记》)
d)聊逍遥相羊。(屈原《……》)
e)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
f)悠哉悠哉,辗转反则。(《关睢》)
再举一些例子:
a)双声:
踟蹰(《静女》) 栗烈(《七月》) 觱发(《七月》) 缤纷(《离骚》)
侘傺(《哀郢》) 憔悴(《渔父》) 突梯(《卜居》) 滑稽(《卜居》)
犹豫(《赵策》) 仓卒(《论衡》) 流离(《长门赋》)便辟(《梁惠王上》)
b)迭韵:
崔嵬(《卷耳》) 绸缪(《鸱鴞》) 窈宨(《关睢》)  虺隤(《卷耳》)
婵媛(《哀郢》)  觳觫(《梁惠王上》)      蹉跎(《晋书·周处传》)
c)双声兼迭韵:
缱绻(《民劳》)  匍匐(《谷风》)
连绵词除上述外,也有少数既不是双声,也不是迭韵的。但是极少数。
B、连绵词的词义:
连绵词的两字,有的拆开没有意义,如:踌蹰、彷徨、倜傥;貌的拆开是另外的意思。,如:参差、陆离、从容、首鼠。
在解释连绵词时,容易望文生训。不但今人,古人或名家也有这样的毛病。如:
宋·陆佃《埤雅》解释“首鼠”:老鼠生性患疑,出洞之前,总把头伸出来向两端张望一下,然后才跑出来,所以把犹豫不决叫做首鼠或首施。
唐·颜师古《汉书·高帝记》解释“犹豫”:小狗总爱跑在人前头,走一段,见主人未到,又回去。这样反复地走来走去叫犹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解释“狼狈”:狈前两脚极短,每次出外都要搭在狼身上,离开了狼就寸步难行。所以人们把不顺利的事叫狼狈。
以上这些,都是犯了望文生训的毛病。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里早就批评了这种乱拆连绵词的作法。他说:“凡连语之词,皆上下同义,不可分拆。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
“突梯”与“滑(gú)稽”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引人发笑的意思。
“首鼠”与“踌蹰”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犹豫不决的意思。
“哫訾(cúzǐ)”与“粟斯”同义。它们都是双声兼迭韵;阿谀奉承的意思。
“狼狈”与“狼蛽”读音相近,同义。
“犹豫”与“犹与”、“容与”读音相近,同义。
“逶迤”与“委蛇”、“威夷”、“归邪”、“倭迟”读音相近,同义。
(三)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的产生:(略)
2、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閒”:解放前的《辞海》列了三个读音,二十八条意义。现在的《辞海》在“间”下有两个读音,十二条意义;在“闲”下有五个意义。共三个读音,十七条意义,合并了十一条。现举几条:
“閒”:
(jiān)
门缝:《史记·管晏列传》:“从门閒而窥其夫。”
中间:《劝学》:“口耳之閒则四寸耳。”
量词:陶渊明《归田园居》:“草屋八九閒。”
(jiàn)
嫌隙:《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閒。”
离间: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閒疏楚君臣。”
窥视:《国语·鲁语下》:“齐人閒晋之祸,伐取朝歌。”
间谍:《孙子兵法·用间》:“必索敌人之閒来閒我者。”
间隔:《汉书·韦玄成传》:“閒岁而袷(裌)。”
距离:《准南子·淑真》:“则丑美有閒矣。”
更迭:《尚书·益稷》:“笙镛(打击乐器)以閒。”
(xián)
空闲:《左传·昭公五年》:“閒以师讨焉。”
安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取其縻鹿以閒敝邑。”
就以上所举,已够纷繁了。
3、一词多义的规律:
一词多义虽然纷繁,但它们之间有规律。如“閒”: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6.jpg
在一个词的多种意义中,总有一个是中心的、原始的意义,这就是词的本义。只要抓住词组的本义,理清它同其它意义的关系,这可以一以贯之,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一下简单了。
要抓住词本义,可以分析字的结构,还可以从词义的发展来考查。
(四)词的本义:
1、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
⑵发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发现是清末河南安阳小带村的农民。他们用来捣碎作刀口药。后由巫医传给小官吏,研究便是甲骨卜辞,又叫甲骨文、占卜文字、卜辞、殷墟文字、殷墟卜辞。它是最接近于图画的,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但散失在外国的较多。
比甲骨文稍晚的是殷周时铸刻在铜器上的铜器铭文,又叫金文、钟鼎文。
秦在统一中国前用的文字,与西周晚期相近,据说是西周宣王时的太史官籀(zhòu)创作的,叫籀文,又叫大篆。是与甲骨文一脉相传的。
