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2|回复: 0

[散文] 《禅意深深深几许》(散文)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774

帖子

6883

积分

论坛元老

威望
2691 点
金币
100
注册时间
2010-6-26
最后登录
2023-5-23
在线时间
267 小时
听众
11
收听
0
发表于 2012-12-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上泉 于 2012-12-8 21:27 编辑

                                                                         禅意深深深几许
                                                                                  源上泉
           “禅”,梵文dhyana的音译意为“静虑”。他是佛教思想中的一种最高心灵境界。
           禅学的渗透,乃至世事之中,禅的普遍的真谛,在于它所涵盖的探索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禅学的熏陶,将文学艺术培育出美得灵秀,和源自传统的精美艺术瑰宝。禅宗对古人的思想影响,无不叫人拍案叫绝。
           王维就是这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诗中,无不流溢着美丽的佛力禅机。先看他俯瞰汉江大地心涌禅意,淡泊超俗的诗句《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外地,山色有无中。
                          郡色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空灵高远,恢宏博大,暗藏禅机。读来使人心旷神怡,趣味盎然。大江东去,远景空濛,时有时无。城色沉浮水边,渐远渐近,波澜忽明忽逝。这山水的“空”“无”,正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禅意的写照。在这种山去水去的意蕴中,唯有“我”仍在“临眺”啊。从这一点看去,又印证了禅学的伟大──在于禅祖列宗是人类最早的思考关于“自我”和“生命价值”问题的闲逸着的观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对禅意的注释更有一翻绝妙的惊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真是情融山水,禅究风景了。你任可想象:空寂的山林,一场新雨过后,天气微微透出晚秋的凉意。这时,明月从松间洒下了皎洁的月光,又依稀传出潺潺泉水声。正聆听时,竹林中一阵喧声飘来,原是一群嬉笑着的浣衣女子款款而来。不远处,水上荷莲轻摇,一叶小舟顺流而下……面对这幅优美清丽的风景,诗人心荡神驰,情不自禁地一声感叹:即使春天的美景没有了,“我”也仍要流连在山中!
         诗言志。但诗更渲情。这首诗可说是王维将禅意写意的最淋漓尽致的代表作。就禅的本意而言,是指经过长期的修炼,由戒到定而生慧,从而忘却物我,超脱苦乐,欲念不起,淡泊寂定。从这首诗的一字一句中,你无不深深感受到诗人掺透的禅机。那种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鄙视世俗红尘的诸多烦忧的无数哀怨一一消失就好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归隐山林,纵情山水,过着返朴归真,清秀淡泊,无念无求的世外生活,不就使人信获安详和宁静?难怪诗人王士祯赞王维《山居秋暝》诗“字字入禅”。
         禅意是人类最早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彼此间关系提出合乎“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智慧学问。它的根本特征,全在于“空”和“无”二字。这“空”和“无”又诠释着禅的境界。王祖宏忍的弟子神秀和师兄慧能的诗论便可之一斑。神秀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朝朝勤拂拭,莫说惹尘埃。
         慧能听罢,便嘲讽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真是虚空到家,禅意浓浓,颇得弘忍赞誉,后,立慧能为禅学六祖。
         可见,挥洒自若的恬淡心情,清净虚空的微妙禅机,写就了禅语的内核。而诗人王维却最能将深邃的禅意“流进”诗内。  比如读《辛夷坞》:空灵无相,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就跃然低上。
                     木末芙蓉花,山中花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人笔下,辛夷花姹紫千红,一派美好景象。可笔锋一转,落笔在寂寥的空谷渺无一人,那灵性而美丽的花儿却纷纷凋落。落英缤纷平添诗人的落寞之情。先“寂”后“无”,眼前景物转瞬即逝,一切都显示出禅宗“飞花落叶,诸形无常”的禅学思想。稍一留意,不难发现,王维诗中禅意深深,深的来月色溶溶,山涧静谧,音回空转,天人合一,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要寻觅那些禅语绝字,可说在王维诗中俯抬皆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被前人喻为“入禅”之作的《鸟鸣涧》更是完成了佛教中的“静”与“寂灭”的艺术调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种美的“禅静”具有更高更完美的美学意识。难怪呤读这诗来,给人十足的禅悦。而脍炙人口的《鹿柴》,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敢说“禅”的境界,与做人的境界有某种和谐的默契。王维却深谙此道,将禅的境界与诗意悄然一悟再悟。人生何不为此?人之初,纯洁无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随着年龄渐大,识世力增大,世态炎凉,便生出激愤和忧虑,叹世间山非山,水非水。再后来,通过修炼,悟性勃发,升入人生最高境界,茅塞顿开,一切回归自然。即使芜杂世俗扑面,也能一笑了之。岂有了了有何不了之理!所以,禅学对我们而言,也有益于解开心结,消除灵魂块垒,净开心灵。读王维的禅意诗,我就常有“超脱”、“升华”之感,既获美的享受,又得哲理的启迪。
        仔细想来,人生,也是一个务实到“虚空”的过程。作为诗歌大国鼎盛时期的大唐,一代一代诗人也在艺术天地里跋涉者禅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之《江雪》);“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等等,都显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写出千古呤唱的佳作来。但若论起将世事的过程演化成禅意盎然的诗歌,贯穿始终的,首推王维并不过分。连他给自己号字时也刻意取自《维摩洁经》中的“摩洁”,可见他对人世的揣度和追求,非此一般。他“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有别墅在辋中,尝与裴迪游其中,赋诗为乐。”(《唐诗三百首词典》),对于“官至尚书右丞,名盛于开元、天宝间。”的王维,走出世途,远离事故,将阅历诸性揽入心中。以诗而吟,顿添诗的新意和美感,实是奇才,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赞誉不绝:“右丞(指王维)却入禅宗。……(其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为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正是:禅意无穷尽,空灵四界寻。   
                                                                                                                                                                        (此文已发表)
源上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