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面授记录 教材:(无) 时间: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八日至八月五日(83年春期) 地点:西南师范学院 讲师:曾成平、黄培松、刘克兰(女)、何志汉 绪论 (曾成平讲) 一、人民教师必须学《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有什么特点?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工作者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只有人类社会才有,它包括培养德、智、体三个方面。 2、教育有阶级性。从阶级社会开始,教育便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杠杆。 4、教育要通过物质设施。 二)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教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阐明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普通教育的规律。它包括总论、德育论、教育行政管理几个方面。 因为《教育学》能指导好教学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能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能增进教学工作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 二、怎样学习《教育学》? 学习《教育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步骤地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循序渐进;要解放思想、刻苦钻研,敢于提出新问题。 第一讲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曾成平讲) 一、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概述: 一)定义: 年龄特征:指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那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生理特征:包括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心脏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 个别差异:指儿童在同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相关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自然基础,但心理发展是决定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他们的实践活动。 2、连续性、阶段性: 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不平衡性、差异性: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显现出不平衡和差异。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不是决定的因素。 2、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3、教育因素:这是外因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主导作用。 二、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一)初中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1、性开始成熟。 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进行正常交往,防止男女同学之间的“鸿沟”,并要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2、身体长高,体重增加。 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进行适度的劳动和锻炼。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1、感觉和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了,但愿先入为主的毛病,要注意培养观察能力。 2、有意记忆明显发展,要培养有意记忆,启发独立思考。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要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地深入地认识问题。 4、情感是开放的,活泼愉快,易于冲动。 5、求知欲强,爱说好动,认识落后于行动。 ■解释: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 记忆: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情的印象。 思维: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情感:指人类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现。 意志:指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三、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一)高中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这个期间,学生的身体的生长已日趋完善,仍然是不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教育工作合理安排,以保证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二)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1、感觉和知觉的水平不断提高,注意比较集中和稳定。 2、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3、思维有明显的转化,辩证逻辑思维正在生成;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都要有较大的发展。 4、情感更加丰富,爱国主义精神正在发扬,同志友谊感也发展了。 5、理想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 ■解释: 理想:指个人的奋斗目标。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四、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什么叫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指儿童在同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个别差异一般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 二)对个别差异的教育的几点要求: 1、因材施教,作好个别辅导。 2、学生的才能是培养的结果,要正确地、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的关系。 3、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讲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黄培松讲)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概念: 有人说:“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这种说法,把教学过程简单化了。 完整的科学的解释应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内容、目的计划等。但对学生身体健康这一点还没有包括。 二)教学过程的实质: 1、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2、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的过程。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1、主要是传授和学习间接(书本)的知识。 2、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 3、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与人类历史地认识过程有区别。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苏联的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的内容有新的提法,他说有社会成分、心理成分、控制成分(包括调节计划等)这说明对教学过程内容的探讨,有新的进展。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主要是指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经验和成果。 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获得的经验。 这一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不知到知的一对基本矛盾。教学质量的好坏、高低,在于对这一关系的处理。重视了双基教育,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还不够;所以五八年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提出以后,有的学校以劳动代替一切,产生了左倾思想;后来中教部专门进行了课时安排,才有所纠正。文化大革命十年,教育就不更待说了。打倒四人帮后教学渐渐走上正轨。但目前,有人又要取消劳动课。这是建国三十多年来,对这一关系的处理。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因此要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此外,还要重视现代化手法,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认识能力的关系: 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 观察力的发展是从现象发展到本质。 想象力的发展是从现实发展到抽象。 记忆力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理解记忆。 