秦在统一中国后,采用李斯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的建议,对大篆进行了审改,创造了秦篆,又叫小篆。现在所说的篆文、篆字,指的就是小篆。小篆对于大篆,一方面是删繁就简,使文字趋于简单;另一方面是用线条代替复杂的图形,使文字脱离了图画。它是甲文与楷书的中介,但不便书写。
秦统一后,政务愈忙,书吏抄写为应付而简化小篆,将圆转的笔画变为方转。由于抄写的书吏是奴隶,所以叫隶书。
后来又有楷书、行书、草书。楷书沿用到今,行书、草书还没有生成体。
2、汉字的构字:
前人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前四种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我们来讲讲:
象形:
指各种实物,有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的。《说文》解释“象某”。如:
鸟: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8.jpg。
雨: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0.jpg。
隹:zhuī,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2.jpg。《说文》短尾鸟。
鱼:篆文作。下是尾巴,不是火。“”亦同。
指事:
有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不能用具体的形象画出来,只有将一些符号加在别的象形字上来表示。《说文》解释“象某某之形”。如:
旦: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4.jpg。早晨。
亦: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3.jpg。腋下。
少: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5.jpg。四点沙粒,表示少。
丩:jiū,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7.jpg。“纠”本字。
会意:
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一个新字,由组合的几个字的意义合起来凑成一个新义。《说文》解释“从某某”。如:
戍: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9.jpg,一人持戈而立,守。
兼: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1.jpg,一手持两禾,并。引申为“并有”。
初:篆文作初,左衣右刀,裁衣之始。
集: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3.jpg三只鸟息在树上叫集。
形声:
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义符,叫形旁,表意;另一部分是声符,叫声符,表音。《说文》解释“从某,某声”。这是先进的造字方法,《说文》收9353字,形声字有7897字,占82%。
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假借:
而: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5.jpg。本作胡须,假借为然而的“而”。
须:本是胡须,假借为必须的“须”。
一般虚词,造不出字,差不多都要是假借来的。
3、根据构字找本义:
在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中,保留着图画的特点,都要可以用来找出字的本义;形声字也有表意的形旁,也可以用来找出它的本义。这是最可靠的、也是普遍使用的方法。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自: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7.jpg,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9.jpg,篆文作,象形字。象人鼻子,这就是本义。后作“自从”,是假借。
来: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1.jpg,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3.jpg,篆文作,象形字。象成熟的麦子,这就是本义。去来的“来”是假借。
即: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5.jpg,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7.jpg,篆文作,会意字,象人坐或站在盛有食物的器皿旁,表示就食,就,这就是本义。
曰: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9.jpg,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1.jpg,篆文作,指事字。表示口中发出声,说,这就是本义。
县: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3.jpg,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5.jpg,篆文作县。甲文是牛角挂在树上,金文、篆文改作人头,会意字。“悬”本字,这就是本义。
念:篆文作,从心,今声(今,古读gān),形声字。常思也,这就是本义。
囹: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7.jpg,从囗,令声,形声字。监狱的意思,这就是本义。
从以上可见,很多字都可以从字形上来探求农牧它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就是通过分析字形来确定字的本义的。后不少人对这本书加以研究补充,其中清代·段玉裁、朱骏声比较有名。
直到现在,《说文》对我们研究字的本义还有很大的作用。
(五)词的引申义:
词在发展变化中产生的与本义有关联的意义叫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一个引申义,就是引申义也可以产生引申义。远引申义往往被误认为是假借字。
1、词义引申的方法:
辐射式引申:
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引申叫辐射式引申。如:“节”:篆文作节,名词,《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它的解释义见下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9.jpg
①竹节:左思《吴都赋》:“竹则苞荀抽节。”
②木节:《易·序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③关节:《庖丁解牛》:“彼节若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节制、约束:《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⑤节操:《刺客列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⑥符节:《书褒城驿壁》:“龙节虎旗。”
⑦气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⑧击节: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⑨法度:《礼记·曲礼》:“礼不踰节。”
除①为本义外,各种意义均由本义引申而出。
这种引申是十分灵活的。又如“曲”:篆文作曲,名竹子弯曲之形,本义是弯曲。它的解释义如下:
①弯曲:《商君书·更法》:“曲学多辩。”
②隅:《报任安书》:“长无乡曲之誉。” (隅为山的角落,引申为墙角,再引申为局部、不全。)
③曲折:《荀子·非十二子》:“宗(推)原应变,曲得其宜。” (由曲折引申出周全、全部。)
它的引申见下图:
②隅(局部、不全)◀〓 ①弯曲 〓▶ ③曲折(局部、不全)
由本义推出相反的意义来,叫“相倒为训”。
⑵链条式引申:
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出丙义,我们把它叫链条式引申。如“要”:篆文作要,中为人,两旁为臼(臼),身中也,象人腰自臼之形,本义为腰。它的解释义如下:
①腰:墨子《兼爱》:“昔楚灵王好士细要。”
②由腰处的位置引申为中间:《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③由中间引申为半路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④由半路拦截引申为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⑤由要挟引申为求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⑥贞求得引申为需要: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
用图表示如下:
①腰 〓▶②中间 〓▶③半路拦截 〓▶④要挟 〓▶⑤求得 〓▶⑥需要
这种引申义的特点是其中一个意义只同相邻的意义有直接联系,与其它的意义就相差得远。如“需要”与“腰”就看不出联系了。但我们找到它的中间环节,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来。
以上是两种基本的引申方式,在实际中,往往是交叉的。我们还是以“要”为例:
〓▶重要               〓▶要请〓▶约定
                     