思维力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毛泽1929年提出:“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1960年提出:教育工作要把精力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这一关系上,十八世纪发生过争论。分为两派: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前者认为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后者认为只要传授知识就行。 目前,我们国家概括起来有三派: 1、双轨派:他们认为认识能力与掌握知识无关,各有各自的规律。 2、自然生成派:他们认为只要掌握知识,认识能力就自然形成。 3、统一派:他们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这三派,前两者是少数派,后一派是多数派。后一派的观点是正确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认识能力的基础,如果离开了掌握知识去谈认识能力,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也不完全是一致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表明能力的高低。有的知识并不多,认识能力却强;有的知识并不少,认识能力却低。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 有人认为:提高思想觉悟是政治课、政治老师的事。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提高思想觉悟,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因素、是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能自觉地学、主动地学。 学习的动机有直接动机(为老师提问、为考试、为表扬等)和间接动机(为祖国、为人民、与社会有关)两种。这两种动机各有各的用处。直接动机短暂、不能持久;间接动机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间接动机。 反过来,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教学过程是根据教材来教学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就较强,这就自然地会使学生在思想觉悟上有所感染、熏陶。此外,教师的事业心、一言一行,也对学生有教育作用。 因此,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是矛盾的,又是有联系的。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宰。 实用主义教育提倡儿童中心的主张,认为一切从儿童出发,把教师降到顾问的地位。 我们的教育论,或多或少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们认为:主导并不是包办,不能把学生看作成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要处理好这一关系: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 2、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3、一面地关心学生,不管好、中、差的学生都要关心。 第三讲 改革教学方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刘克兰讲) 一、改革教学方法: 一)什么叫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手段)。传统的教学是三角形,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为三边围成;现代教学是四边形,以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为四边围成。 二)外国现代教学方法简介: 1、发现法: 这种方法又叫探索法、问题法、现代启发式或假设法。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 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采用这一方法,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他们探讨和创造的精神。 2、暗示法: 这种方法又叫洛扎诺夫法、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造的。 这是一种学习外语的舒适和充满乐趣的方法,它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要是享受。 3、程序教学法: 这种教学发源于美国,其名目繁多,但主要有: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⑴直线式程序: 这是由斯金纳首创。这种程序是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步子,其模式是: ①═►②═►③═►④═►⑤═►⑥═►…… ⑵分支式程序: 这是由克洛德首创。这种程序采取多重选择反应,以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其模式是: ┌⑤═►…… ①═►│②═►③═►④═►…… └⑥═► ┌⑦…… └⑧…… ①②③④为主支,⑤⑥为分支,⑦⑧为亚分支。通过学生选择支向不同的支线,以适应个别差异。 4、范例教学法: 这是西德根舍因发明,他是世界三大家之一。 这种方法是通过范例了解个、再了解类,然后了解法则性的东西。 5、掌握学习法: 这是美国芝加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每单元进行测验,没有掌握的要再复习。 6、精学法: 起源于美国。 7、“纲要信号”透示法: 由苏联沙托洛夫发明,用表格。 外国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三)我国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 1、“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 即八字教学法。这是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 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教学生龙活虎。 2、自学辅导法: 这是中央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种方法。 方法是“启、读、练、知”。“启”,在学生产生困难时给以启发;“知”,让学生及时知道练的结果。教材要科学编写;教师写好自学辅导,不作系统讲解;学生自学、自练、自获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又叫三自教学法。 3、单元结构教学法: 这是北京景山学校实验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以每个单元的一章或几章为单位,进行整体教学。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4、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又叫八环节系统教学法。这是武汉的黎世法提出的。 六课型是: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和小结课。 八环节是:计划、预习、……独立作业、课后练习。 5、研究法: 这是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方法。其程序是: ①教师提问═►②学生独立思考═►③回答问题═►④老师总结。 6、引导发现法: 这是上海师院附中实验的一种方法。 其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改革教学方法?不必多讲。 改革教学方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学。具体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贯彻启发式教学精神。 启发式不是谈话法,不是一问一答的牵牛式,更不是放羊式、注入式。它要求教师掌握教材要深、要广、要精;了解学生要准确;教学方法要多样。 2、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学与思的关系。 教学质量的好坏,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讲只有通过学、思,才能起作用。 4、要有利于体现教育性。 教学方法不单是传授知识,它是有它的教育性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要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使学生主动地、思想轻松地学习。有的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布置作业多,学生休息少;考试多,学生睡觉少。这样的现象是不对的。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一)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的知识基础、业务水平、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态度、教师的自我表现能力、讲堂的组织能力等等。 2、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方法等等。 合理利用以上因素,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花较少的时间,学较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点: 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要做到: 1、根据教材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抓住关键。 ①要重点突出,首先要抓住重点,由博返约,言简意赅;其次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再次是教师在具体安排一节课的内容时,要进行加工处理:适当地进行取舍、扬弃、延展和深化,要避免一节课有几个重点。 ②把难点分散,有时可与重点统一,有时不一定。由于学生水平不同,难点也不一样。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逐个解决。 ③要抓住关键,知识往往是网状性结构,…… 2、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引导好三个转化。 ①知与不知的转化(即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真知)。 学生认识过程是:感知═►理解═►应用═►巩固。 学生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决定了学生思维过程的顺序性和连贯性。 总的说,是由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 ②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首先,是在获得知识的实践中转化的。