│〓▶中间 〓▶半路拦截 〓▶要挟〓▶求得〓▶需要
┗〓▶简要
重要:如要职。
简要:如要言不繁。
要请: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约定:如《左传·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
这就是两种引申方式的综合运用。
2、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
古汉语的词,很大部分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再引申出抽象的意义。如:
解: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21.jpg,象双手于牛头拔脱牛角之状。本义是分解牛或其它动物,是十分具体的。引申为松开结紧的东西,也较具体。再引申为对问题、道理的解释,就较抽象了。又引申为和解,就更抽象了。
取: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23.jpg,篆文作。古时作战,取战死者左耳以记功。本义是割下耳朵,十分具体。引申为取得、获得,就较抽象了。
得: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25.jpg,象手执贝形,本义是获得贝壳,十分具体。引申为获得一切东西,就较为抽象了。再引申为能够、适合,则更抽象。
道:篆文作,从辵(zǒu),首声。本指道路,十分具体。引申为途径、办法,再引申为道理、学说,又引申为道德,则逐渐抽象。
行: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26.jpg,本义是四通的路,十分具体。引申为行走、走过、运行,再引申为推行、实行、办,又引申为行为、品行,后虚化为将要,也是逐渐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
如:
江: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28.jpg,从水,工声(工gāng,上古读,中古以后才读gōng)。本指长江,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河:篆文作,从水,可声。本指黄河,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稠:篆文作,从禾,周声。本指禾苗多,是个别的。引申扩大为一切稠密。
牵:篆文作,从牛,冖(mì,牵牛绳)声。本义是牵牛向前。引申扩大为一切牵制、牵连。
由实词到虚词:
古汉语中的介词、连词,大多数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除假借外,就都要是词义的引申。如:
被:篆文作,从衤,皮声。本义是被盖,再引申为覆盖、蒙受,虚化为介词“被”。
和:篆文作,从口,禾声。本义是应和,再引申为连带,虚化为连词“同”、“与”。
以:篆文作,《说文》:从反已,用也。动词。虚化为介词“凭借”、“用”、“因为”及连词“而”。
我们的《古代汉语》书,是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点来讲词义引申的规律的,我们认为不科学。如:
快:本义是“愉快”。“迅速”之意为引申,不能算是词义的扩大。
慢:本义是“怠慢”(现消失)。“缓慢”之意为引申,不能算词义的缩小。
我们认为,以上现象是词义的增加或减少,也可以叫词义的产生或消亡。
又从转移来看,如:
苦:本义是“苦菜”,也就是荼、大苦苓。由此引申出“苦味”,再引申为“劳苦”,这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反而消失的现象叫词义的转移。
玄:本义是“黑”,引申出“玄妙”的“玄”后,本义还在,这不叫词义的转移。
由此可见,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来讲词义引申的规律,是不科学的。
(六)古音通假:
1、“右文说”:
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意义的,声旁是表示读音的。形旁与语音无关,声旁现字义无关,这是一般的通例。
宋·王圣美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形声字的声旁绝大多数在字的右边,它也表示一定的意义。这就是“右文说”。他之后,不少的人支持他,形成派别。他用的例子是:
戔:chán,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gài,食物)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戔为意。
青:精明之意。故日无障蔽者为晴,水无混浊者为清,目能见明者为睛,米去粗皮者为精。
他主要举了这两类字,虽然其中有牵强之处,但把问题提出来了,也就是说:形旁表大义,声旁表小义。
清·段玉裁、朱骏声以及近代·章太炎等人,对此都进行了阐述。
近代·杨树达(《词诠》的作者)把“右文说”归结为“声旁往往有义说”,他的举例是:
曾:重、加、高的意思。
增:《说文》:益也,有“曾”的意思。
赠:《诗经·大雅·崧高》:“以赠申伯。”毛注“赠,增也。”有“曾”的意思。
廥:《说文》:重屋也。有“曾”的意思。
甑:加在锅一的,也有“曾”的意思。
罾:《说文》:鱼网也。因人站在高处操纵网的起落,所以有“高”的意思,即有“曾”的意思。
“右文说”能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字音上去探寻字义,为研究汉语词汇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但,有些人想用这一办法去解释一切形声字,这是不对的。
总之,我们学习古汉语词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字形上去寻求字义,另一方面是从字音上去寻求字义。不应当拘泥于一点。
2、古音通假的现象:
什么是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字的通用和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因此,“右文说”是古音通假的基础。王力先生说:汉字,除了本义和引申义外,还有假借义。也就是说,有些词,它的意义和本义毫不相干,只是读音上相近。这样的意义就是假借义。
其实,通假字不限于许慎说的本无其字的通假,它还包括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
这类通假,是抄书人不写或误笔,有人沿用并得以承认的。如:
早:篆文作,晨也,从日在甲上。早有此字。但《诗经·七月》:“四之日其早蚤。”蚤,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0.jpg,上爪下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2.jpg(一虫为huì,二虫为kūn),跳蚤。这里通“早”,不能倒推。
馈:送。本有其字。《论语·阳货》:“归孔子豚。”以“归”通“馈”。
攴:pō,篆文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4.jpg,敲,打。本有其字。《诗经·七月》:“八月剥枣。” 以“剥”通“攴”。
本无其字的通假:
这类通假,以虚词最明显。口语中有声无字,于是借用现存的字。如:
之: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5.jpg,即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7.jpg形省。篆文作,本义是往、到。假借作虚词“之”。
其: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39.jpg,篆文作,《说文》象箕形。后被虚词借用而不还,遂造“箕”字以代“其”。
虽:篆文作,从虫(huì),隹声,虫鸣。假借作虽然的“虽”。
所:古读hù,篆文作,从斤,户声,伐木声。假借作所以的“所”。
焉:篆文作,鸟名。假借作语气词。
再举一些例子:
矜:古读guān,本义是矛柄,由矛柄引申作光棍(鳏guān);后读jīn,怜之意。与“骄”同音相通。
直: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41.jpg,目光正在看一直长之物,是曲的反义词。《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有特、独、但、啻、单的意思。
壶: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43.jpg,盛水器。《诗经·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通“瓠”。
戚:篆文作,从戉(yuè,与斧有关),尗(shū)声,大斧。通“慼(qī)”,悲伤。
辟: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45.jpg,本义是割人头,法。
通僻。如《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通嬖。如《论语·季氏》:“友便辟。
通闢。如《孟子·梁惠王上》:“辟土地,朝秦楚。
通避。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鲁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3、古音通假的规律:
基本规律:
同音代替或声近相通。如:蔬与粗,无与毋、勿、不(fǒu),早与朝。
具体地讲,可分为三种情况:
完全同音的“同音通假”。这种情况不多,如:
《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矢”通“屎”。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
《公输》:“已持守圉之器,在城上而待楚寇矣。”“圉”,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47.jpg,里执(手铐)外狱,本义是牢房,这里通“御”。
《山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本指皇宫城楼上空缺的地方,这里通“缺”。
“同音通假”即同音代替,这是以古音来说的。有些通假,由于音变,现在不再同音了。前面已遇到,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女”,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49.jpg,通“汝”。
《论积贮书》:“罷夫羸老易子成食。”“罷”通“疲”。
《西门豹台邺》:“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趣”通“促”。
声母相同的“双声通假”。如:
《公输》:“胡不见(现)我于王。”“胡”,动物下巴下面的肉,通“何”。
《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通“们”。
《触龙说赵太后》:“愿今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没”,淹没,通“冒”。
韵母相同的“迭韵通假”。
《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西门豹台邺》:“从弟子十人所。”“所(hù)”通“许”。
《冯婉贞》:“三保瞿然。”“瞿”通“惧”。
《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猗。”“猗”通“兮”。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只)以诈详为予赵城。”“详”通“佯”。
其它规律:
从另一角度,通假的规律又可总结出两条:
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可以相互代替:如:
《诗经·伐檀》:“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郑人买履》:“反归取之。”“反”通“返”。
《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劝学》:“锲而不舍。”“舍”通“捨”。
《促织》:“虫跃去尺有咫(八寸)。”“有”通“又”。
《庖丁解牛》:“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矢”通“屎”。
《庖丁解牛》:“技蓋至此乎。”“蓋”通“盍”。
《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门。”“齐”通“剂”。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会,已选三万人。”“卒”通“猝”。
《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
《窦娥冤》:“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陌”通“百”。
《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
《为学》:“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论积贮书》:“故其畜积足恃。”“畜”通“蓄”。
《甘储书序》:“或隐弗章,即章矣。”“章”通“彰”。
《游褒禅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耶”通“爺”。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51.jpg,通“伙”。
《六国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实弹。”“戒”,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53.jpg,通“诫”。
同声旁的字可以相互代替。如:
《公输》:“吾之所以距子矣。”“距”,鸡爪,通“拒”。
《公输》:“公输盘不说。”“说”,通“悦”。
《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
《核舟记》:“诎左臂支船。”“诎”通“屈”。
《赤壁之战》:“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诗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逝”通“誓”。
《促织》:“翼日,进宰(县官)。”“翼”通“翌”。
《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贬谪、充军。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揉”。
《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通“凌”。
《谋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磕头,通“钝”,打仗。
《订鬼》:“则梦见夫(那)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枇杷行序》:“本是长安倡女。”“倡”通“娼”,歌女。