不但要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还要有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在实际运用中转化的。把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 ③知识转化为思想。 教书要教人,就是指这一点。 首先,要分析学生思想品德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其次,要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 再次,把知识与心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 总之,要在转化、妙在转化。 3、研究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妥善安排教学环节。 数学:一方面是抽象、严谨,应用广泛;另一方面是具体,从具体到抽象。 语文:不能一个模式,千篇一律。 4、认真研究各种类型课的不同特点,上好每一堂课。 复习课、作业分析课、实验课、练习课、预习课等,区别是很大的。 有些人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或上成考试的预备课,这是不对的。 复习课应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第四讲 德育 (何志汉讲) 一、德育的任务: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有的又叫思想政治教育。称呼不一样,内容是一致的。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品德:是指关道德的行为、作风等。 二)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解放初期是肃清封建思想,提倡为人民服务;五八年是……;六一年是……;当前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为四化服务。 具体讲,有三点: 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立场。 2、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 3、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即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二、德育过程的原理: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它是要完成政治的、思想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其原理如下: 一)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原理: 1、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 知,就是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使学生知道道德规范的内容。 情,指道德情感,它通过喜怒哀乐来表现,从感情上去薰淘。 意,指培养学生的信念、责任感等。 行,是道德行为和习惯,要培养学生言行一致。 古人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有根据、有道理的。这四者是相对独立的。 2、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3、知、情、意、行的发展,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平衡的。 应抓住薄弱环节下手,来教育学生。 二)思想矛盾发展变化的原理: 1、学生的思想矛盾是复杂的。 他们的思想有无产阶级的,也有非无产阶级的。这是学生知与无知、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 属于知的范围,应从正面讲解道德规范;如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应指出其危害。但不应千篇一律。 2、学生的思想矛盾是互相转化的。 学生的思想,不是死水一潭。无论向什么方向转化他们都要经过激烈的斗争。要善于用学生自己的优点来克服学生自己存在的缺点。在青少年中,塑造是主要的,改造是次要的。要善于让学生自我教育。 三)从量变到质变,不断深化的原理: 这原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 1、长期性: 这是思想意识领域斗争的一个特点。 因此,简单粗暴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 2、复杂性: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因此,遇到学生反复,不应奇怪,应取正确态度: 首先,要允许学生反复。 其次,要知道学生的反复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再次,要研究反复的原因,防之于未然。 3、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总是逐步的,有一个过程的。 因此,要逐步积累、逐步加深。“积善成德”是很有道理的。 四)多方面教育影响的原理: 1、学生品德的形成,总是在接收学校、家庭、社会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应有统一布置。 2、学生品德的形成,还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形成。 三、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则。书上讲了七条,这里着重讲几点: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这也叫知、行统一的原则。这项原则是根据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原理提出来的。 要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锻炼。 3、使道德认识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 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思想矛盾发展变化的原理提出的。 要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学生的思想矛盾,使学生思想矛盾转化。 3、在转变学生思想时要抓住转机(如开学时,看新书、新电影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提出的。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热爱、尊重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建设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热爱、尊重学生;根据社会道德原则,我们也要热爱、尊重学生。 2、要严格要求学生。 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感的体现。所谓严格,是严而有格,要求也要合理。不合规、不合理的“严”和“要求”是不对的,如罚款。要求还要适当,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3、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因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如只有前者,就会放任自流;放弃前者,就可能简单粗暴。 四)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苏联的马卡连柯提出的。 要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优秀的班集体。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优秀的学生集体,要善于在学生中选拔的培养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学生领导的作用;其次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2、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 用这力量对每一个成员进行教育。 3、注意个别教育。 集体是由个别组成的,因此,个别教育也很重要。 要做好个别教育,必须做到: ①摸清学生情况:家庭、个性、思想等。 ②掌握学生心理:上进心、自尊心、好胜心、好奇心;荣誉感、责任感等。 ③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的影响的原则公式为: ┌教师━集体━个人 └教师━个人━集体 ■总之,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原理提出来的,各有侧重;以上几条原则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 四、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常用的方法,也很重要。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的方法、以力服人的方法是不行的。 常用的说服方式有:讲解、谈话、提问、讨论等。 二)榜样教育: 它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哪些可作榜样?革命的老前辈、四化建设中的模范人物、祖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学生父母、教师、学生中的优秀者都可。 榜样教育的方法是针对学生思想情况,选择学习的榜样,教师首先要带头向榜样学习。 三)实践教育: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的基本要求是: 1、要在说服、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进行。 2、要坚持严格要求。 3、要坚持督促检查。 4、要因材施教。 四)奖惩教育: 奖励是对学生优良行为的肯定,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这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辅助方法。 奖励方式有:赞许、表扬、奖赏。 惩罚方式有:批评、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运用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 1、要公平、正确,合符情理。 2、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 3、要抓住时机,搞好宣传教育工作。 五)操行评定: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