《采草药》:“岭峤微茸,凌冬不雕。”“雕”,猛禽,通“凋”。
《论积贮书》:“而直为此廪廪然。”“廪”通“懔”,心惊貌。
《愚公移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磨刀石,通“措”,安放。
古汉语的通假,是造成一词多义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写别字。有字通假,读时读本字而不读借用字。无字通假,一般是虚词,也是读本字。从古至今,汉字由少到多,分工越来越明细,通假字越来越少。汉字够使用了,就不允许再通假了。
4、对《中学文言文的通假字》一文的纠正:
《中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发表在《语文》1980年第三期上。这篇来稿,举通假字140多个,当即去掉了20多个。发表后,仔细一看,还有28个不是通假字,当去掉。现纠正于后:
《郑人买履》:“先度其足而置之坐。”“坐”,篆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55.jpg,《说文》:止也,从留省(田),从土。字义是:停留在地上〓▶坐下〓▶坐位。后为区别,加上广,表示房子里。“坐”与“座”为古今字。
《刻舟求剑》:“遽契其舟。”“契”,本义是刀刻,后为契文之契;锲,是用刀刻金属。“契”与“锲”为古今字。
《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57.jpg,在人身上画花,引申为花纹,又引申为文字、文章,被占用,造“纹”以示区别。 “文”与“纹”为古今字。
《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59.jpg,字义是:看〓▶现。“见”与“现”为古今字。
《李愬雪夜入蔡州》:“起,听于廷。“廷”与“庭”为古今字。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61.jpg,半阕刀,无用。本义为无。无,甲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63.jpg,与“舞”为古今字。“亡”与“无”谈不上通假字。
《愚公移山》:“无陇断焉。”“陇”,从阜,与土山有关;“垄”从土,与田埂有关。本同义,为异体字。
《隆中对》:“刘璋闇弱。”“闇”,关门;“暗”,无日。同义,是异体字。
《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晖”与“辉”为异体字。
《伐檀》:“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县”与“悬”为古今字。
《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金文作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65.jpg,从网(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67.jpg)省,从今得声。字义作擒,引申为网的对象禽(包括兽)。“禽”与“擒”为古今字。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炎”,大火,会意字;“焰”形声字。 “炎”与“焰”为异体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孰”与“熟”为古今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壁往使。”“奉”与“捧”为古今字。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与“授”为古今字。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引申为“叄”,与“三”为古今字。
《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莫”与“暮”为古今字。
《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要”,有“要请”之意,与“邀”为古今字。
《鸿门宴》:“拔剑切而啗之。”“啖”,与“”为异体字。
《鸿门宴》:“沛公不胜桮杓。”“桮”,与“杯”为异体字,声符不同。
(21)《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瓫。”“瓫”与“盆”为异体字。
(22)《孙膑》:“百里趣利者蹶上将。”“趣”,从走,取声;“趋”从走,刍声。 “趣”与“趋”为异体字。
(23)《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厭。”与“饜”为古今字。
(24)《论贵粟疏》:“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责”,篆文作,从贝,束声。字义是:欠债,与“债”为古今字。
(25)《订鬼》:“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与“锺”为异体字。
(26)《游黄山记》:“俱手可擥。””与“览”为异体字。
(27)《公输》:“邻有敝轝,余欲窃之。””与“舆”为异体字。
(28)《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与“楠”为异体字。

斗室斋 沙河驿丁 姚文长

0

主题

4072

帖子

4137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413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5 小时
听众
6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1-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沙发

0

主题

3887

帖子

3906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906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6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1-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0

主题

3045

帖子

3045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3045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10-9
最后登录
2022-10-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4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1-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0

主题

4052

帖子

4077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4077 点
金币
0
注册时间
2013-3-21
最后登录
2022-9-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听众
5
收听
0
发表于 2016-11-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了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